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憊,缺糧,病患,在經(jīng)歷了短時間的三次大戰(zhàn)過后,韓信已經(jīng)切身體會到了目前阻止自己更進一步的最大障礙,所以在出發(fā)之前,主帥韓信決定征求一個人的意見,韓信的直覺告訴自己,討伐燕國的良策就在這個人的手里,但讓手下諸位將領不解的是,這個被韓信賦予厚望的人竟然是一個俘虜,李左車。
韓信早在大戰(zhàn)未開始之前就已經(jīng)下令,命令部下絕對不可傷害李左車,至于趙王歇和陳余,是殺是埋都可以,反正是無關緊要的人。
李左車的確不愧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李牧之后,見到韓信以后,他一語道破了韓信目前的尷尬境地,由于漢軍遠赴千里,勞師遠征,再加上現(xiàn)在糧草不足,一旦在與燕國的作戰(zhàn)中進攻不力,必然無法持久。
這句話李左車真是說到了韓信的心窩里,韓信最忌憚的也確實是這一點,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他向李左車討教,自己是否應該出兵攻打燕國,而李左車的回答算是結結實實的給韓信上了一堂軍事理論課。
李左車認為,強行攻打燕國絕不可取,當下漢軍應當以趙國為根基,偃旗息鼓,恢復戰(zhàn)力,同時派出少量精壯的士兵,大張旗鼓的日夜奔走于燕趙兩國的邊境線,做出一副即將出兵的態(tài)勢,暗地里,安排說客出使燕國,對燕王曉以利害,如是,燕國必降!
聽完李左車的高見,我除了和韓信一樣佩服的五體投地以外,也不得不坐實陳余趙奸的身份。
韓信聽從了李左車的建議,于是在趙國整頓兵馬,囤積糧食,安撫人心,同時派出使者出使燕國,此時的燕王是臧荼,以前我們提到過這個人,以后我們還會在提到他。臧荼雖然勇猛,但是在勢不可擋的韓信面前,臧荼思慮再三還是決定投降,畢竟最好的說辭就是陳余那還沒涼透的尸首。
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降燕。
地獄難度
似乎老天爺不愿意讓韓信那么快的謝幕,為了賺回票錢,老天爺決定給韓信增加一點點游戲難度,以增加觀賞性。
一天早晨,當漢軍上上下下都在為燕國投降而喝的酩酊大醉的時候,有兩個風塵仆仆的人來到了韓信的大營前,他們自稱是漢王的使者,既然來者已經(jīng)表明身份,守衛(wèi)的崗哨自然是不敢阻攔,只得放行。
此二人并不是項羽的奸細,他們確確實實是漢王的使者,其實準確一點的說法應該是其中的一人是漢王的使者,而另外一位則是漢王本人,劉邦!
劉邦是怎么來的,我們?nèi)蘸髸氄f,至于是來什么的,不怕各位笑話,劉邦只是想要趁韓信呼呼大睡的時候,抽調(diào)走韓信所有的精兵,于是乎劉邦一進大營就直撲韓信的帥帳,并且在眾目睽睽之下拿(偷)走了大將軍的兵符印信。
很多人看到這里可能會有疑問,既然劉邦貴為漢王,那為什么還要偷偷竊取兵符才可以號令士兵呢,難道高貴的漢王還指揮不了漢軍士兵?
其實不然,要說明這其中緣由,其實還要從我們國家源遠流長的一種文化制度開始說起。
如果你是一個中國人,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人,那么我相信各位一定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平時出門辦事的時候,大部分的辦事機關總會需要你提供一張相關證明,至于這張來歷不明的證明上寫了啥,有沒有寫,都無所謂,只要證明上面有一個相關部門的印章蓋的戳,那就什么事都好辦,否則就算你是玉皇大帝來辦事,只要沒有這個戳,對不起,不辦。
沒錯,我說的就是我們國家的印章文化,在蓋戳這門手藝高度發(fā)達的中國,兩千年后的我們辦事要蓋戳,那兩千年前的嬴政和劉邦等人辦事,那也要蓋戳。
在軍隊里,士兵們并不是直接聽命于韓信或者主帥,而是聽從那個拿著兵符的人,即使劉邦貴為漢王,如果沒有大將軍的兵符印信,你劉邦連一個士兵都無法調(diào)動,因為士兵們壓根就不認識你,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只認衣冠不認人”。
就這樣,韓信在睡夢中再次被奪走了手下的全部精銳,同時劉邦在滿載而歸時還下達了兩道命令,命張耳留守趙國,以解韓信后顧之憂,而韓信則率領余下部隊繼續(xù)東征。
幸福終點站
齊國,之前項羽傾其所有都沒能拿下,現(xiàn)在,滅齊的接力棒傳到了韓信手里,韓信很清楚,自己需要用一場無懈可擊的勝利來為自己的演出畫上句號。
此時的齊國由我們之前提到過的田橫和田榮的兒子田廣所把持,在彭城大戰(zhàn)之后,因為項羽把矛頭對準了劉邦,所以田橫鉆了楚漢雙方在滎陽對峙的空子,成功收復了齊國大部分的城池,然后又復辟了哥哥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自己為齊相,主管齊國。
其實在對待齊國的問題上,劉邦是走了雙保險的,他一邊安排大將軍韓信東征齊地,另外一邊又安排了說客酈食其出使齊國,由于酈食其先到的齊國,所以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北方諸國中最強大的齊國,竟然是被酈食說服的,壓根就沒有韓信什么事。
酈食其到了齊國以后,只用了兩句十分大氣的說詞,就成功征服了田橫:
投降漢王,保國!
對抗?jié)h王,滅國!
簡單,大氣,實用,這才是真正的外交說詞。
這不僅是一道送分題,更是一道送命題,田橫似乎想不出拒絕酈食其的理由,隨即宣布歸順漢王劉邦,并且為了表達自己的重心,田橫還下達了一道命令,解除之前為了防守韓信而在歷下城布置的守軍。
看似一切已經(jīng)塵埃落定,黃河以北所有的諸侯國都已經(jīng)臣服于劉邦,只要劉邦一聲令下,項羽最后的結局已經(jīng)是了然于心的了,但就在此時,一顆不大的石頭卻將已成定局的秦漢之勢掀起了一道漣漪,扔出這顆石頭的人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人物,他叫蒯通
亂齊亂國亂世者,蒯通也!
當河北人蒯通作為一個說客出現(xiàn)在韓信面前的時候,劉邦,項羽,田橫,田廣以及韓信的命運,都被徹底改變了。
原本當齊國投降的消息傳到韓信大營的時候,韓信就決定放棄攻打齊國了,既然人家已經(jīng)投降了劉邦,那么大家就算是革命戰(zhàn)友了,哪又何必去攻打他呢,但是當韓信說出這個決定的時候,突然,一個炸雷在韓信的耳旁響起:
“將軍,你的職責是奉漢王之名,攻打齊國,漢王可從來沒有讓你停止進攻!”
說話的人正是蒯通,韓信沒有打斷他,因為韓信知道,此人一定還有話要說。
“況且酈食其不過一介書生,只靠一張嘴,一夜間就收復了齊國七十多座城,將軍您辛辛苦苦這么久,才拿下趙國五十多座城,將軍,您難道還比不上一個只會讀書的腐儒嗎?”
“夠了!”
無需多言,不管是作為一個男人還是一個將軍,無論是哪個身份,韓信都不能接受這種事情的發(fā)生,武力滅齊,對,只有這一條路了。
韓信隨即下令,軍隊厲兵秣馬,目標,齊國的都城臨淄和齊王田廣,齊相田橫的腦袋。
雖然我們的確很樂意看韓信的豪言壯志,并且看的還很過癮,但是這可實打?qū)嵉陌厌B食其給坑苦了,之前酈食其可是和田橫保證的好好的,怎么著,現(xiàn)在明明已經(jīng)投降了,還是要被滅國,黑吃黑是吧,真是豈有此理!
田橫:來人吶,把酈食其給我煮了,要九分熟的那種(乃烹之)。
晚矣!
先前因為酈食其的游說,田橫下令解除了齊國的戰(zhàn)略防備,這也就直接導致了韓信的軍隊沒有費多大的功夫,就輕而易舉的攻破了齊國的都城臨淄,面對漢軍有如猛虎下山的陣勢,田氏雙雄根本沒有招架之力,萬般無奈中,這叔侄倆只做了二件自力所及的事。
首先是是撤退。
如果你問田橫為什么不組織軍隊反擊,其實不是說沒有,而是不敢。
連下四國的韓信就像是一頭充了血的公牛,他迫切的需要一個目標來釋放自己,所以別說是反抗了,能拖兒帶女完整的逃回去就很值得夸獎了。
齊王田廣退守高密,齊相田橫退守博陽,副丞相田光退守城陽,齊將田既退守膠東,好家伙,這老田家哪里是撤退啊,簡直就是在搬家啊。
田橫做的第二件事則是在撤退的過程中,向昔日的死敵項羽求援。
看著田橫的親筆書信,項羽也是十分頭疼,救吧,這個田橫可不是個省油的燈,你要說不救吧,一想到魏國,代國,趙國,燕國黃河以北的幾個國家已經(jīng)全部落入韓信之手,要是齊國也被韓信拿下,想到這里。
“不好!一定要阻止韓信?!?p> 也許項羽在政治上不夠敏感,但是在軍事上,項羽絕不弱智,既然決定好了要去做什么,那么現(xiàn)在只剩一個問題了,讓誰去做。
其實在北上阻擊韓信的人選問題上,最佳的人選無疑是項羽本人,無論是指揮調(diào)度還是臨場應變,當今天下唯一能和韓信抗衡的只有項羽,旗鼓相當可比單方面屠殺有看頭多了,另外,從我們觀眾的個人情感因素上來說,我們都很想知道,誰才是真正的秦漢第一猛將,可惜啊,天不如人愿,秦漢第一猛將的人選永遠只能存在于我們的爭吵中了。
之所以最后沒能如我們所愿,主要還是因為此時項羽需要鎮(zhèn)守滎陽前線,根本就抽不開身,所以這項重任就落到了項氏集團的二號打手身上,他叫龍且(念ju,第一聲)。
雖說龍且的名號遠不如韓信,項羽等人,但這位仁兄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狠人,畢竟能被稱為項羽帳下的第二號猛人就足以見得其手段了,至于第一號猛人是誰,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就是那位見錢眼開的英布。
公元前204年十月,轟轟烈烈的齊國保衛(wèi)戰(zhàn),正式打響了。
天才二號
面對韓信慘無人道且慘絕人寰的進攻,田橫田廣在老窩里已經(jīng)龜縮很長一段時間了,在那些個暗無天日的日子里,這爺倆日夜盼著項羽的援軍能來解決自己,盼星星啊盼月亮,還好,終于是給盼來了。
然而田橫沒想到的是,自己盼來的不是救星,而是死神,因為龍且雖然驍勇,但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輕敵,此乃兵家大忌。
成功者和成功者之間總是會有一些相似點的,同理,失敗者和失敗者之間也會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這位齊楚聯(lián)軍的總司令。
在與韓信的大戰(zhàn)開始前,曾經(jīng)有部將向龍且建議,應當盡量避免與兵鋒大盛的韓信直接交戰(zhàn),消滅韓信最好的辦法是利用漢軍補給線過長的劣勢點,通過深挖戰(zhàn)壕,高筑營壘的方式來消磨漢軍的銳氣和糧草,而我們唯一要做的,只是等代漢軍投降罷了。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上上策也。
當然了,龍且并沒有采納這個意見,因為龍且認為韓信這個人名不副實,是一個非常好對付的對手,所以這一戰(zhàn)不僅要打,而且還要打的驚天地,泣鬼神,倘若自己讓漢軍投降的話,怎么能彰顯自己的功勞呢?
精辟,龍且的想法簡直和陳余那句“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時常在想,龍且和陳余這哥倆上小學的時候會不會是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否則我實在無法理解這種“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行為。
這一對小學同桌仿佛有一種很奇怪的才能,一道有一百個答案的選擇題,九十九個正確答案,一個錯誤答案,在旁邊有高人指點的情況下,這二位都能排除萬難,成功選擇到那個錯誤的答案,我也不知道這能不能算是另一種特殊的天才。
最后的舞臺
既然雙方是郎有情,妾有意,那就開始吧。
楚漢以濰水為界,東邊是整齊劃一的齊楚精銳,領頭的是楚將龍且和齊王田廣,西邊則是無精打采,滿臉惺忪的漢軍。
不用我說,大家應該也都猜到了,如同井陘之戰(zhàn)一樣,戰(zhàn)斗一開始,漢軍所表現(xiàn)出的戰(zhàn)斗力只能用萎靡二字形容,初一交戰(zhàn),漢軍就頹勢盡顯,和楚軍的高歌猛進形成了鮮明對比,馬上戰(zhàn)場上就出現(xiàn)了一邊倒的局勢。
由于不敵楚軍,漢軍只得勉強的撤出陣地,退回到了濰水西岸,猶作困獸之斗,見此情形,龍且大喜,立馬率領全軍渡過濰水,高興之余還不禁對兩旁的將士說道:
“看吧,我早說了這個韓信容易對付!”
濰水是一條大河,水勢兇猛不說,而且還深不見底,可是今天的濰水甚是風平浪靜,河水的深度甚至都沒有沒過腳脖子,不過這一點細微的不同,對于正在追殺漢軍的龍且來說,自然是察覺不出來的,反正水淺一點也不是壞事,至少追的快,跑得快,當然了,死的也快。
當龍且率領著先頭部隊率先渡過濰水登上西岸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先前這群睡眼朦朧,只顧逃跑的漢軍突然不跑了,轉(zhuǎn)而用一種十分饑渴的眼神看著自己,龍且太熟悉了,那是獵人看獵物的眼神。
“殺啊,就是那個人讓我們昨天晚上沒有睡好覺!”
韓信下令,全軍突擊,截殺剛剛渡河的楚軍部隊。
龍且的確是一員猛將,只帶著少數(shù)部隊就敢于和漢軍的主力進行硬碰硬的死斗,面對如狼似虎的漢軍,龍且沒有退卻,因為他堅信,只要自己再撐一會,只要一會會,只要等到大部隊過河,拿下韓信不過是個時間問題,然而事情發(fā)展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龍且本人。
萬人,千人,百人,十人,一人,直到最后,濰水的西邊只剩下了一名楚軍。
“為什么,我的軍隊呢,為什么他們不過河,為什么不來幫我!”
最后時刻,龍且轉(zhuǎn)過身去,直到這時他終于理解,為什么自己的部隊沒有前來增援。此時此刻在他的面前,剛剛清澈見底的濰水不見了,轉(zhuǎn)而變成了波濤洶涌,水流湍急的濰水。
“啊,原來是這樣,不會有什么援軍了!”
龍且?guī)е鴿M足和不甘,結束了他作為猛將的一生,不過比起他的小學陳余,他還是算死的比較明白的。
在開戰(zhàn)的前一天夜里,韓信命令部隊抄小路前往濰水上游,用布袋裝著土木泥沙堵住了濰水,這個有點類似于現(xiàn)在的三峽大壩,等到第二天作戰(zhàn)的時候,漢軍佯裝撤退勾引楚軍追擊,等到楚軍的先鋒部隊渡河,而大部分軍隊尚未過河之時,韓信下令,開閘泄洪,掘開上游的泥沙,由于河水沒有來由的突然暴漲,導致楚軍瞬間被分割成了二段,不,準確的說是三段,因為中間那一段,這會已經(jīng)沉尸江底了。
難怪咱們的漢軍士兵一直在打瞌睡,原來是昨天晚上被韓信拉去做苦力了!
雖說此時大部分的士兵還沒來得及過河,但是隔著濰水,大伙們可是全程目睹了案件發(fā)生的全過程,得,白來一趟,繼續(xù)跑吧。
其實韓信滅齊的故事到這里差不多就結束了,剩下一些乏善可陳的收尾工作我們就不細細展開了,濰水之戰(zhàn)后,韓信北上,于城陽俘虜并斬殺齊王田廣,至于那個腳上功夫了得的田橫,則是往南投奔了彭越。
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韓信滅齊。
無雙
一日,一位從齊國出發(fā)的使者進入了滎陽城,他此行的目的是替他的主人將一封信轉(zhuǎn)交給漢王劉邦:
齊國狡詐多變,局勢十分不穩(wěn)定,為了天下大事,請允許我做一個假的齊王,替您管理齊國。
這封信來的時間非常巧妙,因為此時正處于楚漢戰(zhàn)爭最激烈的時期,劉邦時常被項羽打的抱頭鼠竄,無處藏身,當劉邦看到這封信的時候,他十分高興的大聲喝到:
“男子漢,大丈夫,不要做什么假的了,要做就做真的!”
公元前203年二月,劉邦派遣張良為使者前往齊國,正式冊封韓信為新一任齊王。
受封典禮當天,晴空萬里,當齊國百姓齊刷刷的跪倒在韓信面前的時候,當先前受到的所有不公與歧視煙消云散的時候,當張良舉著劉邦親自頒發(fā)的委任狀高聲宣讀的時候,韓信笑了,笑的十分開心。
“人只有在臨死前才能真正看清自己。”
一個是這個時代最杰出的武者,一個是這個時代最聰明的智者,當二人四目相對以后,武者希望這個智者能說些什么,比如贊美,歌頌,又或者是用一篇華麗文章來向后人敘述自己的功績,可惜!
韓信最后沒能得到張良的祝福,他所得到的,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奇怪的眼神,韓信十分不解張良為什么要用這種眼神看著自己,幸好,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韓信明白了這個眼神的含義:
好自為之!
----------------------------------------------------------------------------------------
愚見
韓信這個人,不管放在哪一個朝代都是個狠角色,咱們可以先來看一組數(shù)據(jù)。
韓信,自公元前205年領兵伐魏開始,一直到公元前203年韓信滅齊稱王,兩年多的時間里,韓信一人滅魏代趙燕齊五個國家,縱觀咱們中國歷史,你找不出第二個。
如果以上數(shù)據(jù)不能說明問題的話,我們來一組相對值的橫向比較。
秦國前前后后折騰了幾百年才滅掉了六個國家,韓信一個人兩年滅掉了五個,雖說此時的六國已經(jīng)不能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同日而語,但是韓信的的確確創(chuàng)造了一個軍事奇跡。
既然韓信的厲害已是不爭的事實,那我為什么還要多說一句呢?
因為歷史上對韓信功績的討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比如有證據(jù)表明,韓信參與了彭城之戰(zhàn)但卻毫無作為,又比如韓信的北伐,其中大部分硬仗其實是劉邦幫打的,這在史書中也是有相關記載的。
本來我引經(jīng)據(jù)典,寫了很多一一予以駁斥各種觀點,但是想想又算了,韓信已經(jīng)很累了,他的一生中到處都充滿了公與不公,從生到死,從活著到死后,我們就別再難為他了。
至于其中的粗枝細節(jié),唯一知道真相的也只有黃土下面的那個人了,難不成諸位把他刨出來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