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烏桓人技藝的成功,使得匠事部和農(nóng)事部對牧族技藝的興趣大增。這一年多不斷與匈奴、鮮卑人交流,幾種技藝混合起來,形成了大漢皇室風格、匈奴風格、鮮卑風格、烏桓風格的幾種高檔手工毛紡織品。這些紡織品成了不輸于絲綢的珍品,其中還有毛、絲、麻混合紡織品。
這些簡單的技藝也曾經(jīng)有商人模仿,但不能成為奢侈品就如同大同軍早期的毛毯,沒有生存空間,除非能夠替代日用品,否則只能退出市場。羊毛布也一樣,這種通用的產(chǎn)品除非品質達到一定的水準才能讓市場接受,大同軍一步快步步快,一些仿制的商人一直都不能獲取市場認可,也就暫時熄了這個心思。
在外人看來,最奇怪的是毛衣。這種東西太簡單,說穿了一錢不值?,F(xiàn)在,大同軍集中的紡織工坊很少,因為沒有效率還是采用分散制作的方式,每家每戶都有紡織機器,利用空閑時間織造,這樣的紡織品才有競爭力。紡織工坊主要用來制作奢侈品和羊毛線。
大同軍為了保密,將這毛衣制作限定在上黨、太行山基地;這也是能保護一天是一天。就靠著毛制品和鐵器,大同軍獲得不輸于絲綢的利益,因為這里是羊毛產(chǎn)地,實在便宜。
新的一年里,互市的規(guī)模也到了極限,周邊商道就這么寬,需求也就這么大,當這塊土地的產(chǎn)出沒有增加時,任何的商業(yè)手段都只是改變分配方式,而不能增加財富。三大商家也基本估摸出絲綢的需求量,為了控制價格,控制著供稍微小于需。價格是很復雜的東西,誰也算不清楚,也只能在實踐中估計。
到了年中第二次互市后,大同軍的金銀收入大幅度增加,當然,賣出去的產(chǎn)品也相應增加。這個事件引起了不小波瀾,各種說法都有,劉渏聽到的就不下五種。覺得頭有些痛,劉渏就在一次會議上提起這個話題,讓在座都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出現(xiàn)反對意見的是醫(yī)師,這個從來不關心大政,只關心肉體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部門表達了不滿:
“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边@些醫(yī)師認為,這些不能吃的貴重物品對大同軍沒有好處,只能激起無謂的欲望,少儲存為妙。
與商事有關的一致認為,金銀是硬通貨,運輸又方便,可以在緊急時刻外出采購任何的物品,要不怎么說亂世黃金。甚至有些人提出,多儲備金銀銅,最好在民間也使用金屬做為錢。
最后還是軍師部發(fā)聲:
“在正常情況下,金銀確實是亂世和正常商業(yè)過程中最好的東西。但是,現(xiàn)在的天下不是一個正常的情況。有兩個原因不能儲存過多金銀?!?p> “其一,大同軍包括周邊的牧族,一年的產(chǎn)出就這么多,都換了金銀,那么必然生活物資減少。本身這個團體的產(chǎn)出就很有限,可以說勉強維生,是個很脆弱的體系,一旦有了災荒就會出現(xiàn)大問題。所以,儲存金銀不如儲存糧食?!?p> “其二,大同軍如果真正遇到危機,用金銀是不可能買到任何物資的,所以用金銀應對危機不現(xiàn)實?!?p> “結論就是,必須限制互市的金銀交易,保證牧族、大同軍保有足夠的物資、而不是以金銀為儲備。”
劉渏覺得軍師部的意見有道理,接著說道:
“是啊,我們建立這個互市的目的是什么?增強我們的實力,減少邊患。按照軍師部的說法,過多的金銀不是增加實力而是消減我們的實力,諸位謹記,當我們的糧食、肉類儲備不能達到三年時,裝滿倉庫是第一要務?!?p> “你們看吧,益州、荊州商人有錢,每天一大堆的金子、銀子、珍寶的收入,呵呵,你們看他們像什么?”底下一陣哄笑,粗俗的胡言亂語脫口而出。劉渏大喊一聲:
“住嘴,真是斯文掃地。我這里還有一個大問題,你們都思考一下?!?p> “這個樸我怎么覺得不太夠用了。按老子的道理,無名之樸延伸為律法,延伸為軍力。我說過,這人的欲望無窮無盡,吃飽飯要穿綾羅綢緞,這沒錯吧。但是,到了我們大同軍這里就形成巨大的壓力,包括外面鮮卑人。時間不會太長,鮮卑就要化而欲作,難道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
“我怎么覺得圣人這里的道理說的太淺,不管是律法還是軍隊鎮(zhèn)壓,都是事后作為。圣人沒有明確告訴我們解決這個欲的道理,為什么沒有這方面的道理,圣人肯定有他的考慮和道理,但我們怎么辦?近期化而欲作我們還有能力鎮(zhèn)之,以后呢?靈帝的樸沒起作用,一敗涂地;我們的樸總有一天也會失去作用,那就不止是一敗涂地了。”
“我個人和你們做到不欲而清心寡欲沒有難度,你們的手下也沒有難度,但是,民和鮮卑民的欲望怎么辦?我們可沒那么多羊讓大家都吃肉?!?p> “這是題外話,但是很重要,都好好想辦法。”
蔣忠受命去和各部、各商家溝通,根據(jù)大部分參與者的意愿,制定新規(guī)則。
蔣忠到各部族去調(diào)查,雖然這些大人遮遮掩掩,顯然金、銀、珍寶不會太少。低下的牧族民就比較慘淡,牛、羊按照草場大小數(shù)量有限,糧食確實沒多少。有些大人對金銀的問題不以為然,大部分都明白這個道理,但交易就是這樣,沒辦法改變只能隨波逐流。與大部分大人商量好統(tǒng)一的交易規(guī)則之后,蔣忠找中原商人協(xié)商。
雖然三家商人不怎么樂意,但也沒有多大問題。這幾家控制了從南到北的商道,可不僅僅是絲綢還有糧食、鐵器,鹽都快控制起來了;也不僅僅是到大同軍來做生意,整個商道沿途的大宗生意都被壟斷。
這點金銀放在大同軍是天文數(shù)字,放在天下真不算什么。這些家族也一樣精明,會有足量金銀儲存,但儲存的糧食更多。亂世將至,最后值錢的還是糧食,他們有的是手段將這些金銀消化在商道里。那么,多余的金銀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