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靜居士索性離開那個是非之地,沒見常德公主如今都很少去妙緣觀了么,都是讓這群酸腐文人給搞的烏煙瘴氣而鬧的。
本來常德公主督造妙緣觀的目的很單純,就是想給自己建一個靜修之所,但隨著自己在此靜修的消息傳出去,就慢慢有文人在此聚集。
一開始,還只是一些不第的書生來打個秋風,來混頓飯吃,或者混點盤纏,隨著時間的推移,來的人越來越多,目的也越來越復雜。
常德公主還能怎么辦?總不能閉門謝客吧,索性也不大來了,眼不見,心不煩。倒是苦了水靜居士,整天要應(yīng)付這些煩人的蒼蠅,也不是件易事。
打不得、罵不得、還惹不得,不得不說,這群文痞真是狗皮膏藥,一般人根本招惹不起。
那怎么辦,只能敬而遠之了。
所以,張璟來請她當西席,她毫不猶豫的就答應(yīng)了,否則,真以為她這么容易請?實在是那些自以為是的人著實讓人無奈。
一夜無話,張璟去錦衣衛(wèi)處理公務(wù),不準敲詐勒索的后遺癥來了,普通校尉、軍余自然是贊成這項舉措的,因為收到錢,他們也分不到多少,若是收不到,嘿,那就倒霉了,挨打是輕的,弄不好還得自己墊上。
大家都是苦哈哈,領(lǐng)那點俸祿,這一來二去的,家底都賠進去了。
當官的當然就不樂意了,這可是他們的一大財源,張璟說停就停了,是,張璟是指揮使,是他們的頂頭上司,但就算是上司,也不能斷了大家的財路啊。所謂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張璟這一下子可真算是捅了馬蜂窩了。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膽子跳出來鬧事,但敢跳出來的都是自忖有幾分能耐的,或者背后有人,或者干脆就是混不吝,老子就是不爽,就是要鬧事,你能咋地?
張璟還真不能咋滴,最多也就關(guān)進錦衣衛(wèi)獄罷了,有不怕死的盡管往外跳唄,張璟是打定了主意,要好好整肅一番衛(wèi)中的風氣。這是景泰帝同意的,張璟做起來那自然就更加的肆無忌憚了,有皇帝背書呢,有什么大不了的?
錦衣衛(wèi)可是皇帝的親軍,皇帝整肅自己親軍的軍紀怎么了,礙著誰了沒有?沒有,文官反而會樂見其成,這一陣子錦衣衛(wèi)光針對文官了,鬧得文官們都不好意思吹噓自己清正廉明了,長此以往,文官們經(jīng)營了這么多年的清正廉明的人設(shè)就砸在他們手里了!
一旦風評被害,人設(shè)崩塌,是要出事的,真面目暴露后,他們還怎么糊弄百姓,制造輿論?早該換換地方了,別老盯著文官了行不行?
至于武臣,他們沒有發(fā)表意見的余地,老老實實的當個進了瓜田的猹也就是了,管那么多干嘛。
張璟整肅錦衣衛(wèi)內(nèi)部,要說受影響最大的是那些旗官和百戶之流,千戶以上的那些人也看不上這點小打小鬧,當然,特別貪財?shù)某?,對這種人而言,蚊子腿那都是肉!
但要讓這些旗官、百戶什么的去找張璟這個指揮使鬧事,借給他們幾個膽子,他們也不敢吶,所以,還是得有人出頭。
這事兒馬政其實是最合適的,因為他資歷最老,是衛(wèi)里的老人了,而且是靠戰(zhàn)功起家的,說話要硬氣一點,但馬政多精明的人吶,哪里肯摻和這種事兒,他可是領(lǐng)教過張璟的利害的,幾句話就把他架在了墻上,不上不下的滋味可不好受。
馬政不摻和,門達也不摻和,門達倒不是不想摻和,只是他畢竟是張璟的老上司,還是那句話,人在官場上混,是需要一個好名聲的,這要是傳出去,門某人連自己老部下的臺都拆,他門某人還怎么做官?名聲都臭了。
當然,不是不能搞,而是不能現(xiàn)在搞。
能當上官的人沒有傻子,見倆同知不帶這個頭,幾個簽事就更不敢隨便亂動了,至于那些千戶,無論什么時候,也都只能敲敲邊鼓罷了,指望他們成事,不可能的。
倒是讓劉敬看到了機會,他雖然是個帶俸官,但這些年一直在謀求實職,掌印指揮使這等位高權(quán)重的官他不敢惦記,把頭上這頂“帶俸”的帽子換成“見任”他就滿足了。
再加上張璟年紀太小,這么點年紀就擔任錦衣衛(wèi)指揮使這等重要的大員,的確是讓許多人心生不滿,這滿朝的官員中,難道就沒個能擔當大任的了?
肯定不至于,但是沒辦法,其他人皇帝就是看不上,你能怎么辦?這要是換了其他人,比如大小九卿,這些人的任命,需要經(jīng)過廷推,武臣的任命也得通過五軍府和兵部,這里面的道道就多了,不外乎什么拉幫結(jié)派、互相扯皮、利益交換之類的,不必多說。
但錦衣衛(wèi)不同,錦衣衛(wèi)確切的應(yīng)該叫做“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一個“親軍”便說明了問題,這是皇帝親軍,里面的人事任用,自然由皇帝自己說了算,外廷根本插不上手。所以,皇帝看誰順眼,就讓誰當指揮使,這叫簡在帝心。
張璟自然就是簡在帝心了,沒辦法,差事辦的漂亮,那個皇帝不喜歡這樣的近臣?能辦事、會辦事,這樣的人不升官,用某褲子的一句臺詞“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張璟升官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了,只是這官升的有點快罷了。
官升的這么快,后果之一便是根基不穩(wěn),張璟本身就是底層出身,上面沒有大佬罩著,下面又缺乏足夠的群眾基礎(chǔ),這一點比不得那些世家子弟。那些人上上下下的關(guān)系盤根錯節(jié),永遠都不缺人照應(yīng),也不乏人輔助。
張璟只是一介寒門子弟,沒有這樣的條件,只能靠自己一手一腳的打拼。在張璟的設(shè)想里,能夠一年之內(nèi)升百戶,就是非常好的結(jié)果了。誰料作者那廝給他開了掛,這才幾個月?就升指揮使了,走過了別人一輩子甚至都無法走的路。
有些人當了一輩子的官,到老仍然沉淪下僚,這就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