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是發(fā)生在沿海地區(qū)的一種自然現象,是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習慣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漲落稱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動稱為潮流。人類們的祖先為了表示生潮的時刻,把發(fā)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發(fā)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這是潮汐的名稱的由來。
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漲落現象。在白天的稱潮,夜間的稱汐,總稱“潮汐”。一般每日漲落兩次,也有漲落一次的。外海潮波沿江河上溯,又使得江河下游發(fā)生潮汐。由于夏歷是以月相變化為依據,其有一大作用是可以反映潮汐,潮汐現象是月亮起主導作用,以月相變化為依據的夏歷是古時指導海事活動指南。月球對地球海水有吸引力,地球表面各點離月球的遠近不同,正對月球的地方受引力大,海水向外膨脹;而背對月球的地方海水受引力小,離心力變大,海水在離心力作用下,向背對月球的地方膨脹,也會出現漲潮。
形容具有與潮汐現象相似特性的事物:潮汐車道、潮汐客流等。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潮汐去還,誰所節(jié)度?”宋蘇轍《和子瞻雪浪齋》:“門前石岸立精鐵,潮汐洗盡莓苔昏?!泵鲃⒒督须s詩》之七:“坤靈不放厚地裂,應有潮汐通扶桑?!比~圣陶《窮愁》:“賭窟既破,全市喧傳,群來聚視博徒何如人,市囂乃如潮汐?!?p>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將士從金門島出發(fā),到達澎湖列島,進入臺灣攻打赤嵌城。鄭成功的大軍舍棄港闊水深、進出方便、但岸上有重兵把守的大港水道,而選擇了鹿耳門水道。鹿耳門水道水淺礁多,航道不僅狹窄且有荷軍鑿沉的破船堵塞,所以荷軍此處設防薄弱。鄭成功率領軍隊乘著漲潮航道變寬且深時,攻其不備,順流迅速通過鹿耳門,在禾寮港登陸,直奔赤嵌城,一舉登陸成功。
1939年,德國布置水雷,攔襲夜間進出英吉利海峽的英國艦船。德軍根據精確計算潮流變化的大小及方向,確定錨雷的深度、方位,用漂雷戰(zhàn)術取得較大戰(zhàn)果。1950年朝鮮戰(zhàn)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如風卷殘石,長驅直入打到釜山一帶。美國急忙糾集聯合國多國部隊,氣勢洶洶殺到朝鮮,但在選定登陸地點時犯了難——適合登陸的港口都有朝鮮人民軍重兵把守,強行登陸必然代價巨大。經過慎重考慮,最終美軍司令麥克阿瑟指揮美軍于仁川成功登陸。
原來,仁川港位于朝鮮的西海岸,離首都漢城西28公里,起著漢城關門的作用。海面是亞洲潮差最大的,最高達9.2米,退潮時近岸淤泥灘長5000余米,登陸艦船、兩棲車輛和登陸兵極易擱淺;沿岸筑有4米高的石質防波堤,構成登陸兵和兩棲車輛的障礙;進入港口的船只,只有一條飛魚峽水道,倘若有一艘艦船沉沒,就堵塞了航道;岸上炮兵可將近岸的艦船、兩棲車輛和登陸兵全部摧毀。
朝鮮人民軍認為美軍不可能從仁川登陸,加之戰(zhàn)線拉得太長,所以對仁川港疏于防守,兵力薄弱。然而,仁川港地區(qū)每年有3次最高的大潮,最高時潮差可達9.2米,其中就有9月15日。經過分析計算,美軍于9月15日利用大潮高漲,穿過了平時原本狹窄、淤泥堆積的飛魚峽水道和礁灘,出人意料地在仁川港登陸。朝鮮人民軍因此被攔腰截斷,前線后勤完全失去保障,腹背受敵,損失慘重,幾乎陷入絕境。麥克阿瑟指揮的美軍和聯合國軍,僅用1個月,幾乎席卷朝鮮半島,兵臨鴨綠江邊,取得空前勝利。
但這次成功的登陸范例也有敗筆,美軍算錯了仁川港當天漲潮時刻,真正的漲潮提前到來。因此,盡管前方美軍已經提前登陸成功,炮兵卻按預定時間進行登陸前的轟炸,結果將已登陸的軍隊炸得血肉橫飛,白白損失了一營的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