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乾坤骨董集神秘氣息良渚玉器
李舞雩最喜歡良渚玉器,在我國古代的玉器當中,每個時期、每個地方的玉器都有屬于自己的特點,所以,及時了解相關的玉器特點也是很多收藏這些古玉器的朋友會考慮去做的一件事情,那么,良渚文化玉器特點到底有哪些呢?下面就來對它特點做了解,希望大家看完可以知道關于一些這種玉器的情況。
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玉在人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玉,一般晶瑩剔透,即使有少量瑕疵,也是“瑕不掩瑜”,其石料很稀有,因此也非常珍貴。玉石還不能為“玉”,要經過匠師的精心雕琢,成為具有各種內涵的玉器,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
玉有太多美好的品質,因此就往往把具有高潔品質的人和玉相聯(lián)系??梢宰C實東周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形成了,把玉當做自己(君子)的化身的禮儀。貴族、士大夫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本颖嘏溆瘢裰豢膳渚?。
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首先指玉的5個特性,即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然后是比附人的五個美德:仁、義、禮、智、信。
裝飾生活、美化自己是人的天性,遠在9000多年前,生產水平極端低下的山頂洞人,在閑時也不忘磨制骨器、石頭制作項鏈等裝飾品。7000年前魚米之鄉(xiāng)河姆渡的先民也是如此,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制成裝飾品,打扮自己,這就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遼河流域,黃河上下,長江南北,中國玉文化的曙光到處閃耀。
而最為著名的便是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的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這些玉器都造型精致,刻有各式圖案,有很強的裝飾作用,特別是成串的玉項飾。所以說良渚文化出現(xiàn)如此多優(yōu)美的玉器,是出于裝飾生活的原因不無道理。
另一種說法是,良渚玉器大量產生,不僅僅是裝飾,而是有更深的文化內涵。把玉作為裝飾品反而是更后的事情了。此說的證據是從良渚玉器本身情況來說的。
良渚玉器以體大著稱,顯得深沉嚴謹,不是很適合隨身佩戴的裝飾,是否用于裝飾住所還沒能考證,但在當時生產力并不發(fā)達的情況下,是否會產生這樣的需求還是值得商榷。
最能反映良渚琢玉特色的是形式多樣,數量眾多,如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良渚玉琮系軟玉雕琢而成,從外觀看呈外方內圓、上大下小形,每個面的轉角上有半個獸面,與其相鄰側面轉角上的半個獸面組成一個完整的獸面。這些物品充滿神秘氣息,現(xiàn)在看來其形狀和圖案也是令人驚異,隱隱透出一股涼氣。這些玉琮的用途應該是與宗教祭祀、財富權力有關。戰(zhàn)國《周禮》書中曾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之說法。東漢鄭玄注“璧圓像天,琮八方像地”,都說明玉琮與對鬼神的崇拜相關。
因此他們認為良渚玉器更深的文化內涵是對鬼神的敬畏,是用于祭祀的神器,由此衍生出“玉”被作為權力的象征。這一點從后來的“玉”的地位可以反證,“玉”不僅僅作為裝飾,作為美好品質的象征,在中國文化上,從一開始就更多的是作為具有神圣地位的、能顯示權力的神器。長江中下游一直就有神秘的巫術文化傳統(tǒng),楚國文化強烈的巫術氣息,可能就是從此地久遠的文明——良渚文化繼承的。有人認為,良渚文化就是以“蚩尤”為首領的部落的文化,據考證良渚文化時期已經有初步的政權,可以稱為良渚古國。后被中原炎黃部落為首的青銅文化所打敗,共同匯入中華文明之中。從歷史上看,良渚文化時代的玉文化不僅沒有隨良渚文化的衰亡而消失,反而被后來的夏、商、周三代王朝全面繼承下來,成為古代中華文明最具特色的內容。夏、商、周三代從良渚文化繼承的玉文化,包括一些具體的禮器,如象征王權的軍事統(tǒng)帥權的玉鉞,祭祀天地的玉琮、玉璧、玉圭、玉璜等;甚至連玉琮上那個表征良渚文化宗教信仰系統(tǒng)的神人獸面紋,都被夏、商、周王朝全面繼承下來,成為三代禮樂文明的重要內涵。良渚文化是神秘而又輝煌的,其為何有如此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qū),其南端到錢塘江,北到江蘇常州一帶。
主要遺址有:浙江余杭良渚、瑤山祭壇遺址和反山墓地等;江蘇吳縣張陵山和草鞋山遺址、武進縣寺墩遺址等;上海青浦福泉山墓地、馬橋遺址等;安徽吳家埠遺址、阜寧遺址等。
玉器出土以瑤山、反山、寺墩和福泉山最具有代表性。
良渚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200年。
(一)玉器種類
良渚文化玉器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為生產工具;有斧、鏟、鑿、杵、紡輪等。
第二類為裝飾品;有珠、管、璜、鐲、觿、帶鉤、錐形器、鳥形佩、人形飾、魚形飾、蛙形飾、龜形飾、蠶形飾、獸面紋環(huán)(蚩尤環(huán))等。
第三類為禮儀器;有鉞、璧、琮、冠飾、三叉形器等
?。ǘ┰煨团c紋飾
1、器物造型與特征
良渚文化玉器的造型分為幾何形和象生動物形。幾何形又分圓曲形器,有璧、璜、鐲;直方形器有斧、鏟、鑿;圓方復合形器有琮、弧刃鉞等。象生動物形器有鳥形佩、人形、魚形、蛙形、龜形飾等。
良渚文化玉璧孔徑較小,器形厚重,用“去方為圓”方法制作外廓,器形并不圓正,內孔大多用管具雙向對鉆而成,孔壁常留管鉆旋轉切割痕跡或對鉆不齊的臺階現(xiàn)象,光素沒有紋飾。
良渚玉琮,良渚文化玉琮數量豐富,外表分成數節(jié),依折角陰刻神人獸面紋,或簡化的神人獸面紋。
玉琮主要有兩大類:
一類作短筒狀,外壁不方正,俯視似手鐲狀,一般外壁以棱為對稱線,裝飾比較簡單的獸面紋,多以兩個圓圈表示眼睛,其間雕刻橋形凸棱相連,并用長方形橫凸表示嘴部;
另一類作長筒狀,形似柱子,外方內圓,一般可分為若干節(jié),每節(jié)都裝飾獸面紋或神人獸面紋。
良渚文化玉璧和玉琮在墓葬中出土時有一些特點:一般墓葬規(guī)模較大,隨葬品較豐富;墓主人多為男性;琮常與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人現(xiàn)象。
良渚玉璜,良渚文化玉璜呈上弦月形,左右兩端的邊緣在同一條水平線上,中間向內凹弧。
良渚玉鐲,良渚文化玉鐲呈圓形,器體較厚實,邊緣琢磨成圓弧狀,形成孔壁平直、外緣彎弧的造型特征。
良渚玉帶鉤,良渚文化玉帶鉤造型特點是:長方體,鉤身為厚片玉折方形,鉤頭向下向內曲折,有縱向穿帶孔。鉤頭端部呈一面坡形,厚度向端部遞減,這是有意識將它削薄,目的是方便穿過衣服孔眼。玉帶鉤出土時位于尸骨的腹部,它可能是上衣的掛鉤。
良渚玉冠飾,良渚文化玉冠飾的種類不少,歸納起來大約有3種:一種,半圓形獸面紋冠飾;二種,倒梯形獸面紋冠飾;
三種,神人獸面紋冠飾。
良渚三叉形器,三叉形器是良渚文化特有的造型,因形似“山”字由稱山形器。其下端呈圓弧形,上端分為三叉,正面微弧凸,其中中叉長短不一,左右兩端平齊,并有對鉆穿孔,便于穿繩佩戴,有的正面用陰線細刻獸面紋等紋飾。
良渚象生動物玉飾,良渚文化的象生動物玉飾有龍、鳥、蛙、魚、龜、蟬等。
良渚文化玉器紋飾以獸面紋、神人獸面紋(神徽)為主,還有絲束紋、鳥紋、龍紋(蚩尤面)等。
良渚龍紋(蚩尤面),良渚文化龍紋玉器不多,時常附飾在環(huán)形器上,以浮雕和線刻二種技法表現(xiàn)。良渚文化龍紋也被稱為蚩尤面。特征:長臉、雙角、圓眼睛,闊口露牙。
良渚鳥紋,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鳥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寫實形鳥紋,即鵅。另一類是神鳥紋,鳥頭后附設二獸眼,為虎眼。
良渚絲束紋(束絲紋),瑤山祭壇遺址發(fā)現(xiàn)的絲束紋玉鐲,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傳統(tǒng)絲束紋的造型大致可分為兩種:早期(良渚文化至商)多為淺浮雕兼陰線刻式樣,如瑤山玉鐲;后來(周至漢)多為細陰刻線平行斜向紋。
良渚文化玉器特征
1、玉器品類齊備,數量很大。生產工具、裝飾品及禮儀器齊全,形成完備的品種體系。
2、某些禮儀器體積很大,達到同時期玉器體積的極限。
3、玉器琢制精美。每類器物的造型和紋飾,都有嚴格統(tǒng)一的規(guī)定,表現(xiàn)為精確的規(guī)范性。
4、各種雕刻技法純熟。
良渚文化玉器中普遍使用片雕、浮雕、鏤雕(鏤空)、圓雕、陰線刻、陽線雕。
5、璧琮組合利用。
6、獨特的葬玉方式。良渚文化兩種獨特的葬俗:燒玉為葬和列璧現(xiàn)象。眾多的玉器,主要是因為裝飾,還是因為祭祀尚不能明確,不過良渚玉器形制奇特,肯定包含著先民神秘的思維。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因1936年原西湖博物館施昕更先生首先發(fā)現(xiàn)于余杭市良渚鎮(zhèn)而命名,距今4000~5300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fā)掘,初步查明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窯3個鎮(zhèn)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余處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臺土冢與祭壇遺址的發(fā)掘,以大量殉葬精美玉禮器為特征的顯貴者墓地被發(fā)現(xiàn),以及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的被發(fā)現(xiàn),表明良渚文化是中華五千多年前文明程度最高和最具規(guī)模的地區(qū)之一,良渚遺址堪稱東方文明圣地。
良渚文化最著名,最有特色的就屬它的玉文化,是中國玉文化的源頭,并且一開始就顯現(xiàn)出不凡的藝術魅力。良渚文化為何在五千年前就有如此出眾的玉文化?先民們?yōu)楹我褡聊敲炊嘤衿?,他們又是如何雕琢的?其中有許多謎等待解答。
有人說是因為裝飾,美化生活的原因。
良渚文化玉器特點揭秘詳解它的四大特點。
1、種類。就種類方面來看,良渚文化玉器的總來分為兩種,一種是祭祀時候所用的玉器,而另外一種則是用于佩戴的玉器,這兩種玉器各有屬于自己的特色。
2、組合件居多。良渚玉器當中大部分都是組合件,只有玉琮、玉鐲以及玉璧是單體的玉器,它的制作技術是比較成熟的,所以,良渚玉器的造型給人感覺是規(guī)整對齊的,而且厚薄也比較勻稱,本身線條給人一種端正的感覺,而且輪廓也比較清晰。
3、技術給力。良渚的玉器大部分體型都比較大,上面采用的都是淺浮雕,刻線的技術可以用空前絕后來進行形容,這也是良渚玉器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4、就地取材。良渚的玉器都是就地取材的,這個也比較符合當時的時代邏輯,這也就造就了良渚文化玉器所獨有的特點,它主要采用的是江浙一帶的透閃石或者是陽起石之類的來制作出來的,本身質地并不純,主要是青色的,有少部分顏色是黃色,在經過土沁以后呈現(xiàn)出的是乳白色。
良渚文化玉器絕大多數材質優(yōu)良,在江浙平原地區(qū)出土的良渚古玉,如反山、瑤山、匯觀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經過四千多年的歲月,常常會形成一層光亮、致密的膜,側光下呈現(xiàn)明顯的玻璃光。古人制作玉器過程中,需要經過開料、刻工、拋光等多道工序,形成絕佳的拋光效果。加之受到四千年埋藏環(huán)境的共同影響,最終形成了玻璃光的效應,在高倍顯微鏡下可見不規(guī)則的細微磨痕,這是現(xiàn)代電動工具加工所無法仿制的特征。
在余杭地區(qū)出土的玉器基本上都是白色的,與人們意識中的反差很大。實際上良渚玉器最初都是湖綠、黃綠、碧綠、深綠色,這種白色行內稱為雞骨白和老泔黃。因為地質作用和物理變化,次生變化受沁2000年以上,甚至4~5千年才能形成。早期的良渚玉器表面的膜已經損壞,紋飾模糊,泥土侵入后猶如石灰和石膏,稱為解理。比如在新地里發(fā)掘的很多玉璧,只有套模板才能取出。雞骨白的玉器經過陰干會恢復一些硬度,經過盤玩,人的汗水和油脂沁入后會逐漸恢復瑩潤,顏色也會改變,主要是變紅,臺北故宮和國外一些博物館的很多清宮舊藏的良渚古玉,主要都是紅色的。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采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過磨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征的領切割和以弦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征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結合,運用于玉器的鏤孔。玉器上細密的陰線花紋,主要是用手玉直接雕刻的這些細若游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劃痕拼組而成。玉器雕成后,表面還要打磨光滑達到光可鑒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用玉工藝的最高水平。
良渚玉器氣勢雄偉,講究對稱均衡,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其表現(xiàn)手法以陰刻線為主輔以淡浮雕,并出現(xiàn)了圓雕、半圓雕、鏤空等難度很大的手法,飾紋已采用立體紋、地紋、和裝飾效三位一體,稱為“三層花”,即第一層用陰刻線刻出云紋,直線,渦紋等為底紋,然后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xiàn)輪廓,最后再以陰刻線在凸面表現(xiàn)細部。如良澳玉器的獸面紋常以單(雙)陰線刻的圓圈象征眼睛,兩眼之下用淡浮雕出路呈長方形界,其上增配橋狀隆起,似如鼻梁,少數在員下陰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線勾勒出臉龐,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圓角長方形,有眼瞼和鼻梁或額,無徽牙者,易呈蒜頭形,無眼瞼和鼻梁或額。紋飾著重強調圖像頭部結構;尤其是以圖紋為中心刻畫出具、牙齒成圖時多采用正視投影。為解決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設計者匠心獨運地采用兩個側面表現(xiàn)立體圖形的方式,將原本單調、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現(xiàn)得面目猙獰、變幻莫測,令人驚然而驚,稱其為“猙獰的美’或‘獰厲的美’,是很恰當的。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因ZJ省HZ市余杭區(qū)的良渚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長江下游的環(huán)太湖流域,南到錢塘江,北達JS省中部地區(qū)。1936年被首次發(fā)現(xiàn)于良渚,1959年被證實命名。良渚文化與馬家濱文化和崧澤文化一脈相承,代表了環(huán)太湖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發(fā)展的最高峰,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為主要特征,尤其是大量的玉器。環(huán)太湖地區(qū)的史前玉器,從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經歷了一個數量由少漸多,制作由粗糙到日益精致,紋飾由簡單到繁復,形體由小到大的過程。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的玉器玉質較為粗劣,硬度不高,均為素面無紋的小件管、珠等裝飾品,制作工藝還很粗陋,一般仍是沿用舊石器時代制造石器的傳統(tǒng)工藝,表面磨制較為粗糙,鉆孔多不準,而偏離中心,表現(xiàn)出原始特征。至崧澤文化時期,先民們已初步具備鑒定玉材的能力,軟玉的使用就是較好的證明,玉器的種類也有所增加,環(huán)、斧的出現(xiàn)表明玉器已有大型化的趨向,同時也標志著制作技術的進步。鑒于崧澤文化已開始使用硬度較高的軟玉制作器物,故推測此時可能已出現(xiàn)了石英砂等介質,從器物表面打磨光滑的程度來看,當時已有了較高的拋光技術,鉆孔技術也略有進步。良渚文化玉器繼承崧澤文化玉器的傳統(tǒng),并在其基礎上發(fā)揚光大,改進了切割、拋光、琢刻、鉆孔等制玉工藝,制作了種類各異的良渚玉器,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的良渚玉器文明。
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質,根據反山、瑤山、福泉山、寺墩等多處遺址出土玉器的礦物學鑒定,以具有膻狀交織纖維顯微結構的透閃石-陽起石系列閃石玉為主力軍,也有部分蛇紋石岫玉,其他葉臘石、螢石、綠松石、菱鎂礦、迪開石、玉髓等豐富多樣的美石類“假玉“,也被不同程度的使用。作為良渚文化玉器玉料的主力軍的閃石玉,出土時絕大部分都呈現(xiàn)出色彩豐富的外觀形狀,如近山區(qū)的余杭良渚遺址內出土的玉器,幾乎都以不透明的白色或黃白色為外觀特征,及俗稱的“雞骨白“、“南瓜黃“;而半透明的淡湖綠色或青綠色玉器,絕大多數出于上海、蘇南、嘉興等平原地區(qū)。根據礦物學研究和古文獻的判斷,良渚文化的玉料可能主要來自就近取材。江蘇溧陽小梅嶺閃石玉礦石的發(fā)現(xiàn),為良渚文化玉料產地提供了線索。
工藝
1.解玉砂制作。良渚文化的解玉砂具體制作情景難以重現(xiàn),但管鉆、切割等制玉流程中留下的痕跡表明,使用解玉砂也是當時玉作工藝的核心內容。
2.開玉解料與磋切成坯。針對良渚文化開玉解料、磋切成坯所運用的工藝技術,已形成了柔性線狀物切割(線切割)、硬性片狀物切割(片切割)、旋截法切割(旋切割)與圓盤形砣切割(砣切割)四種不同看法。
3.設計打樣。吳家埠遺址出土的半成品玉琮,是良渚玉器制琢過程中設計打樣的實物范例。此琮兩端面上保留著設計打樣的“框線“。
4.鉆孔打眼。良渚文化玉器幾乎都有孔眼,根據孔眼的大小而采用不同的鉆孔方式,琮璧鉞環(huán)鐲等孔徑較大的采用空心管鉆;璜、梳背、錐形器、管、珠上的小孔多采用小的實心桯鉆。
5.琢紋刻符。良渚玉器琢紋的方法有淺浮雕、透雕、陰線刻三種。
6.研磨拋光。研磨是切割成坯后使器形規(guī)整的主要手段,也是淺浮雕琢紋的主要手段;拋光多使用柔性材料,如皮革、樹皮等,即使添加砂性的拋光劑,其粒度也比研磨用砂細軟。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有璧、琮、璜、瑗、玦、環(huán)、鐲、鉞、帶鉤、紡輪、匕、勺、“耘田器“(刀)、三叉形器、錐形器、柱形器、半圓形器、月牙形器、圓牌、圓飾、梳背(冠狀器)、鉞冠飾(瑁)、鉞端飾(鐓)、杖端飾、端飾、柄形器、彈形器、條形飾、半瓣形飾、管、珠、墜、串飾、人、蛙、鳥、魚、龜、蟬、鑲嵌片等40余種,其中以琮、璧、鉞、梳背、錐形器等為主。
玉琮是良渚文化原創(chuàng)的玉器器形。形態(tài)有矮有高,橫截面有圓形方形,穿孔有大有小,紋飾有繁有簡,形態(tài)有完整和裁割后的局部殘缺。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分葬具內外。葬具之內,有套戴在死者手腕上(如新地里M137:8玉琮)或位于死者腰腹部位的矮體大孔琮,豎直于死者頭端或頭側的矮體大孔或小孔琮(如寺墩M3:43玉琮、反山M12:98“琮王“),有環(huán)繞死者身體擺放(如寺墩M3),有單獨放置于死者胸部(如亭林M16)以下直至腳端(如寺墩M5)的高節(jié)琮等。葬具之外,有單獨(匯觀山M4:1)或三件成組(如后楊村M4)等距離豎直在棺蓋之上的琮。凡此種種,無不顯示著玉琮形制及其功能的復雜性。
研究表明,良渚玉琮由張陵山M4的圓筒形單節(jié)矮琮,到寺墩M3、草鞋山M198的方柱體多節(jié)高琮,形制上總體表現(xiàn)為橫截面由圓漸方、器形由矮漸高、紋飾由繁漸簡的早晚發(fā)展趨勢。而且,玉琮的出土位置及其形制的變化如影隨形。新產生的玉琮形制,在功能(位置)上往往表現(xiàn)為對前一形式玉琮的繼承與衍生。據此,我們將良渚玉琮分作逐漸轉化的五種形式,這五種形式既表述了玉琮前后相繼的五種形態(tài),又包含每一種形式內玉琮早晚有所變化的亞形態(tài)。
第一種形式的玉琮,形體似鐲,橫截面呈圓形的筒形柱體,外壁有意琢出的長方形凸弧面上,琢刻著卵目獠牙的獸面紋飾。張陵山M4:02琮是征集品,但出土單位較為清楚,此墓經發(fā)掘出土的陶器,都變現(xiàn)出蘇南地區(qū)良渚文化早期的器形特征,而玉琮純以陰線琢刻紋飾,獸目為重圈圓眼,尚未變?yōu)槁涯?,圓眼上端有弧起的兩條眉弓(眉毛),中間沒有向上豎起的羽冠。此琮被認為是形制、紋飾最古老的一件玉琮標本?,幧組9:4與M10:15兩件玉琮,形體跟張陵山M4:02無別,都出土在死者的右側手腕部,但采用淺浮雕結合陰線琢刻的紋飾,都比張陵山琮繁縟復雜,瑤山M9:4卵形的獸目、蒜形的鼻翼一級上端中央豎起的簡單羽冠紋都為張陵山所未見,瑤山M10:15獸面紋頂部還有兩組刻畫弦紋的橫向平行凸棱,以象征被簡省的神人及其羽冠。
外壁有五塊長方琢紋凸面的匯觀山M2:34是琮是鐲,存在爭議,但其形體與出土部位,跟瑤山M9:4與M10:15兩件琮完全一致,紋飾也跟瑤山M10:15接近,只是進一步簡化,獸面顯露獠牙的闊嘴已被省減掉,簡化為卵目和鼻翼的結合,所以,我們認為它應是早期玉琮形體還沒有完全固定前的一種特殊形制。
第二種形式的琮,為形體由內外俱圓向內圓外方逐漸演化的中間過渡形態(tài),圓筒形外壁四塊琢紋凸面的中間各自向外突出,形成相鄰兩面將紋飾對分的轉角,轉角大于120°,琮體弧面弧度較大,橫截面為近圓的弧邊方形,紋飾出現(xiàn)分節(jié),但不超過四節(jié)。反山M12:90、M12:93、M20:121、M23:22,寺墩M3:43,橫山M2:11,福泉山M9:14、M9:21等都為其代表。此種形式的琮,多數發(fā)現(xiàn)于死者腰腹部外側的手臂部位,但反山M23:22與寺墩M3:43兩件卻豎直在死者頭端。
第三種形式的琮,轉角外凸更明顯,轉角小于120°但大于90°,琮體弧面弧度減小,橫截面為弧邊方形,紋飾分節(jié)不超過四節(jié)。墓葬中,此種形式的琮絕大多數發(fā)現(xiàn)于死者手臂或腰腹部位,新地里M137玉琮出土時就套戴在墓主手腕骨上。但也有例外,如反山M12:98“琮王“位于“墓主左肩上方“,江陰高城墩M5兩件III式玉琮出土時,疊置于死者頭端,形體較大的M5:2,正放,在下,較小的M5:1,倒置,在上。
第四種形式的琮,轉角等于或接近90°,橫截面近正方形,但琮體高度小于射徑,紋飾節(jié)數為一或二節(jié)。此種形式的琮,在墓葬中的出土部位更趨復雜,反山M23:126位于死者腿腳部位,出土時夾在兩件玉璧之間,M23:163更靠北,毗近墓葬北端隨葬陶器,疊壓玉璧。匯觀山M4出土兩件琮,一件(M4:1)位于墓葬棺室南端,明顯高出其他器物的出土面,推測原先應當放置在棺蓋之上,另一件(M4:2)出土于死者腰腹部。后楊村三件成組等距離豎直在棺蓋上的玉琮,雖然已經受沁朽蝕,但形制都屬此種形式。寺墩M3出土的33件玉琮中,也有M3:5等屬此種形式。
第五種形式的琮,橫截面近正方形,轉角等于或接近90°,但玉琮高度大于射徑,即所謂的高節(jié)琮。此種琮在墓葬中的出土部位也較復雜,亭林M16:17九節(jié)高琮出在死者胸部,福泉山M40:26、110兩件裁割玉琮分別位于墓葬中部死者腰腹部西側與北端,M2:18五節(jié)高琮則位于墓葬北部東側,寺墩M5:72十一節(jié)高琮位于北部腳端陶器堆中,M3的33件玉琮,除四件外,其余都為此種形式的琮,基本圍繞死者人骨架四周擺放。
有趣的是,第五種形式的琮中,八節(jié)以上的高節(jié)琮,主要出土在太湖東部與北部,其最南屆為上海金山亭林遺址,亭林M16中出土一件高24厘米的九節(jié)琮。迄今尚未在太湖以南的杭州、嘉興與湖州地區(qū),出土八節(jié)以上的高節(jié)琮。因此,玉琮由矮變高的形制演變趨勢,亦存在著復雜的地域差異,而這種地域差異所隱含的社會學層面的意義,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
龍首紋是良渚文化玉器上最早出現(xiàn)的紋飾,主要見于早中期環(huán)、鐲、管以及錐形器等少數玉器的外緣,也有個別的圓雕作品。神人獸面圖像及其簡化與抽象的圖案,是良渚文化中晚期玉器上最通行的紋飾內容,而且還是玉梳背等一些玉器的造型源頭。平面雕刻的鳥紋,主要見于琮、鉞、梳背、三叉形器與璜等玉器上。
良渚文化玉器是神崇拜的載體,同時也是世俗生活的反映。不同種類、不同數量、不同體量、不同組合關系的良渚文化玉器,除了承載“事神致?!暗纳袷热萃?,更已成為世俗社會中舉足輕重的物質財富,它既是顯貴者階層攫取“祀與戎“權力的象征,也是平民階層樸素情感與信仰的外在體現(xiàn),妝點著社會各階層的精致生活。良渚玉器豐富的器形,眾多的數量,先進的工藝,精美的紋飾,復雜的功能,深遠的影響以及蔚為大觀的用玉情景,不唯為中國新石器時代,也為世界同時期所絕無僅有,它在中華玉文化傳統(tǒng)中的突出地位,已不言而喻,成為疏解中國古代禮制形成以及中華五千年文明無可替代的重要實證。
我們的祖先對玉器的崇拜在良渚時期達到了高峰,良渚文化用玉、愛玉、尊玉的精神傳播四方,范圍可達半個中國。良渚文化巨大的文化輻射力,對周邊文化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龍山時期是晚于良渚文化的時期,是中國史前時代的最后一個時期,大約從距今4500年左右開始,到距今4000年夏代誕生結束。中國各地如山西、浙江南部、山東、西北等地龍山時代的遺址中,很多都發(fā)現(xiàn)了與良渚文化風格相似的玉器。
在夏、商、周時代的許多遺址中,也發(fā)現(xiàn)了源自良渚文化的玉器,表明良渚文化始創(chuàng)的玉禮器,成為了商周玉禮器系統(tǒng)中的組成部分。三代的禮儀制度受到良渚文化的影響,良渚文化足以堪稱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