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寫于1889年至1899年,是托爾斯泰晚年最后一部長篇小說。
它講述了女主人公瑪斯洛娃被涅赫留朵夫誘奸后淪為妓女及后來悲慘遭遇的故事。
小說女主人公卡秋莎·瑪斯洛娃是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她是一位女農(nóng)奴的私生女。三歲時母親去世,瑪斯洛娃由兩位老姑娘領回家撫養(yǎng)?,斔孤逋奘鶜q那年,兩個老姑娘的侄女涅赫留朵夫,當時還是大學生的他與瑪斯洛娃相識并相愛了。不過當時的涅赫留朵夫還是個單純,無邪的青年,并沒有干出出格的事。但三年后,當他大學畢業(yè)成為軍官后,他就變成一個迷戀酒色、貪圖享受、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了。這一年他再次來到姑媽家,誘奸了瑪斯洛娃,雖然內(nèi)心深處有所悔恨,但最終塞給她一百盧布就走了。
--“可又有什么辦法呢?大家都是這樣做的。申包克與一個家庭女教師也發(fā)生過這樣的事,格里沙叔叔也做過類似的事,父親在鄉(xiāng)下也和一個農(nóng)家女人生了私生子米堅卡,那孩子現(xiàn)在都還活著?!彼@樣安慰自己,可是他無論如何也無法安心,一想起這件事,就覺得良心受到譴責。
涅赫留朵夫走后,紙醉金迷和花天酒地的生活使他麻醉,他逐漸忘了這件事。
五個月后,瑪斯洛娃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她沒法再待在老姑娘家里了。跑出來在警察局里做工,受到警察的調(diào)戲,后來到林務官家里干活,又被其強暴,懷下的私生子出生后就夭折了......她處處受凌辱,不斷被拋棄,無時無刻被踐踏,最終墮落成妓女。在整整七年的妓女生活中,她的精神已經(jīng)飽受摧殘而變得麻木,靠不斷酗酒和吸煙來打發(fā)生活。最后,她被同伴誣陷為殺人犯,關進監(jiān)獄里。
涅赫留朵夫早年也是個善良,有抱負的青年,在讀書時迷上了土地公有制這一跨時代的制度。但自從混跡于上流社會后,他改變了信念,變得貪婪,自私與虛偽。他成了議會的議員,并且是法庭的陪審員。沒想到,命運的捉弄竟使兩人在法庭上再次相遇。當涅赫留朵夫聽到瑪斯洛娃絕望的叫喊“我沒有罪,沒有罪!”時,一股巨大的負罪感一涌而上,震撼了他的良知,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是瑪斯洛娃一切悲劇的根源。他想起了十年前,第一次見到瑪斯洛娃時,兩人害羞地不敢直視;他想起了,當時仍是大學生的他,徹夜與那位天真無邪的姑娘談話。而現(xiàn)在涅赫留朵夫眼中的她,消瘦,蒼白,身上滿是淤青,在社會底層茍延殘喘。
于是他決心改變自己:他一次次到監(jiān)獄里探望瑪斯洛娃,要求她的寬??;他再也不去與高官的女兒米西約會;他把自己的豪華住宅賣出去,住進了一家公寓;為了減輕瑪斯洛娃的刑罰,他提出上訴,四處奔走,甚至決定與瑪斯洛娃結(jié)婚來為自己贖罪。
瑪斯洛娃同樣也有精神復活的歷程。她被涅赫留朵夫拋棄后再也不相信善良與純真了。血淚與痛苦告訴她,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情。長年的妓女生活中,人人都把她當做泄欲和賺錢的工具。
因此,當涅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監(jiān)獄探望她時,由于精神早已麻木,她不以為然,反倒一心盤算著怎么利用涅赫留朵夫,誘惑他為自己做事,向他伸手索取錢財來換酒喝。
--“這種人在需要的時候就玩弄一下像她這樣的女人,而她這樣的女人也總要盡可能地利用他們來為自己謀到更多的好處。她誘騙性地笑了笑,沉默了一下,盤算著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利用他”
而當涅赫留朵夫第二次探望她,提出要和她結(jié)婚,用實際行動來向她贖罪時。她那關閉已久的回憶閘門卻突然被沖開了,她把所有的苦水,一切的憎恨全部吐出來。
--“我是苦役犯,是個......而您是老爺,用不著跟我來往,免得弄臟了自己。您去找您那些小姐去吧,我的價格不過是張十盧布的紅票子......”
--“你給我走開,你今世拿我取樂不算,來世還想利用我拯救你自己!我討厭你!”
顯然,她這種突發(fā)的狂怒是她精神覺醒的第一步。而當涅赫留朵夫第三次探望她,并提出把她轉(zhuǎn)到醫(yī)院干活,以此來減輕負擔時,瑪斯洛娃已經(jīng)判若兩人了,用涅赫留朵夫的話來講“她變了,發(fā)生了對她的靈魂來說很重要的變化。我看見她的眼睛在微笑?!彼爮牧四樟舳浞虻膭窀妫淞藷熀途疲辉儋u弄風情,到醫(yī)院工作。她知道,這是他所希望的。
涅赫留朵夫為瑪斯洛娃上訴,四處奔走,歷盡艱難,但最終上訴失敗了。于是在炎熱的七月,涅赫留朵夫跟著瑪斯洛娃一行苦役犯一同上路。在赴西伯利亞這條漫長的路途中,瑪斯洛娃認識了政治犯西蒙松。西蒙松對她尊重體貼,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并向涅赫留朵夫坦誠地表達了自己想與瑪斯洛娃結(jié)婚。在西蒙松和政治犯的啟發(fā)和幫助下,在涅赫留朵夫的長期悉心照料下,瑪斯洛娃終于卸下了一切精神枷鎖,復活了。
在涅赫留朵夫與瑪斯洛娃最后的交談中,瑪斯洛娃為了涅赫留朵夫的自由與名譽,最終選擇了西蒙松。
--“要么她愛上了西蒙松,根本不需要我為她做出什么犧牲;要么她還愛著我,為了我好才拒絕我,索性破釜沉舟,把自己命運同西蒙松結(jié)合在一起......”
--“對不起?!彼f,聲音低得幾乎聽不見......
“涅赫留朵夫聽到她說“對不起”而不是“再見了”,看見她奇怪的眼神和悲戚的微笑,心里明白了,第二種才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她還愛著他,并且認為,如果要跟他結(jié)合,她就會毀掉他的一生,而跟西蒙松走,就可以使他得到自由解脫......”
同樣復活了的涅赫留朵夫決定尊重瑪斯洛娃的決定,并為她有這樣的結(jié)果和保護人而感到寬慰。全篇在《馬太福音》的文字中,在涅赫留朵夫的思索中落下帷幕。
分割線
小說以倒敘寫開,穿插大量插敘詳細敘述了涅赫留朵夫與瑪斯洛娃的相識與再遇。通過書寫大量涅赫留朵夫內(nèi)心獨白來表現(xiàn)出他的強烈負罪感和想要贖罪的心愿。在與瑪斯洛娃相見時的心理描寫更達到了頂峰。這本小說善用心理描寫,不親自慢慢閱讀是體會不出來這種細膩的感情的。
小說以涅赫留朵夫與瑪斯洛娃為主線,極力刻畫沙俄時期社會現(xiàn)狀,表達托翁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與極力批判。
在刻畫人物形象中,涅赫留朵夫和瑪斯洛娃前后精神道德的轉(zhuǎn)變完美符合“復活”這一主旨。在我閱讀的時候,小說讀起來有一種救贖感,即男女主人公之間的相互救贖,彼此復活。越往后讀想到男女主的每一次會見所帶來的變化,越有一種激動和興奮的情緒。
在愛情方面上,在我看來,
涅赫留朵夫是求救贖,求補過。
西蒙松是柏拉圖式愛戀,精神層面
上的真誠。
而瑪斯洛娃是回到了最初的善良純潔,不愿再受涅赫留朵夫照顧,毀掉他的一生。
小說在宗教中落下帷幕,在人物的處理中也似乎有些過于理想化,雖然有其時代局限,但所謂的文學,不也是人類心中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正面或反面投影嗎。
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雜,清晨到夜晚,一遍讀下來,讀后有著濃濃的救贖后的幸福感,讀的太舒服了。
關于沉淪和無奈,背叛和救贖,確實沒有比《復活》更震撼靈魂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