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些官制、行政單位名稱轉變的小知識,雖不說有什么大用,但起碼能幫助我們,更加理解古人在制度建設上的心血。
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常常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明明都是一縣的最高長官,為什么有的時候叫縣令,有的時候叫縣長,還有的時候叫知縣呢?是這三個稱呼,本來就是一回事兒,可以互換,還是編劇不嚴謹,把現(xiàn)代的稱呼代入了其中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要說起縣這個行政單位,那可有相當悠久的歷史了。最早的縣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那時各國為了擴張中央直轄的范圍,沒有按照以往的慣例,把一些新獲得的土地封給卿大夫。但這些地方畢竟還是需要人管理的,于是中央就派出了代理人,代替中央行使管理職權,聽從中央的行政指令,向中央負責。不過,那個時候,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最高長官的稱謂是不一樣的,BR縣宰、縣尹、縣公、縣大夫、縣令,不一而足。
既然說到這了,有一個誤會就不得不澄清一下。我們聽過一句古語,叫做“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里面的“沛公”,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漢高祖劉邦。按照我們直觀的想法,這個“公”應該是尊稱,就像“李公”、“王公”一樣,而非指公爵,畢竟?jié)h高祖從來沒有受封過公爵。可事實上,這恰恰指的就是公爵。
這是漢高祖家鄉(xiāng)楚地的官制。因為楚國的先祖,本是跟隨周武王一起滅商的功臣,但卻因僅僅受封子爵,而心有不甘。后來隨著楚國實力漸漸壯大,楚國國君自封為王,跳出了周朝的分封體系,另起了一套班子。而楚王手下的大貴族,也自封為公爵。等到楚國設縣之后,一縣之地的勢力,幾乎與原先的大貴族等同,故此一縣的最高長官,也被稱為縣公。比如我們知道的葉公好龍,這個故事中的葉公,也是如此。而漢高祖劉邦起事之后,被公推為沛縣縣令,所以按照楚地的習慣,也被稱為縣公。
接下來回到正題,我們還是說說縣令、縣長與知縣的區(qū)別。在秦朝統(tǒng)一六國之后,確立了郡縣制,秦始皇規(guī)定縣級長官,“萬戶以上為令,不足萬戶為長”,這就是縣令與縣長的區(qū)別,由治下的人口決定。到了唐朝,就出現(xiàn)了“權知縣令”這一稱謂,可看作是知縣的前身,但應用范圍還是比較狹窄的。而到了宋朝,由于唐末五代藩鎮(zhèn)割據(jù),地方軍閥對于中央行政體系的破壞很大,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獨立于中央之外。
故此中央只能下狠手,挖掉地方自治主義的根,派遣京官到地方,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這些京官,盡管是到地方上主持工作的,但他們的升遷、考評、福利待遇等一系列備受關心的問題,都掌控在中央手中,他們最大的期望,也是重回中央的懷抱。正因為不同于地方官,所以他們的官職被叫作“知某縣事”,比如知長安縣事,知萬年縣事,簡稱知縣。
說到這里,也算是講明白了,縣令、縣長與知縣的區(qū)別,前兩者是地方官,而后者是京官。所處位置不同,干的事情也不同。地方官想要升遷,自然要把地方建設好,而京官想要升遷,自然要把資源從地方轉移到中央去。所以在知縣遍地的宋朝,溝通地方與中央的重要職位是轉運使。
其實這一政治習慣,在日本還能看到遺留。日本全國分為一都(東京都)、一道(北海道)、兩府(大阪府、京都府)、43縣。它們的最高長官都稱為知事,我們中國人最熟知的,就是在釣魚島事件中,上躥下跳的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了。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歷史遺留呢?如果要去對比中日兩國行政組織的名稱,就不得不提“省”了。我們在有關日本的新聞里,常常會聽到文部省、厚生勞動省、防衛(wèi)省等等??墒?,怎么在咱們中國,好好的地方行政單位,在日本就成了中央部門了呢?
其實從這一點上來說,日本倒是比我們更接近“省”最初的含義?!笆 弊钤缰傅氖腔蕦m大內,像唐朝三省中的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最早都是在皇宮里面辦公的。后來隨著官制演化,逐漸掌握了中央政權,名字也這么叫下來了。而遣唐使把這一套帶回日本之后,就有了日本今天的“省”。
而我們中國,到了元朝的時候,由于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對于地方極不信任,而自身又沒有能力進行分權制衡的制度建設,所以就把中央機構中書省,派到了地方進行管理。在中央行政的叫中書省,在地方行政的叫行中書省,如此一來,地方最高行政單位也成了“省”。而等到明朝太祖時期,廢除了丞相制度,“省”便從中央消失了。在這樣一番操作之下,我們中國的“省”,從中央轉移到了地方。
這些就是關于官制、行政單位名稱轉變的一些小知識。了解了它,雖不說有什么大用,但起碼能幫助我們,更加理解古人在制度建設上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