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盛世因有你而安泰
最近,朋友圈被一部微電影刷屏了!
《在場》,人民日報推出的一部時長8分50秒的建黨百年主題微電影,講述了一位老人在炎熱夏天為戰(zhàn)友尋找棉衣無果的故事,令人困惑的故事開頭到結局時卻反轉得讓無數網友淚崩,心緒難以平靜。
然而,作為《在場》拍攝原型的文章《豐碑》,卻倍受質疑,是因在它內容真實與否、用詞是否準確等方面存在較大爭議。我不知道質疑《豐碑》的人有沒有深思過,在抗日戰(zhàn)爭以及國共內戰(zhàn)期間,能夠識字、寫文章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國民均是目不識丁。1949年,新中國總人口5.5億,文盲就占了80%,農村文盲高達95%,而90%以上的文盲都是婦女。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大力開展掃盲教育的原因,特別是重點對婦女進行教育掃盲。
《豐碑》原文,不足八百字的文章,卻把軍需處長對待戰(zhàn)友毫無私心的崇高精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我看來,根本沒必要去深究這篇頗具年代烙印、描述紅軍將領愛護部眾且?guī)в忻黠@宣傳性質的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及用詞的準確性。個人以為,但凡文章,更應該關注它整體呈現(xiàn)出來的精神內核和想要表達的內在涵義。
由《豐碑》拍攝的微電影《在場》看哭了無數人,其中就有我身邊的同事、家人、朋友。電影沒有過多的炫技和渲染,以最樸實無華的手法,用意想不到的劇情反轉戳中了無數人的淚點和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促使人們將共情力發(fā)揮出了最大作用。哪怕我們沒有身處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依舊能夠真切感受到軍需處長臨至凍死都還惦記著要為身穿單衣在冰天雪地里行軍戰(zhàn)友們找到棉衣的那股執(zhí)著勁兒。仔細看《在場》里的鏡頭,就不難發(fā)現(xiàn),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戰(zhàn)士對待傷員和比自己年紀小的戰(zhàn)友都十分關心和愛護,年長的戰(zhàn)士清一色穿著單薄軍裝,除了一名傷員穿了件坎肩羊皮褂外,便只有那些年紀較小的戰(zhàn)友穿上了棉衣和褂子。也許,正因為如此,軍需處長才會在死后都掛念著在雪地里艱難行軍的戰(zhàn)友們,一抹忠魂穿越百年依舊不停找尋擋雪避寒的棉衣。也正因為有了無數像軍需處長這般的紅軍戰(zhàn)士,才有了一支以“人民”為中心的鋼鐵隊伍,用血肉戰(zhàn)勝千難萬險,最終將勝利匯聚成天安門城樓上的那句“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我作為一個生長在和平年代的80后,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一代,也曾是被很多60、70后或者更年長前輩所聲討“垮掉的一代”中的一員。我伴隨著祖國改革開放成長起來,見證了祖國逐步走向富強的輝煌歷程。我在見證祖國逐漸富強的同時,也見證了自己家庭在父母辛勤努力下而步入寬裕的過程,所以深知奮斗是件十分艱辛的事情,必須腳踏實地的行動起來才會開花結果。
百年之際,你若在場,與我同看這繁華盛世,多好!你若不在,由我替你守護這繁華盛世,可好?這繁華盛世會因有你而安泰,而這繁華盛世會因有我而不衰。那位找尋棉衣的軍需處長,請您安息吧,您的戰(zhàn)友們已勿須再忍饑挨餓、衣衫襤褸的行走在冰天雪地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