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央具體官職(第一部分)
1.令尹
?。ㄘ┫啵?p> 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fā)號施令的最高官,其執(zhí)掌一國之國柄,身處上位,以率下民,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zhàn)爭,總攬軍政大權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國貴族當中的賢能來擔任,且多為羋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數外姓之人為令尹(吳起、黃歇、李園),實不多見。(其此之謂乎)
2.尹
參見“令尹”條。戰(zhàn)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3.左徒
戰(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4.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上卿低一等?!读H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5.大夫
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肚袀鳌罚骸吧瞎俅蠓蚺c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薄吧瞎俅蠓颉保撼O?!妒酚洝でZ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苯练颉肚x校注》:“楚之上官大夫,亦大夫階爵之別矣?!薄白臃侨嫶蠓驓e?”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lt;指南錄>后序》:“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敝傅谋闶怯反蠓?、諫議大夫等。戰(zhàn)國時,官爵可分為上卿和大夫兩級:在卿當中有上卿、亞卿之分。在大夫之中,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例如魏國,吳起做西河守時,獎勵軍功,曾以長大夫賞人。后來須賈曾為魏國的上大夫。(其此之謂乎)
6.士大夫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稁熣f》:“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薄妒娚接洝罚骸笆看蠓蚪K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薄队杻€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薄段迦四贡洝罚骸翱ぶt士大夫請于當道?!?p> 7.太史
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稄埡鈧鳌罚骸绊樀鄢酰俎D,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蔽钠馂楹擦衷盒拮?,史官,故稱太史。(其此之謂乎)
8.長史
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薄伴L史”指張裔。《赤壁之戰(zhàn)》:“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p> 9.侍郎
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冻鰩煴怼贰笆讨小⑹汤晒①M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痹绖P為兵部侍郎。(其此之謂乎)
10.侍中
?。{言)
秦漢之時,侍中為少府屬下宮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職;西漢時又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類名號可入禁中受事。西漢武帝以降,地位漸高,等級直超過侍郎。魏晉以后,侍中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唐宋該職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廢止。(其此之謂乎)
11.郎中
郎中屬員外級,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其職位僅次于尚書、侍郎、丞相的高級官員。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wèi)、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zhàn)國始有,秦漢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y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y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銜泛濫所致。(其此之謂乎)
12.丞相
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薄?lt;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惫倜?。中國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tǒng)。丞相制度起源于戰(zhàn)國。秦從武王開始,設左、右丞相,但有時也設相邦,魏冉、呂不韋等都曾居此職。秦統(tǒng)一后只設左、右丞相。西漢初蕭何為丞相,后遷為相國,何死,曹參繼任?;莸邸魏蟮轿牡鄢跄?,設左、右丞相,以后只設一丞相。漢初各王國擬制中央,也在其封國中各設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稱為相。
1380年2月17日,也就是明洪武十三年正月十一,朱元璋借清除丞相胡惟庸之機,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制,將中書省和丞相的權力分屬給六部
13.太師
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14.太傅
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后逐漸成為虛銜,如謝安、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后都被追贈太傅。
15.少保
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16.尚書
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兩人(正四品)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17.學士
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18.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p> 19.參知政事
又簡稱“參政”。是隋唐南北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原是臨時差遣名目,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劉洎為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參知政事始正式作為宰相官名。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队杻€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蹲T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到宋代,設中書門下(習稱政事堂),此后參知政事則演變成一個常設官職,作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削弱相權,增大皇權。(其此之謂乎)
20.樞密使
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lt;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21.軍機大臣
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jiān)斬”。
22.軍機章京
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早期也稱為“司員“。最初,章京無一定額數,在內閣中書等官員中選調。乾隆初,改由內閣、各部、理藩院等衙門調派。
自嘉慶四年(1799年)始,定軍機章京分滿、漢各兩班,每班8人,共32人。各班設領班、幫領班章京各1員,由軍機大臣于章京中選資深望重者任之。
軍機章京的選任,據《樞恒紀略》卷7載:“漢軍機章京由內閣中書、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由進士、舉人出身者兼充;滿軍機章京以內閣中書、六部、理藩院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兼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確定漢章京額缺為20人。
23.冏卿
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段迦四贡洝贰百t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