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燕鳳的態(tài)度后,權翼也就不再隱瞞,將代國發(fā)生的大亂告知,并向其詢問此事與代國各部落的牽扯,也就是前因后果,作為處置代國的參考。
而通過燕鳳的娓娓道來,前秦君臣這才了解到代國這場政變的內(nèi)幕,以及拓跋寔君迅速被擒的原由。
拓跋什翼犍的代王本部成分復雜,其主體來源自拓跋祿官在位時期所劃分的中、西兩部,拓跋猗盧在位時統(tǒng)一三部略作整合,拓跋郁律、拓跋翳槐父子在位時賀蘭部在東部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因此又分割、吸納、扶植了一部分原屬于東部的部落。
及至拓跋什翼犍繼位代王時,部中的強力部大已經(jīng)威脅到君權,甚至聯(lián)合在一起強行干涉首領繼任者的抉擇。于是,當時的拓跋什翼犍先是倚借后趙,在后趙式微后又與前燕締結姻親,其次是仰仗母族烏桓王氏并提拔這一系的小酋帥,再就是通過對內(nèi)、對外聯(lián)姻實施拉攏、分化,以政治手腕進行削弱。
代國南、北兩部的劃分就是當時的內(nèi)爭結果,那幾年里雖然未動干戈,其中轉折卻也是驚險萬分。經(jīng)過拓跋什翼犍繼位之初重新進行的勢力劃分,代國的內(nèi)、外處境都大為好轉,各方勢力暫時得到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
當時代王的本部駐牧于盛樂,東、西兩個方向分別是賀蘭部、鐵弗部,通過分封、聯(lián)姻等手段達成和睦、締結盟約,西南方向則是另一姻親獨孤部居中,將南面白部與西面鐵弗部的聯(lián)系切斷。
東南方向,不僅有拓跋猗盧時期所修的平城、新平城,還有白部、莫那婁部、達奚部、可地延部等大小部族,駐牧于周邊地區(qū)并擔負戍衛(wèi)職責,戰(zhàn)時依托這兩地的城壘進行補給、續(xù)航,相互往來馳援,還起到分割代郡加強控制力的作用。
而且烏桓王氏的勢力范圍,就在代郡東部與幽州西部廣寧郡的交界地帶,自拓跋猗盧援助結義兄弟劉琨取得晉朝冊封,歷經(jīng)前趙、后趙、前燕交替的數(shù)十年混亂。代郡的漢族地主在籠絡、脅迫下也不得不正視實力不如人的現(xiàn)實,陸續(xù)托庇于代國,代國南部鮮卑部族、烏桓王氏、代郡漢族地主由此又成為代國東部、南部與盛樂之間的緩沖和隔斷。
南部設立之初,名義上的部落大人是當時將將三歲的拓跋寔君,一個幼兒自然是沒有能力去管理的,于是就由其母族的部大長孫仁暫代。
這個長孫氏是東漢末年七分國人的索頭鮮卑首領拓跋鄰兄長的后裔,拓跋什翼犍時期亦稱作拔拔部,又因為其族先祖是東漢初的索頭鮮卑首領拓跋推寅的長孫,所以兩個稱呼同時存在,直到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的時候才正式改姓長孫。
前燕滅亡次年謀亂、導致世子拓拔寔重傷身死的輔相長孫斤,就是這個拓跋氏出了五服的支族強力部大之一。還有十三歲就擔任拓跋什翼犍近侍(相當于人質(zhì))、后來追隨拓跋珪的長孫肥,也是出自這一族。再就是本姓拔拔的宇文陵,宇文部自西晉時就與拓跋部關系親近,兩族時有通婚,他這一支就是如此。宇文部為前燕擊敗后,部落也被分散遷移,宇文陵早年也因此入仕前燕,前燕滅亡后他與部眾又被遷到關中,安置于安定郡。
至于北部,得到拓跋什翼犍分以半國許諾的拓跋孤,他在被授任為部落大人時還未回到代國,沒多久便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后趙,而他的兒子拓跋斤當時年幼無法治事,只繼承了父親的少量舊部,后來更一直被伯父推脫,始終未取得正式任命,所以北部分出來又等于沒分,仍然是拓跋什翼犍通過親附部落間接掌控。
前秦大規(guī)模用兵代國,拓跋什翼犍臨時任命劉庫仁為南部大人統(tǒng)兵御敵,帶走的一多半酋帥都是拓跋寔君的擁護者,同時又將庶長子召回盛樂,直接將其羽翼剪除大半,而類似舉動早在長孫斤謀亂之前就開始了,拓跋什翼犍一直在刻意的分割拔拔部??杉幢闳绱?,代國大亂發(fā)生時,年近四十的拓跋寔君的隨行部眾,以及在盛樂的擁護者,在對慕容氏所出諸弟的部屬發(fā)動襲擊時,仍舊壓倒性的達成了目的。
再就是鮮卑的風俗習慣與匈奴類似,興盛匈奴的冒頓自立時就是以鳴鏑弒父,拓跋寔君的弒父之舉在代國鮮卑各部看來,并不是不能接受,他之所以人心盡失,是因為拓跋什翼犍太得人心。
拓跋什翼犍有著嫻熟的政治手腕,在他繼位之前,代國內(nèi)斗不休,之前的首領鮮少有善終的,完全可以說是內(nèi)政混亂,而他不僅恢復了國內(nèi)秩序,更營建出安穩(wěn)的外部態(tài)勢,使代國真正成為割據(jù)一方的諸侯。
除此之外,拓跋什翼犍也極具人格魅力,他先后數(shù)次攻打鐵弗、高車,屢屢大勝而還,兵威之下國中各部酋帥無不衷心信服,在處置犯錯的臣子時他也相當寬容。當初征討西部與劉衛(wèi)辰暗通的反叛部落時,拓跋什翼犍的一只眼睛被射中,部下捉到射箭之人請命嚴懲,他卻以各為其主的理由赦免,此后十數(shù)年直至前秦滅代,劉衛(wèi)辰很難再如其父、祖時一般東渡黃河襲掠代國西部。
得知代國變亂后,燕鳳正式謁見苻堅之前,除了經(jīng)權翼之口轉述,詳細為前秦君臣分析了代國情形,更誠懇的請求苻堅存續(xù)代國,扶助已故世子拓拔寔之子留在代國繼任國主,也就是年僅五歲的拓跋珪。燕鳳為了打消苻堅疑慮,又力主將陷入混亂的代國重分為兩部,交給劉衛(wèi)辰與劉庫仁代管,二人多年來沿河爭奪牧地、部眾向來不睦,如此正好三方相互制衡。
在前秦攻打代國的戰(zhàn)爭中,劉衛(wèi)辰的鐵弗部不管自愿與否,都是作為帶路黨的角色出現(xiàn),代國人對他的痛恨遠在前秦之上。而劉庫仁雖然打了大敗仗,在代國人心里卻是一個反抗外敵的抵抗者形象,而他又是拓跋什翼犍親自任命的統(tǒng)帥,老代王哪怕已經(jīng)故去,其權威依舊是深入人心。
燕鳳的建議當然是權宜之計,而拓跋珪遲早會長大,但在此之前,想要留在代國境內(nèi),并活到成年真正坐上王位,不如暫時做個虛君,以此避開最激烈的前幾輪權力爭奪,還不用前往長安為質(zhì)。在當時,這無疑是絕妙的辦法,對后來拓跋珪能夠再度振興代國一事來說,燕鳳的斡旋堪稱是扶危定傾。
苻堅被燕鳳的誠摯,及其所描繪出的遠、近利益所打動,他自己就是政變上位(云龍門之變的本質(zhì)是上層沖突,君臣爭權,苻生為人殘暴多疑、擅殺大臣,招致勛貴集團厭棄),在繼位之初更經(jīng)歷了同族兄弟的一系列背叛(五公之亂),對內(nèi)部叛亂可謂是深惡痛絕。加上苻堅自年幼時起,就深受漢文化熏陶,又在前秦大力推行由部落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改革,所以他對拓跋寔君的弒父殺親之舉十分不齒,在善待代國降附貴族的同時,唯獨要求將拓跋寔君、拓跋斤押送長安,將二人在西市處以車裂之刑。
另外,苻堅也并未全盤接受燕鳳的提議,而是留了一手,在答應將拓跋珪留在代國的同時,也要求把代國變亂中幸存的拓跋什翼犍幼子拓跋窟咄,以入太學進修的名義送來長安,并且沒有扶立新的代國國主。
這對當時的前秦來說,相當于上了雙保險,因為無論劉衛(wèi)辰與劉庫仁誰想更進一步成為代王,又或拓跋珪與拓跋窟咄成年后誰想繼任代王,前提都是要取得前秦的支持。
而為了籠絡、扶植劉衛(wèi)辰與劉庫仁,盡快使代國恢復穩(wěn)定,更加深聯(lián)系并進一步施加影響、控制,苻堅也決意同鐵弗部、獨孤部聯(lián)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