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地方美食葫蘆頭
卻說李宇在廚房之后,拒絕了傭人的幫助,獨自一個人在廚房中忙碌。
這也是最近李宇的習(xí)慣,因為他許多東西都是收到戒指中去處理的,被人看見某一個東西憑空消失,他也自然不好解釋。
早在李宇接到這次的邀請之后,他就想好了做什么。
霍家什么美食沒有吃過,所以這次他根本就沒有想著多復(fù)雜,只是做一道秦省的地方美食,味道正宗這就夠了。
從小就生在秦高官在秦省,李宇對于秦省的美食說起來可謂是如數(shù)家珍。
這次他要做的美食,就是秦省地方特色葫蘆頭。
這道美食,是秦省所獨有的,以味醇湯濃、饃筋肉嫩、肥而不膩聞名于國內(nèi)外。其烹制工藝精細(xì),合理使用多種調(diào)。最重要的是處理腸肚、熬湯、泡饃三道程序,其中原料腸肚要經(jīng)過十幾道工序才能達(dá)到去污、去腥、去膩的要求,做出美味的葫蘆頭。
李宇將豬骨頭洗凈砸斷,準(zhǔn)備了一些豬肉,旺火燒開一鍋水,然后放入其中。
十分鐘后,將上面的漂浮物清理干凈,假如適量精鹽,味精,然后再熬30分鐘。
中間趁著這段時間,李宇開始制作面餅。
戒指空間中,精致小麥面粉和水拌和在一起,自己開始揉搓。面粉的勁道不是靠什么添加什么東西,而是要注重字眼上的東西。
“勁”指的是你揉搓面團(tuán)時候,要用時間和力氣去打磨,這個要憑借你的經(jīng)驗和眼力去感覺,感覺差不多的了,靠近“道”了,就自然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李宇用的面粉是自己家地里產(chǎn)出來的麥子磨的面粉。
農(nóng)村的人在小麥成熟之后,會自己留著一些小麥,都是自己經(jīng)過暴曬處理之后的小麥,小麥飽滿富有韌勁,曬干時候在嘴里生嚼,可以感覺到麥子的獨有味道。
小時候有記憶的時候,李宇和李天放學(xué)回家,或者在家里休息的時候,天氣炎熱,平房上會曬著小麥,爺爺就會一人發(fā)一只草帽。
“你倆去上去把麥去攪攪!”
“好!”
兩個人帶上草帽,蹬蹬跑上去,拿著農(nóng)村人干農(nóng)活的木質(zhì)耙耙,脫了腳上的拖鞋,來回奔跑,快速的翻攪著小麥。
為什么要快速呢?
大熱天的三十幾度的陜西,平房上水泥地被曬的發(fā)燙,你光著腳上去試試就知道有多燙人了。
這些記憶一直在我腦海中,農(nóng)村里基本上農(nóng)忙完之后的那段時間,到了日落時分,家家戶戶都在平房上收著自家的小麥,因為晚上濕氣重,不收的話,小麥就白曬了。
最怕的就是天氣突變,來一場雷雨,那家伙收麥子就跟打仗一樣……
曬干之后,小麥的水分減少,容易保存,不會出現(xiàn)麥牛,一種小小的長的有點像是跳蚤的蟲子。
村里都會有專門磨面的地方,是一些人購置的機(jī)器,初中那會,家里沒有面粉的時候,就會拉著架子車去打點面粉回來。
因為我們家里人多,所以每次去打面粉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兩百斤的。就是兩個蛇皮袋子裝著滿滿兩袋小麥。
小麥在拉過去的時候,人家會先過稱,算下具體的斤數(shù),到時候好算賬。
隨后先水洗幾遍,把麥子上的塵土還有雜質(zhì)過濾掉,有專門的機(jī)器,很方便。有點類似于吸塵器,可以把小麥抽進(jìn)管道中,吸出雜質(zhì),然后加水,經(jīng)過一個長長的管道出來之后,就是洗干凈的麥子。
將洗干凈的麥子倒入打磨的機(jī)器中。
磨粉部分用帶有斜度的牙齒的兩磨輥把糧食卷入逐漸縮小的磨口產(chǎn)生擠壓,又因兩個磨輥的轉(zhuǎn)速快慢不一樣,而產(chǎn)生磨削力使糧食破碎成粉,破碎成粉的糧食流入篩理部分,篩出來的就是面粉了。
有一部分不能磨成面粉,那部分就是我們麥糠了,養(yǎng)豬養(yǎng)羊都會用它去和食。不要的給老板留著就行了,總會有需要的人。
看著那種自己家種的小麥變成雪白的面粉,那種感覺是無與倫比的,白色會讓你感覺到純凈,而面粉的獨有香氣,會讓你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心里變的踏實。
制作葫蘆頭面餅面團(tuán)要和的比較硬,經(jīng)過揉制醒發(fā),面粉的密度縮小,韌勁增加,這樣才能經(jīng)得起熱湯的浸泡。
……
等到面餅做的差不多時候,將花椒、八角、桂皮、大香、元桂、草果裝入凈布口袋內(nèi),扎緊袋口,下入剛才熬制的湯鍋中,改用小火文煮三小時。
豬的大腸是提前準(zhǔn)備好的,但是李宇不放心,還要自己檢查清洗一遍,新鮮的大腸用食鹽和白醋反復(fù)揉搓,經(jīng)過清洗汆水,再放入老鹵湯里燉煮一個小時。
整個大腸,最后要食用的卻是只有頂端35公分的地方。刀切之后,切口像是一個葫蘆,葫蘆頭泡饃的名字由此而來。
還有一個名稱的由來是一個傳說。
相傳,有一天唐代醫(yī)圣孫思邈來到長安,在一家專賣豬腸、豬肚的小店里吃“雜糕”時,發(fā)現(xiàn)腸子腥味大、油膩重,問及店主,方知是制作不得法。
孫思邈向店主說道:“腸屬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屬土居中,為補(bǔ)中益氣、養(yǎng)身之本。物雖好,但調(diào)制不當(dāng)。”
于是,從隨身攜帶的藥葫蘆里倒出西大香、上元桂、漢陰椒等芳香健胃之藥物,調(diào)入鍋中。果然,香氣四溢、其味大增。這家小店從此生意興隆、門庭若市。店家不忘醫(yī)圣指點之恩,將藥葫蘆懸掛在店門首,并改名為“葫蘆頭泡饃”。
煮好的肥腸一定是嫩而勁,有肥腸特有的肉味散發(fā)出來,卻來不得半點腥膻味,以免奪走顧客的食欲。
等到李宇這邊忙的差不多,出去看了一眼霍家主人,在和他們說準(zhǔn)備好了的時候,霍術(shù)顧桐霍永康就相繼來到了飯廳中。
等三人坐好之后,李宇叫人先是端上來四只海碗,放在他們的面前。
看到這空空空如也的海碗,三個人面面相覷。
“李宇,你這不是我們自給自足吧?”
李宇微微一笑對著顧桐說。
“夫人我可以來示范嗎?”
“當(dāng)然!”
隨后李宇坐下,叫人端過來自己剛做好的面餅,慢慢的解釋說。
“今天為伯父和伯母準(zhǔn)備的是秦省的地方美食,葫蘆頭。吃這道美食,首先要有的便是耐心?!?p> 拿起一塊面餅,李宇細(xì)細(xì)的扯碎,放在碗里。
“請,就像我這樣?!?p> 三個人有樣學(xué)樣,拿起一塊面餅像是李宇這樣慢慢的撕扯著。
“面餅要經(jīng)過掰,拋,掐,抖,這一整塊餅饃要掰成杏仁大小的樣子,待會才好入味。經(jīng)過自己參與的美食,才比較有成就感不是么?”
“嗯,有意思。”
顧桐慢條斯理的撕扯著面餅,同時點點頭,對李宇的說法表示贊同。如同自己在研磨咖啡一般,好的咖啡也需要意境的。
霍永康撕的面餅大小不一,霍術(shù)的一般,比起來兒子的確實好不少,而撕的最均勻的卻是這位美麗且有耐心的夫人顧桐。
“夫人您的飯量小的話一個面餅就夠了,如果胃口好的話,可以再適量掰一點面餅。”
“嗯,好,謝謝?!?p> 等三個人全部都掰好了之后,霍術(shù)問道。
“然后呢?”
“然后那自然是要交給我了,那幾位是怎么個吃法,傳統(tǒng)煮法有四種:口湯、單走、干泡、水圍城。”
霍術(shù)一聽還有個這種吃法,眼睛閃過一絲好奇,于是問了一句。
“到底是怎么個吃法,介紹一下?!?p> “沒想到吃個葫蘆頭還講究的不行……”
霍永康碎碎念的不行,感覺是中午吃了一點,就等著李宇這一口了,但是李宇就是不給上,慢慢的折磨人。
李宇像是沒有看見霍永康一樣,慢慢的對著霍術(shù)和顧桐解釋道。
“口湯,煮出來的饃酥軟光滑,吃完饃和肉后,碗底余一口湯,故名口湯;單走,有的食客要一碗肉湯,不要煮饃進(jìn)去,單拿餅就湯吃,這叫單走;干泡,通過煮制,湯汁完全收入饃內(nèi),此饃筋而韌,粘而滑,吃后碗內(nèi)無湯、無饃、無肉;水圍城,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饃在湯中間冒一個尖尖,就像水圍著城一樣?!?p> “嗯,那我來個干泡吧!”
“我要口湯!”
霍術(shù)和顧桐都要了自己的口味。
然后李宇就轉(zhuǎn)身了,后面霍永康看李宇沒理自己,急的大叫道。
“哎哎,我還沒說呢!”
“你?你隨便!”
惹的霍術(shù)和顧桐哈哈大笑。
李宇端著四個人準(zhǔn)備好的海碗又拿到廚房,將切好的肥腸,備好的粉絲,等放入碗中。隨后澆入自己準(zhǔn)備好的湯汁,湯汁已經(jīng)熬制成了乳白色,聞起來就讓人涎水橫流。
澆好湯之后,李宇放入蔥花點綴,隨后端了過來。
“請慢用!注意,吃的時候,盡量沿著碗吃,這樣不會太燙?!?p> 霍術(shù)看著眼前的一碗葫蘆頭,色香味俱全,忍不住問了一句。
“有糖醋蒜嗎?”
“自然有,伯父一看就是會吃之人。”
有人拿上來糖醋蒜之后,霍術(shù)吃了一口,隨后享受的閉上眼睛。
“嗯,正宗,就是這個味道!小宇你做的比我年輕去秦省那邊出差吃過的味道還要好?!?p> “謝謝!”
隨后開始了風(fēng)卷殘云,時不時的咬一口糖醋蒜。
顧桐也慢慢的吃著,時不時的稱贊幾句,而霍永康從低下頭的那一刻就沒有抬起來過,直到最后吃完才抬起來,對著李宇說。
“再來個單走!”
……
“你個吃貨!”
霍術(shù)和顧桐一同笑罵道。
“招待不周!”
李宇看著他們吃的滿足的樣子,說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