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爺這一身很搭,是自己欠考慮了。李輝本來想把最好的衣服拿出來,卻忘了崔丞相家中的情況,少爺果然穩(wěn)妥。
“少爺越來越好看了?!?p> 陳洛回頭看見了李叔欣慰的表情,和自家老爺子如出一轍,心中一陣惡寒。
我拿你當叔,你卻想當我爹。二十年的陪伴,有時像無話不說的兄弟,有時像父愛如山的親爹,不是親人,卻勝過親人。
“走吧,差不多也該出發(fā)了。李叔陪我一起去吧”
馬車上的陳洛心情沉重,希望走的慢一點。相親這事沒經歷過,緊張倒也不至于,有些尷尬才是真的,有李叔陪著,心里底氣更足一點。
而駕車的李叔卻嘴角輕挑,車速越來越快,只想把少爺扔過去。其實他并不想給少爺買房子的,住在崔府不香么。
“少爺,到了?!?p> 這么快,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崔府。下車還沒站穩(wěn)就立馬拉著李叔,怕他跑了。
李叔無奈的搖搖頭笑著,說自己先把馬車停好,陳洛剛把手松開,馬車就直接竄了出去。
“少爺,你先進催付休息吧,我去買些橘子,明日再來接你。”
留下驚呆的陳洛站在原地,看著馬車漸行漸遠。李叔坑我啊,這次是真傻眼了,自己認識的人中就沒幾個好人,您就回頭等著吧。
收拾一下著裝,抬頭眼巴巴的望向崔府,這兒又不是魔窟,還能吃了自己不成。
扣了兩下門鈸,大門徐徐打開。
“請問是陳少爺嗎?”
不對勁,宰相門前七品官,怎么可能如此客氣。
“正是在下,請問崔伯父在家嗎?”
“快快請進,老爺在院里呢?!?p> 還沒進入大門,這下人就沖進里屋,邊跑邊大喊:
“老爺,陳家少爺來啦?!?p> 這是什么劇情?有點懵呀,難道崔家小姐嫁不出去?不應該啊,就是長得再丑,也會一堆舔狗蹲望著,畢竟有個好爹。
“是陳賢侄嗎,快里邊請。”
此人是崔丞相嗎,和自己認知中的一品大員完全不一樣,總覺得他們這種人都是踏著尸體爬上去的,就像前世的書《紅與黑》描寫的那樣。
如此的和藹可親,沒有絲毫架子,長的也是慈眉善目,讓陳洛措手不及,自己已經想了好多方法應對刁難,好像一拳打棉花上。
躬身一禮。
“見過伯父,侄兒有禮了?!?p> 崔丞相大步走來,親切的扶起他,引向屋內。
“賢侄就當自己家,別見外。”
屋內打掃的干干凈凈,桌子上瓜果也早已備好,這待遇,是真姑爺才能享受到的。眼見崔丞相起身要倒茶,陳洛急忙搶了過來,哪有讓長輩動手的,受寵若驚呀。
“家父托我向您問好?!?p> 崔丞相哈哈大笑,聽到至交好友消息很是興奮,做到他這種地步,在乎的東西不多了。
“陳兄他身體如何,好多年沒見面了,也不來找我。”
看來家父和崔丞相關系挺鐵的,沒有因為身份有一丟的怠慢,要知道,這個世界好多人都看不起商賈之士。
“勞煩伯父掛念,家父身體好著呢,能吃能喝,每日都聞雞而起,日落而歸,過的很是充實呢?!?p> “真沒想到,一別這么多年,你父親終于走了出來,這我就放心了。”
想起當年的事情,崔丞相非常惋惜,多么般配的一對金童玉女,奈何抵不過命運的折磨。如今陰陽相隔,任由陳燁一人心傷。
一晃而過,眼前少年和老友十分相像,讓人不禁想起往年歲月,忍不住的邊回憶邊嘮叨。
陳洛時不時的給崔丞相倒茶潤喉,認真的聽著這么多父母的糗事,終于知道父親如何從風流少年變?yōu)槠薰車懒恕?p> 陳洛有些低估男人間的感情了。聽著崔丞相事無巨細的道來,原來父親年前的時候也如此可愛,偷偷知道這么多趣事,以后再面對他端著臉,估計會忍不住笑場。
混到他倆這份上,一個錢到達了頂峰,一個官位一人之下,沒什么可以追求的了,剩余不多的快樂也許就只有過往的情誼了。
不知不覺的一壺茶見底了,崔丞相收起回憶之色,唉聲嘆氣直搖頭。
“不提了,越說越傷感?!?p> 不愧是丞相,變臉的速度一流的,轉念間面帶如沐春風的笑容,讓人輕易就放下了防備。
“賢侄呀,你剛出生的時候我還抱過你呢,如果沒記錯的話,今年雙十年華了吧?!?p> “是的伯父,剛過生日沒多久?!?p> “不錯,年紀輕輕就已經兩榜解元了,據(jù)說賢侄兩歲就會作詩,且那首詩驚天地泣鬼神,整個江南都傳你是神童降世?!?p> 當是剛清醒,一時有感而發(fā),真沒想到會傳的這么猛,害的自己隱匿了十幾年。
自從那時候起,每日都有諸多名師要來收徒,只能藏拙,把他們攆走了。自己哪能猜不猜他們的意圖,不還是為了自己揚名么。
樹大招風,為了不招人記恨,還得給自己立個有缺點的人設,后來改變了思路,走了親民路線。終日和老百姓一起吃喝,像平常公子一樣出入青樓,這才逐漸平息輿論。
但大家都想歪了,以為自己是不是有病,或者不好這一口,弄得所有女子不在青睞,甚至同齡男子也是警惕的看自己。
“呃,伯父,這都是以訛傳訛,太過夸張了,不可信?!?p> “過多謙虛可就變炫耀了,賢侄可不知,現(xiàn)在翰林院因為你的試卷都瘋了,好多人都等著見見你本人呢?!?p> 大梁國開國之初,因戰(zhàn)亂,好多文化傳承斷裂,各種經書缺失嚴重,好在道教底蘊深厚,還保存有不少抄本,要不然整個大梁就是個武國了。
前些時日,廟堂之上引起爭論,原因就是陳洛的那張試卷。
批改試卷時,眾多考官猶豫了許久,這張答卷非常合題,內容經意乃是上上之選,就是不為人所知。最終無奈,把老院士請了過來。
院士接過試卷眼睛瞪得像銅鈴,本來抓著卷子的手變?yōu)榕踔?,只怕弄破了紙張?p> 不可思議的看了一遍又一遍,低呼著:
“這是真正的五經,完整的五經?!?p> 作為翰林院的院士,這點資歷還是有的。根據(jù)道教提供的傳承,再加上院士的補充,這才有了大梁科舉的根基,但是《禮記》和《春秋》沒任何線索,只知意思,卻不曉原文。
“這人是誰,迅速上報皇上,把他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