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如晦終于回到陽漠關中,這段路程這次顯得格外漫長。城關之中,李歷譽在焦急等待,他在城樓上,一看到楊如晦的身影終于松了一口氣。但是隨即,看到楊如晦身后的尸身,頓時心里咯噔一下。擔心的事終究還是發(fā)生了。
楊如晦忍著悲痛,匯報了戰(zhàn)況。李歷譽知他難受,強顏歡笑地告訴他這次大軍又打贏了,追擊夏軍戰(zhàn)國累累,砍下了差不多兩萬夏軍的腦袋,其他夏軍要么降的降,跑的跑,東躲西藏,已經(jīng)如同驚弓之鳥。他試圖讓楊如晦有一絲寬慰,楊如晦知他良苦用心,忍著悲痛恭喜了眾將一番。待眾將散去,他向李歷譽稟告了黃義貴的遺愿,祈請允他帶著黃義貴回到他的故土。李歷譽本來就心中不忍,如今這樣也好,也算是了了一番心愿,他便派了車馬。因自己是皇家子弟,不便直接禮稱黃義貴為兄長,于是讓楊如晦代他,以大哥之禮好生去安葬黃義貴,相應鐫刻碑文。
楊如晦同幾個人一起,扶著黃義貴的靈柩往南方而去,心中不禁又想起了多年前家破人亡的日子。他感到一種無法擺脫的宿命感,那時故土被焚毀無能為力,如今征戰(zhàn)沙場在看到戰(zhàn)友、兄弟傷亡的時候還是無能為力,好不容易緩過來的內心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又受到了重創(chuàng),死亡就這樣赤裸裸地展現(xiàn)在他的面前,他不知道這一切是因為夏人還是因為戰(zhàn)爭本身。
一行人走了數(shù)日,跨過了滾沙河,又渡過了幕云江,楊如晦才漸漸發(fā)現(xiàn),中原國中原來如此地大物博。細細想來,他這些年全在北方之地,看慣了高山荒漠,便以為各處皆是如此,以為翻過兩座山就到了國的另一邊?,F(xiàn)在走著當年和黃義貴相反的路往南而去,他才明白為何黃義貴對故土如此眷戀,也才明白他當年舍家棄業(yè)游歷山河,是懷揣著怎樣的雄心壯志,后來肯在大漠風沙中堅守城關,任北風卷起砂礫灌滿全身,又是怎樣的堅定如常。如今看這江河之中,水聲浩蕩,騰起一層煙霧,如千軍萬馬在怒吼。再看那平湖之上,秋雁南尋,映下一串影子,歲月又每日如常。一路走來,滿眼所見有著千樣景致。越往南走,氣候越是溫潤,這一日他們又來到一處,遠山濃淡相宜,如幾滴墨在紙上暈開來;江河湖泊縱橫交錯,泛著粼粼波光。一面是山坡之上,松柏相映;一面是鑒湖之畔,弱柳扶風。左右之間,滿目青翠欲滴。待到日暮時分,登樓望去,看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不禁心內升起一種無法抑制的感動。
接連又走了幾日,他們終于來到了黃義貴年少時的故地,幾方打聽之后,找到了他的族親在哪里,于是幾人連忙趕了過去,登門拜訪,說明來意,敘說了黃義貴是如何背井離鄉(xiāng)、眷戀故土,如何鎮(zhèn)守邊關、為國捐軀。最后告訴他們,當今二皇子親命安葬黃義貴,他是他們黃氏族人的榮耀。黃義貴的族親紛紛圍了過來,有長輩,有晚輩,個個聽來無不動容。在族長的帶領下,眾人商議著如何安葬、如何立碑、如何進祠堂等一應大小事務,各個指派任務,都言說務必要把事情辦好,要供他為后世楷模。
前前后后又忙了半個多月后,事情總算弄得差不多了,楊如晦幾人也終于安心了,準備辭別回行。但這半個多月來他們已經(jīng)和黃氏族人熟絡了起來。此時聽到他們要走了,紛紛過來相邀,這家想邀去玩耍幾天,那家想邀去為子弟講解一番,都想邀請黃義貴他們務必歇息幾日再走,但楊如晦心中愁云難散,只得勉強又住了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