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也要說聲歉,實(shí)乃老夫所聞淺薄,身無見識,能想到的,也就這拘神法可堪一用。還請山神莫怪罪才對…”
哪敢啊…這位上仙不知是謙虛,還是故意逗他,拘神法,居然也成了淺薄無見識,尚且可堪一用的手段?
“小神不敢!”
“唉,可別這么客氣,以你資歷,便是老夫稱一句前輩,都理所當(dāng)然!”
你敢叫,我也不敢應(yīng)啊…山神無奈。
“不知上仙,想聊什么?”
“老夫見那兩個小娃兒,精靈的很,不知此界山中,可有多少精靈?”
“回上仙,精靈少存,那兩個小娃兒,是自老夫之身養(yǎng)活,久而久之,便生了靈意。”
“那精靈之屬,卻是真的少見?”
“是,天地有靈,故稱為精,獸得靈意,故稱為妖。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妖精。與山林之地言說,妖精同等,皆為精靈。為精靈之屬,都講究機(jī)緣巧合締造,而凡屬妖者,輕則便要五十年生智,六十年開言,百年化形。而就這,還得看天的臉色!”
山神飽含敬畏的望天一眼。
“哦?百年修行,還得看祂的臉色?”
與之相較,陸罄竹便是隨便至極,對頭頂青穹,沒有絲毫的敬重。
“是,天有令,才有靈,才生智,才化形。此乃天地明理,不可褻瀆。有人道修行者,若登至極,天雷擊打,赤火煉心,百鍛歸一,化凡為真,世曰,仙人!”
不錯,這就是凡人修行的結(jié)果,步步攀升,登峰造極,便要拋棄凡身,而過程,聽著頗為艱難。
但陸罄竹實(shí)則并沒有真正見過,便是一夢黃粱看太白劍仙,也不曾聞天雷,地火試煉。想想,那坐臥山中的中云先生,該是經(jīng)歷過的,不過可惜,他不曾有中云先生的傳記。
“而妖類修行,則更加苦悶。受命盡苦痛,于掙扎之中,才可顯生靈智,就此脫胎。而后,每過三十年,便要受雷擊,每過六十年,便要受地火,每過三百三十年,便要受百鍛之痛,作九九歸一,千年壽盡,十載掙扎,若是過了…才可算,修行有道,稱作仙人?!?p> “而,若有妖類意圖化形,便需要有人認(rèn)可。此間世,乃人理之道,天意盡傾,若無人允,窮身苦恨千年日,也難化形作人身…而若是連這一點(diǎn)都做不到,妖類壽長,三百年盡。”
可真是,人理當(dāng)?shù)腊 ?p> 陸罄竹望一眼天,風(fēng)散云朵,恐怕任他看瞎了眼睛,也難以從這張“大臉”上瞧出來什么神色吧。
“聽你這么說,老夫便知道了。妖精甚少!”
“不,上仙,妖類繁多,絕不少見,只因?yàn)樘煊猩`,為獸屬大巨,便是萬萬取其一,又何止百位?也就是精類是真的少見,天地人和缺一不可?!?p> “竟是如此?”
果然古人誠不欺我,量大管飽便是真理。
不過,這答案可真是令人高興。
畢竟這么大的世界,若是只有人稱大數(shù)。
那也太過于無聊了。
陸罄竹暗自愉悅,殊不知山神也在猜測,無論妖,人,成仙便是同道,自有交往,這種事可談不上是秘密,甚至是常識。
這位上仙絲毫不知,莫不是閉關(guān)太久,還是有意裝傻?
不管如何,山神只希望自己能早些脫離。
跟仙人共立,實(shí)在是,壓力駭人。
“上仙…若…”
“啊,倒是耽誤你的時間了,老夫賠罪,既然緣分至此,那就請山神離開吧!不過老夫有意于這山中多待幾天,不知可否?”
“上仙隨意便是,小神告退!”
見山神化作一顆普通的大樹后,陸罄竹重新坐下來,他望一眼陸小七,居然還真板著臉,專心致志的閉目抓竿。
這算是…進(jìn)入狀態(tài)了?
為何要求心安穩(wěn),理由有很多,而方才山神口中提到的,脫胎之難,亦是原因。
從萬死當(dāng)中能屹立不倒,依舊秉承著明心之志。
那必須是擁有極致的“心”才能做到。
心之境界,并非智慧的手段,只是純粹的,將自己的承受力放大。
一個聰慧的人,可能擁有如天上星一樣的智慧,但也只是這種程度了。
以修行者的角度,心之境界便是承載智慧的那片星空,是浩瀚無邊之界,它承載著一個人,一位修行者的全部,其中如智慧等等,只占據(jù)了一小部分,剩下的便是空洞的“自由”。
在一萬次的死亡面前,該如何才能夠保持冷靜?
在一千年的孤獨(dú)面前,該如何才能夠穩(wěn)定情感?
在無窮盡的痛苦面前,該如何才能夠安寧自身?
也許,那些自天地開辟,以自然稱作化身的神,能夠很輕松的得出答案。比如,什么都不去做,只管去接受就好了,畢竟祂們可是神,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處不在的存在。
可,對于人,對于妖,對于修行者而言。
想要承受,太難了。
跟痛苦并行需要的不止是勇氣那么簡單,如果只要高歌勇氣就能所向無敵,那天地之大,又何來那些在失敗面前不甘心而死亡的英雄?
萬幸,人是聰明的,修行者是聰明的,
他們選擇了一種取巧的手段,
而這個手段,便是“心之境界”。
萬次的死亡,千年的孤獨(dú),無窮的痛苦,
他們交疊起來,是理智,名為感性得智慧所不可能承受的,
那,只要把他們放在其他地方就可以了。
比如,一個專門存放痛苦,孤獨(dú)的地方。
“滅盡七情六欲,成就無上大道!”
雖然,這句話常被凡俗認(rèn)為是,想要成就仙人,就必須拋棄自己的感情,拋棄名曰凡俗的心。如此,才能夠脫胎換骨。
可,哪里有仙人,看起來是如同死物一般冷冽?
這句話于修行者而言,正確的理解應(yīng)當(dāng)是,通過對心之境界的增大,從而對感情的掌控達(dá)到一種更為理性的狀態(tài)。什么樣的感情需要,什么樣的感情不需要,比如那萬次死亡,千年孤獨(dú),真的需要嗎?
應(yīng)該沒有誰會瘋狂的,以享受這種情緒為快樂吧。
所以,他們是不需要的,可如果想將他們消滅,又做不到。
因?yàn)樗麄?,是組成“自我”的一部分,為了維持“自我”的完整性,即便是這些不需要的情緒,也是不能缺少的。
無法消滅,便只能拋棄,忘卻。
而偌大的“心之境界”,維持正常情感的彼岸,那片深邃黑暗之地,便是拋卻無用情感的地方。
它們并沒有因此消失,如果需要,可以隨時取回。
當(dāng)然,選擇拋棄情感的仙人,肯定不會再取回了。
而一直表現(xiàn)出來的,正是仙人希望表現(xiàn)出來的,屬于自己得“真實(shí)”。
對于自身的情感擁有絕對的掌控,這種成長,便是修行者中,“修行”二字的重心。
要不然,稱作修行中人,結(jié)果幾百年都一塵不變,那還修行個屁,早點(diǎn)回家賣紅薯得了。
而“心之境界”,對于修行本身,益處顯而易見。
情緒會導(dǎo)致進(jìn)程。
所以,適當(dāng)?shù)哪ㄏ榫w,很重要。
至于其他的,對于一些虛妄的幻境,擁有更強(qiáng)的適應(yīng)性等等,不過是“心之境界”的諸多好處。
心之境界就像是一條龍,簡直渾身是寶。
但,“心之境界”同樣有壞處,那便是始終,對自己的“自我”,會秉承著虛假的認(rèn)知。
因?yàn)楸憩F(xiàn)出來的這份“自我”,本就是不真實(shí)的。
更準(zhǔn)確的說,它是真實(shí)的一部分,但也僅限于那一部分。
有個人,出生時,闔家團(tuán)圓,娶親時,父母安康,生子時,家破人亡,年老時,無人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