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諸天無限

港綜里修道士

第八八章 盂蘭節(jié)緣由

港綜里修道士 殘樓夢書 2054 2021-08-04 18:52:34

  在香港、東南亞一帶,農(nóng)歷七月十五就是盂蘭節(jié),相傳陰間地府的鬼門關(guān)大開,無數(shù)鬼魂涌到陽間流連,可謂“陰氣沖天”。

  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jié),源頭,應與我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guān)。

  道教盛行后,附會傳統(tǒng),創(chuàng)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

  據(jù)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jié)。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

  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jié)。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

  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jié)。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與道教相抗衡,佛教確定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jié)。

  佛教提倡慈悲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個月里,佛教儀規(guī)禁止僧尼外出,說是外出容易傷害草木蟲蟻,要求僧尼在寺內(nèi)坐禪修學,接受供養(yǎng),這段時期稱為安居期。

  佛教傳到我國以后,根據(jù)我國的季節(jié)變化,規(guī)定安居期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后來又依據(jù)經(jīng)書產(chǎn)生了“目犍連救母”的佛教傳說故事。大意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目犍連,看到死去的母親在地獄里受苦受罪,慘不忍睹。

  使盡一切辦法相救,均告失敗,只好求助于佛祖。

  釋迦牟尼解釋說,其母生前罪業(yè)頗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訴目犍連要在七月十五日,僧眾安居終了之日,備好百味飲食,供養(yǎng)十方僧眾,借助眾僧之力,才可使其母親解脫苦難。

  目犍連遵囑照辦,果然湊效。

  這種佛教活動,被稱為盂蘭盆會。

  盂蘭是古印度梵語的音譯,意為倒懸,形容亡人之苦。

  盆是漢語,指盛放供品的器皿。

  盂蘭盆即指這樣的佛教活動,可以解脫先亡人的倒懸之苦。

  我國佛教借助儒家傳統(tǒng)的“孝親”禮俗,將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揚佛法的“孝親節(jié)”。

  不僅得到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間的普遍歡迎,因而對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動影響也最大。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數(shù)放河燈了。

  民家習慣用木板加五色紙,做成各色彩燈,中點蠟燭。

  有的人家還要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

  商行等單位,則習慣做一只五彩水底紙船,稱為大法船。

  傳說可將一切亡靈,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

  船上要做一人持禪杖,象征目犍連。

  也有的做成觀世音菩薩。

  入夜,將紙船與紙燈置放河中,讓其順水漂流。

  人們依據(jù)燈的漂浮狀況,來判斷亡魂是否得救。

  如果燈在水中打旋,被認為讓鬼魂拖住了。

  如果燈在水中沉沒,被認為亡魂得到拯救,已經(jīng)轉(zhuǎn)生投胎了。

  如果燈漂得很遠或靠岸,被認為亡魂已經(jīng)到達彼岸世界,位列天國仙班了。

  總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

  放河燈,尤數(shù)黃河里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

  每到七月十五日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臺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

  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斷祈禱。今天的放河燈,已經(jīng)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

  道教和佛教,在這天的活動,都是具體的規(guī)定和做法。

  民間的祭奠,則相對較自由,供品唯恐不夠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那些供品。由是形成了民間的節(jié)日。

  北齊的時《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梁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jié)、盂蘭盆節(jié)。

  有的書中說,中元節(jié)前幾天,市面上就有賣冥器的,賣時鮮瓜果的,賣油餅餡餅乳餅豐糕的,色彩斑斕,叫賣聲不絕于耳。

  還有在水面上放燈的習俗,意為招水中孤鬼來享祭。兒童們玩著紙扎的荷花燈,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

  到城外去祭墓的,絡繹不絕,較之清明節(jié)尤勝。

  在文學作品中看過,以為那是流行于黃河流域的民俗,別的地方或許也有這種習俗,但想來總不如黃河流經(jīng)的地方來得地道。

  在新加坡的中元節(jié)也叫鬼節(jié),在那里你找不到河燈的影子,慶贊中元的時間也從陰歷七月十五一天擴大為陰歷七月的一整月。

  這一個月人們盡量不動土,不置業(yè),也盡量不出游,這一個月的飛機票也是全年低的,一些不信邪的人就利用這個機會出國游玩。

  當然信邪的人還是占大多數(shù),新加坡的陰歷七月正是酷暑季節(jié),但不管天氣多熱,泳池里的人總是稀稀落落的。

  人們在這一個月里會加多一兩件金飾來避邪,他們也會注意說話,盡量避免說出不吉利的字眼來。

  小孩子尤其慘,據(jù)說小孩子的眼睛特別靈,可以看到些不該看到的東西,為了不讓小孩受到驚嚇,很多父母在七點一過就把小孩關(guān)在家里。

  新加坡人更相信陰歷七月一日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在以后的一個月里鬼魂可以自由出入陰陽兩界,

  在這一天后半晌兒的時候,信的人家會在自家門前的草地上插兩根蠟燭,在蠟燭的旁邊再插上三七二十一根香,把事先準備好的陰幣,佛咒、糖茶之類的供化放在蠟燭的前面,然后點燭焚香拜三拜,祭拜完畢就拿了陰幣,佛咒到焚燒桶去燒。

  近年來中元慶贊面對很大問題,首先是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年輕一代,無法接受這種盡管土氣卻很有民族風味的文化,中元慶贊已經(jīng)后繼無人。

  其次,有些人突然間無法忍受燒紙的煙熏與歌臺,喊標的噪音,頻頻向政府投訴。

  在南方,亦稱“鬼節(jié)”。

  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節(jié)卻在7月14日。

  據(jù)說在宋朝末年,人們正準備過節(jié)的時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節(jié)日就這樣提前了。

  節(jié)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jié)上墳相似。

  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jié)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