忽一日,夫人想自己炸油條了,于是讓我和面。
說起這炸油條,實在是個技術活兒,不論是和面還是炸制。
按照傳統(tǒng)方法,面粉要選高筋粉,這樣炸出的油條才有筋性,但里面還要加適量的中筋粉或玉米粉,這樣才會酥脆。
面粉里還要加入泡打粉和小蘇打,有的所謂健康配方是加入老面肥,這樣的話,后期就得加適量的堿面以中和酸味兒。
揉面的時候要揉得充分,現在有和面機了,揉個手套膜不費勁,但在過去,全憑一雙手和一把子力氣。
加水量也是至關重要的,通常一斤干面粉要加半斤的水,這樣炸出的油條外殼焦酥,內里綿軟。
我見過一種頗為扎實的油條,出鍋后一尺余長挺拔扎實,杯口兒粗細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按根兒賣都是論斤稱的。咬上一口,也是酥脆的口感,只是內芯要扎實得多,估計加水量在四兩左右。
還見過一種河南的炸油條。一大盆稀稀如非牛頓流體的面漿,炸的時候用兩根筷子快速攪打起一小團兒面漿,然后快速的用兩根筷子一抻一繞,面漿就落在滾油里成了一根油條。這樣的面漿里要加入六成水的。
加入老面肥或酵母粉的面團兒,要三四個小時才能發(fā)起來,而加入小蘇打的面團兒,一個小時就可以用了。
說得這么熱鬧,其實我壓根兒一次也沒炸過油條。可畢竟我是白案出身,猜也就猜到了八九不離十了。
夫人讓和面咱就和吧。
晚上臨睡前,蒯多半碗兒面粉,估計半斤左右。加入酵母粉、少許堿面兒和鹽。因為酵母粉發(fā)面并不會發(fā)酸,所以堿面兒在這里只起到增加風味兒的目的。
加一大杯水,有二三兩吧。然后用筷子充分攪打均勻,然后蓋上蓋子放入冰箱冷藏,靜待其醒發(fā)……
一大早兒,趁著孩子們還沒起床,夫人就擼胳膊挽袖子的在廚房的案板前操練了起來,我則在一旁幫閑。
別看夫人也沒炸過油條,但成天去買早點,耳濡目染的也并不陌生。
只見她先用筷子重新攪打一遍面團兒,一是讓遍布氣泡的面團兒排排氣,二是讓面團兒更有筋性,不至于軟趴趴的難以整形。
然后夫人倒一些豆油在面盆和案板上,再把柔韌濕軟的面團兒刮到案板上,略微抻拽整形成長條后,用面刀“當當當”的把它剁成半寸寬的長條劑子,然后兩兩摞起,用筷子順著劑子壓一道溝,再捏緊劑子的兩頭兒,在案板上一撣一抻,然后輕輕放進滾油里去炸。
長劑子一接觸到滾油,就猶如氣球般瞬間鼓脹了起來,我趕緊照樣兒學樣兒的用兩根筷子去翻動。夫人如下餃子一般一根根的往鍋里放,我則忙不迭的的一根根翻動和往出夾……已被炸得變色的劑子們,在滾油中猶如小船般飄蕩碰撞……一根根油條分分鐘就被炸得了。
好家伙,不消一會兒,少半盆面團兒居然炸出了二三十根兒油條!
孩子們此時也早已起床,七手八腳的幫著端油條和棒子面兒粥。這頓早飯大人和孩子們都吃得很開心!
接下來的周末,夫人又打算炸油條了。于是我按領導指示在頭天晚上和好了少半盆兒面。
只不過這一回我多放了些水,打算第二天嘗試一下河南的那個做法。
第二天一早兒,夫人一掀鍋蓋就埋怨為什么這次和的面這么?。?我說明了原因,夫人撇著嘴說哪里有那么容易喲!
可我并不覺得會有多大問題!
我燒熱了油鍋,拿起筷子就打算挑起一些面團兒下鍋去炸。誰承想挑了三五下兒愣是沒挑起來?!
于是我丟下筷子無奈作罷,低眉順眼的看著夫人,頗像做錯了事兒的孩子。
夫人臨危受命,只得照上次的樣子一頓猛操作。無奈面團兒如面漿般,哪里拾得起個兒呢!
于是夫人只能雙手捧起一攤面漿到鍋前,胡亂的抻巴幾下拋到鍋里去。
面漿還算爭氣,見了滾油瞬間鼓脹起來,也算是讓我略感欣慰吧。
本來夫人這次是打算給閨女炸糖油餅的,這下子可好,炸出來的東西方不方圓不圓的,個個兒不重樣兒!
看著夫人越炸越來氣,我為了緩和一下尷尬緊張的氣氛,見著一個像點兒樣子的,便趕緊夸兩句:“這個好,這個好??!”夫人沒好氣的說:“你少來!好不好的我也沒轍,能放鍋里我就是天大的本事了!”
油條們……暫且這么稱呼吧,終于上桌兒了!
沒想到這回孩子們更加興趣盎然了。這個說他舉著的是一個三尖兩刃兒的大槍頭兒,那個說手里拿著的是一個大鯨魚,我低頭看看手里捏著的,說道:“哎?你還別說,這不就是一個史努比嗎!”于是我們仨在桌前大笑起來……
蓬頭垢面狼狽不堪的夫人,從廚房探出頭來,用掛著面漿的手背擦擦額頭上的細汗說:“你們仨傻樂什么呢……”
終于,夫人也坐定了享用這頓“來之不易”的早飯,并表示味道還是不錯的。
夫人說,炸油條這個項目可以保留,但禁止我再和這么稀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