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扶陵陷入沉思,他在鎮(zhèn)東的好友不少。但若是貿然答應下來,日后肯定麻煩不少。
雖說老陸的確修為高深,但他護得了自己一時,能夠護自己一世嗎?顯然不可能。況且,自己還要為母妃報仇。前路如何,難以預測,自然要思忖良久。
半晌,李扶陵回答道:“老爺子說笑了,東陽他們本來就是我的朋友,遇上困難,相互之間幫助是應該的,要是我有朝一日實力足夠,我答應您可以為鎮(zhèn)東天驕們出手三次?!?p> 朱老太爺笑著點點頭,心中松了一口氣。他不久之后要去做一件大事。而且,魚龍墟崩塌在即,小鎮(zhèn)上能夠出去的名額肯定有限,日后他有很大的可能,照顧不到那些出去小鎮(zhèn)的鎮(zhèn)東天驕們了。只能出此下策。東陽那孩子是不錯的,可在小鎮(zhèn)外邊就不一定混的那么開了。
而平日里和和氣氣的陵哥兒自然就是不二人選了。魚龍墟內外都能混的開,背景強大,青冥潭歸墟內吞蛟之后在,天資根骨更加出眾,日后大道成就自然不會低到哪去。朱老太爺真可謂用心良苦。
敲定心中一件大事,朱老太爺心情大好,招呼二位小輩喝茶。繼續(xù)閑聊。
李扶陵則是看著朱端池,心中詫異不已。他頭頂的氣運顯化已經不是曾經的黑霧繚繞。而是有一本書冊和一把長劍。這是罕見的在文武兩道上俱有不凡的天賦。不愧是耗費了朱氏歷代積攢的氣運造就。
當初忘憂泉那邊,方舒生打他的那一巴掌??此茊栴}不大,實則其中蘊含一種古怪勁道,一般修士根本難以察覺。
而且,隨著這股勁道的深入體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朱端池的天賦根骨,加快其登山修行的速度。
但是,一旦朱端池以后修行到第九境后,想要突破到第十境,那股勁道便會重新出現,在突破的緊要關頭對修士予以致命一擊。輕者修士星河就此破碎,一身修為盡失,終身無望大道。重者當場兵解殞命,身歸天地,再無未來。
這無論是哪一種,都不是朱端池可以承受得起的。而為此謀劃近五百年的朱家更是輸不起,因為一旦朱端池出事,甚至日后不能修行,那朱家就再也沒有重新崛起的希望了。氣運一空,想要重新填補本就是天方夜譚,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那股勁道實則是一種極為陰狠的山上秘法,名為冥燈引。暗勁入體之后,會慢慢鉆入修士體內被稱為玉府的一處修行關竅。逐漸凝聚一盞冥燈,然后慢慢吸取被施術者的靈氣壯大冥燈。而這尋常修士根本發(fā)現不了。
但好在朱老太爺出去小鎮(zhèn)游歷天下的時候曾經擔任過正兒八經的儒家門生,在那座秋池書院的隱藏秘錄中,了解到了許多秘聞邪術。這冥燈引就是其中之一。
因其實在太過陰狠毒辣,被一座天下列為十大禁術之一。一經發(fā)現有修士隨意亂用,就會有數之不盡的修士追捕那人,一經抓住,就會被關押進三教各家遍及五座大洲的鎮(zhèn)魔之地。
比如道門的鎮(zhèn)魔井,佛門的鎖天塔,儒家的浩然獄,還有山下王朝的降魔司之類的地方。都是天地清氣聚集之地,對于妖魔邪物有著天然的壓勝,關押這些施展邪法禁術的修士效果奇佳。
大夏身為一洲前五的龐大王朝,境內就分布有一座降魔司,這是與欽天監(jiān)和玉泉府都是同山上仙家密切相關的朝廷衙門。
李扶陵曾經見過一次那位降魔司的司正,是在大夏皇帝召他入宮,為李扶陵治療先天鎖脈之身的時候,結果當然是司正大人對此束手無策。皇帝也沒有多加怪罪。畢竟,這樣的回答聽了這么多年了,早已有一顆平常心對待了。
而李扶陵對于那位臉上覆蓋一具青銅面具,飾有一種奇怪的獸紋的降魔司司正卻是很感興趣。除了青銅面具之外,他身穿一件繡有螭龍紋的黑色長袍,披有一件血紅色的披風。整個人身上散發(fā)著一種極為詭異的氣息。
后來李扶陵問過那位在爭奪陰陽家天命之位失敗,而在大夏欽天監(jiān)擔任司正的齊先生,降魔司司正青銅面具上的獸紋乃是上古異獸狴犴。傳說上古時代,狴犴是瑞獸真龍的第七子,掌管刑獄之事。
一般在各類監(jiān)牢中都可以見到這種紋路。并不稀奇。而齊先生還解惑道,那位降魔司司正的山上道脈其實是天下修士中極為罕見刑士。他們出脫于法家學問經典。一經出山便會被山下王朝請去在與刑獄息息相關的衙門任職。
他們的修行之路,天生就對與罪惡相關的事物有著極為敏感的感應。且對邪魔之物壓制極大。
那位降魔司司正李扶陵只知道是來自中土神洲,其余一切,一概不知。
當年李扶陵還在大夏京城做皇子的時候,皇帝給他配了三位山上仙師,護其周全。
三人分別來自大夏聲明最高,實力最強的三座仙府衙門。欽天監(jiān),玉泉府,降魔司各有一人。其中那位來自降魔司的扈從,據說就是神秘司正的嫡傳弟子。
但那么些年,就一直沒有什么不開眼的家伙,來行刺李扶陵一次。因而他也一直就沒有見識過刑士的神奇手段。李扶陵對此頗為遺憾。
天下修士,何止千萬,但大多數都在大道天途的山腳徘徊。能夠真正登上這座山,并且尋到一條合適登山路徑的修士,畢竟是少數。
李扶陵現在算是勉強踏上這座山,但也僅僅只是過了山腳而已。路漫漫其修遠兮,需要其上下求索的地方還有很多。
接下來,與朱家眾人吃過晚飯。飯桌上一幫人推杯換盞,尤其是朱清、朱曉二人,勸酒不停。
朱家大伯好歹還會笑呵呵言語一番“我喝了,你隨意”“酒桌之上無大小,全在酒里”“我輩武夫從不養(yǎng)魚,不過你就不知道了”諸如此類的話。然后就是將烈酒一口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