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憋屈的魯肅
跟聰明人說話,套路能免則免。
自己舒服,別人也不會感覺膈應。
魯肅笑了笑,端起面前的茶杯一飲而盡。
“秦先生既然是個爽快人,那我也開門見山了,有幾個問題,還請先生能替子敬解惑?!?p> 秦峰淡淡一笑,道:“請講。”
“目前的難江縣形式,南有劉焉,西有蘇固,就你們目前手上這點兵力,不知道將如何在這夾縫中求生存。
不要跟我說什么上書請奏朝廷自請漢中郡太守之事,你我都知道,事情不會如此簡單。
且就算朝廷真同意了劉皇叔的請奏,不說劉焉同意否,那蘇固估計也不會輕易相讓吧。”
魯肅笑瞇瞇地看著秦峰,緩緩說道。
“咳咳……”
秦峰輕咳了兩聲,喝茶的動作停了下來。
他沒想到對方竟然如此干脆,直接便揭破了席間劉備對糜竺撒的彌天大謊。
當然,謊扯到這個份上,秦峰也只能盡可能去自圓其說了。
對此,他也有所準備。
“子敬啊,話說到這我也不瞞你了,我已經(jīng)通過秘密渠道知曉,劉焉今年下半年會對漢中用兵,這也是我建議玄德公來難江的目的。
他劉焉要西進漢中,那么就需要有人當馬前卒,且這個馬前卒目前最佳的人選,就是玄德公。
玄德公目前手上的兵馬,說多也不多,少也不少,對于劉焉來說剛剛好。
多了他劉焉不放心,少了便失去了聯(lián)合出兵的資格。到時候如果能一舉拿下蘇固的話,你覺得玄德公自請漢中郡太守一職,還會是問題嗎。
屆時,想必那劉焉也不會多說什么吧?”
秦峰幽幽地說出了這個不算秘密的秘密。
他也不怕魯肅知曉,因為他也根本不會去跟蘇固泄露此事。
并且,秦峰說出來這番話,也還有著更深一層的用意。
怎么理解,就看魯肅的智慧了。
“啊……”
魯肅聽后,當即驚呆了一下。
他沒想到秦峰會直言告知這種機密之事。
一時間,魯肅心中有些驚訝,還有那么一點點感動。
但隨即,魯肅心念幾轉(zhuǎn)之后,臉上的表情馬上一滯。
糟糕,上當了?。?p> 這接下來咋整,在知曉了這個秘密之后,自己又該如何自處呢?
“唉,秦先生啊,你害苦我了?!?p> 魯肅輕嘆了一聲,然后苦笑著看向秦峰說道。
這時候,魯肅不得不佩服秦峰的心思之縝密,幾句話一說,便把自己給套住了。
“子敬啊,看你說的,咱倆不過是初次見面而已,我怎么就害你了?!?p> 秦峰笑了笑,說道。
人有時候太聰明了,也好也不好。
就比如現(xiàn)在,聰明的魯肅,便無需秦峰多說,自己便腦補了話里話外的意思。
并且,魯肅因為自身的優(yōu)良品行,又自己給自己畫個圈套了進去。
聊天聊到這個份上,讓向來頗有些自負的魯肅,感覺有點憋屈。
都是美酒害人,讓自己大腦遲鈍了一些。
但是,如果秦峰想以此就將他魯子敬給套住,也是不可能的,大不了自己在這呆半年再走。
一想到這,魯肅也就釋然了。
“秦先生,拿下蘇固之后,我想問一下,你們準備如何跟劉焉相處。”
沒什么顧忌之后,魯肅問的話題便更深入了一些。
“嘿嘿,劉焉那反復無常的老匹夫,井底之蛙而已,不足與之相謀?!?p> 秦峰冷笑了一下,幽幽道。
魯肅聞言點了點頭,對于秦峰對劉焉評價,他也頗是贊同。
劉焉在益州的一舉一動,無不是說明了此人非胸懷大志之輩,實乃是反復無常的小人。
“難不成玄德公欲據(jù)漢中而自立,還是說如同那蘇固一樣,與劉焉保持井水不犯河水的態(tài)度?!?p> 魯肅想了想又問道。
“子敬你不覺得問這個話略顯多余么,我不信以你之智,會不知道哪種方法才是最佳選擇。”
秦峰不答反問道。
“嘿嘿,文軒此言差矣,你說出來是一碼事,我所想又是另一碼事?!?p> 隨著聊天的深入,魯肅也不再叫秦峰先生,也一樣以表字相稱。
秦峰知道魯肅說這話的意思,無非是想問自己將來的打算。
“子敬以為天下未來的大勢會如何?”
秦峰深吸一口氣后,切入了今天真正的主題。
方才的謀漢中之言終歸是格局小了,如果想說服像魯肅這種大才能的人加入,你沒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構(gòu)想的話,那是想都別想。
魯肅沒想到秦峰會有此一問,沉思了一會后,才緩緩道:“當今天下,已成諸侯亂戰(zhàn)之勢,這四百年大漢朝,我觀之已經(jīng)氣數(shù)無多了。”
說到這的時候,魯肅的臉上浮起了一抹難掩的黯然之色。
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生于斯,長于斯在這大漢朝的時代,魯肅對于大漢朝還是很有感情的。
從小他也曾想過,長大后謀取個一官半職,為漢朝鞠躬盡瘁牧守一方。
但是,東漢末的時勢,卻給魯肅從頭到腳澆了一個透心涼。
朝廷上,宦官當?shù)?,外戚專?quán),皇權(quán)旁落,整個就是一副群魔亂舞的氣象。
地方上,各地方官吏雄踞一方,賣官進爵,巧取豪奪,亂起戰(zhàn)端,完全不顧老百姓死活。
見到這一幕幕,魯肅心寒了,也就決了出仕為官的打算。
一直到黃巾大亂之后,魯肅終于看到了一絲未來的曙光。
但他分析了黃巾軍的所做作為之后,他認為這幫以農(nóng)民為主的起義軍,一開始其實道路就偏了。
整個就是亂彈琴,為掠奪而戰(zhàn),打到哪算哪,根本就是一幫流寇嘛。
然后又是董卓進京,魯肅曾經(jīng)以為,在西涼驚才艷艷的董仲穎,會將是拯救大漢朝之力挽狂瀾之人。
最不濟,他董仲穎成為一代權(quán)臣,從此把持朝政,權(quán)傾天下,魯肅也不是不能接受。
只要能讓天下清平,從此繁榮穩(wěn)定。
那么他魯肅也必會去毛遂自薦,為之出一份微薄之力。
但最終的結(jié)果,讓魯肅太失望了。
董卓來了,沒有力挽狂瀾不說,居然還加劇了朝堂的亂象,從而加快了大漢朝的滅亡速度。
那時候起,魯肅是真的迷茫了。
他不知道未來的天下將最終走向何方。
于是,他開始游走四方,主動去接觸但凡有可能成為未來明主的人。
兵強馬壯的袁術(shù)是他第一個觀察的對象,接觸之后,他失望了。
這個袁術(shù)根本就是一個貪得無厭、好戰(zhàn)無謀之輩,在他身上,魯肅完全看不到任何稱霸天下的希望。
因此,袁術(shù)的幾次相邀出仕,都被魯肅給堅決拒絕了。
而后,魯肅又跑到了長沙太守孫堅之處,想看看這會盟討董時,表現(xiàn)得氣魄驚人的孫文臺,是否會是心目中的明主。
但是,一番分析之后,魯肅又失望了。
孫堅的麾下,完全就是一幫為利益而綁在一起的雜牌軍,根本就是一個世家大族畸形聯(lián)合體。
這樣的勢力,在遭到外部的巨大壓力的時候,能勉強捏合在一起,發(fā)揮出巨大力量。
但一旦外部壓力消失,或者是壓力沒那么大,那么內(nèi)部的爭斗便會馬上進入白熱化。
這樣的勢力,注定成不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