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觀音出南海,老君出離恨,玉帝離大羅
陳子安抬眼四顧,見周圍之人盡皆閉目靜思,連師姐也是滿臉潮紅,享受道韻,也急忙閉眼靜神,加深理解。
只是偶爾傳入鼻中的血腥味,讓陳子安有些奇怪,但也沒有深思。
此地沒有血跡,更無尸體,如此多的得道真人,應該沒有哪個不開眼的大膽狂徒會造殺孽。
講完道的蕩魔祖師一臉滿足,場下被他講道鎮(zhèn)殺的妖邪鬼仙不下二十人。
一場屠戮讓他心神激蕩,一時也不在乎被彌勒佛避而不見的輕視了,心滿意足的就要回去大殿繼續(xù)等待。
“哎?”
心底一聲驚疑,面前黃旗獵獵作響。
原來是一面從未見過的明黃旗幟隨風鼓蕩,引起了蕩魔祖師的注意。
定睛一看,黃旗明晃晃,中間圖案乃是一只三耳丹爐,雙側寫著“黃花觀毗藍婆菩薩”八個鎏金大字。
往下一看,黃旗下兩容貌甚佳的人類男子和女妖盤膝而坐。
細看片刻,祖師心中了然,知曉了二人身份。
他從增長天王處見過二人畫像,認得兩人正是毗藍婆菩薩的兩個弟子。
那黃衣女子乃是大弟子,名叫杜苓,擁有天下奇毒倒馬樁毒。
青袍男子是二弟子陳子安,拜師不足十年。
腳步一頓,蕩魔祖師目光掃過陳子安,運起法眼一看,頓感驚訝。
那陳子安小輩周身氣息清明,法體渾然一體,顯然是道真之人,但周身卻有佛門、旁門之氣,修行之法委實難辨。
剛剛顯露道韻時,這小子就引起了他的注意,畢竟陳子安吸收的道韻之多,在此地可排前三。
那大弟子杜苓雖是妖身,周身氣息也是純正,能撐得過他的講道,也是心思單純的妖族大圣,本領也不差。
“咦?這是何種氣息?”
正待轉身而走的蕩魔天尊,心底又是一聲驚疑。
他竟然從陳子安身上,感應到了那自暴自棄的大豬前輩還未投胎時的奇異氣息,雖然微不可查,但竟然如此神似。
他怒睜法眼,看了半響,也無半點收獲。
心底一驚,突然想起七年前專門繞路,從他鎮(zhèn)守的北天門而入兜率天的毗藍婆菩薩。
一時卻理不清頭緒,壓下心底疑惑,蕩魔祖師轉身,心事重重的回身入了大殿。
隨侍的麋鹿童子膽戰(zhàn)心驚,不知為何,面前的威嚴道人,竟數次變臉,果真是難伺候。
卻說小西天的主人彌勒佛,為了此番龍華會,準備了許久,卻也沒想到疏漏如此之大。
初次龍華會被他搞砸了,卻尤然不知,仍舊在落珈山蓮池外等候。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道門中人奉太清道德天尊之命,為他的龍華會裝點門面。
至于冷落這些昔日同門,三界大仙,讓他們心中不悅,也只能在事后補救一番了。
這一次龍華會乃是第一次開辦,必然不能太過冷清。
他是東來佛祖,是西方第一世尊,這第一次的龍華會,怎能沒有真正的三界頂尖人物前來呢?
到底是分身乏術,手下除了黃眉,再無可用之人,只得親生前往尋找撐門面的大佬。
這第一位大佬,只能是同樣手下無人的地仙之祖五莊觀鎮(zhèn)元子大仙。
索性鎮(zhèn)元子一向好說話,他親自上門而去,鎮(zhèn)元子已然帶著道童前往西牛賀洲了。
而這第二位大佬,才是最關鍵的一個,正是南海落珈山的觀音菩薩。
若是觀世音菩薩肯來,那后面壓軸出場的那三位,才會動身前來。
觀音菩薩的道場雖不在大羅天,但威勢、盛名可半點不比其他大神差,甚至更勝一籌也未可知。
彌勒佛已經在落珈山蓮池外,等待了整整三天,卻遲遲不見觀音菩薩露面,心中越發(fā)焦急,卻也知半點急不得。
觀世音菩薩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名,盛名傳三界,乃是真正的有道之士,但是面對他的邀請,還是要猶豫再三。
若是觀世音菩薩前去參加龍華會,那將在三界內掀起軒然大波。
因為這就意味著觀音菩薩承認了彌勒佛是西方的佛祖,是西方的眾佛之師。
而現在的西方大乘佛教,被同為五方五老之一的如來,當做自己的勢力。
參加龍華會,意味著和如來再次交惡,也難怪觀音菩薩難做了。
觀音菩薩一向與人為善,好友遍布三界,上至離恨天太上老君、大羅天玉帝王母。
下至三島仙翁,十洲住世地仙、五莊觀鎮(zhèn)元子、幽冥教主地藏王、閻羅等。
三界內,無人不稱贊一聲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觀音菩薩思慮良久,實在找不到要去龍華會的理由,又不好當面點破,只能晾著彌勒佛,企圖讓他知難而退。
豈料彌勒佛卻似釣魚老叟一般,待了三天,也不離去。
無奈之下,觀音菩薩還是當著彌勒佛的面,派出了靈感大王,替她前去一趟,算是維持二人之間的關系。
可這彌勒佛死了心讓她真身露面前去,仍不滿足,一呆就是三天,著實可惡。
觀音菩薩暗自惱怒間,突聞彌勒佛的大笑聲傳來,心底詫異。
還不待細想,耳中突然一動,盤膝靜坐,卻是彌勒佛運起法力,似有密話要告知。
也不知二人說了些什么,只見觀音菩薩耐著性子聽完,早已是一臉糾結之色,但心底的激動仍舊壓制不住。
“觀音大士可愿前往龍華會一觀?”
恰在此時,彌勒佛的大笑聲傳來,似乎篤定觀音菩薩會答應一般。
只見此時菩薩臉色陰晴不定,良久才嘆息道:“罷了,本座便前往一觀吧!”
聲音響徹諸天,震動三清九幽,彌勒佛順勢大笑。
一位佛祖,一位菩薩,并肩西行。
恰在此時,兜率宮中的老道長身而起,跨青牛往西天門而去。
一息后,瑤池西王母,凌霄寶殿大天尊在一眾仙官開路下,也是徑直出了西天門,往下界而去。
良久,鎮(zhèn)守西天門的如來站在西天門上,臉色奇差無比。
眼冒金色光華,法眼遍觀三界,直視下界一片熱鬧的小雷音寺。
怒色顯露,袈裟一甩,卻是丟下守門之職,出了西天門,徑回了靈山。
觀音一向和他不對付,答應去龍華會雖說做的太過了,但也情有可原。
可讓如來難受的是,竟然連西王母和玉帝,都前往龍華會,為東來佛祖撐腰。
最關鍵的是,那彌勒佛連面都沒露,二人就自己前去了,似乎早就商量好了一樣。
要知道,在不久前,如來可是幫了玉帝大忙啊。
竟這么快被過河拆橋了,果然一如既往地言而無信。
玉帝乃三界共主,是眾神名義上的主公,就連道祖太上老君面見玉帝,也以臣子之禮相待,要出門迎接。
玉帝去往龍華會,而且是緊隨著觀音和太上老君,著實讓如來面上無光,這些人將他視如無物一般,極盡輕視,怎能讓如來不怒。
西牛賀洲遍布妖魔,惡鬼妖邪禍亂人間,爭相食人。
自開辟以來,就是貧瘠之地,僅有的沃野建立的國度,也被各方勢力霸占。
道教、東方菩薩勢力、妖族大圣、天庭眾神,充斥其中。
各方為了道場征戰(zhàn)不休。
死傷也是極其慘重,就連他手下的得力干將——大力王菩薩,也在和文殊菩薩爭奪道場的時候,被當場斬殺。
索性他還有起死回生之術,將其救活,讓其借助摩尼珠重活一世,借此維護西方道統(tǒng)。
但是如來有大夙愿,他定要如那道門蕩魔天尊一般,保證西牛賀洲的清明,結束開天辟地以來的戰(zhàn)亂。
回到靈山的如來閉關不見各方來客,就連一向跳脫乖張,惹得他不快的金蟬子,也面露憂色,守在洞前暗暗嘆息。
眾佛子金剛,皆不知如何面對如來世尊,解此困境。
如今的龍華會三界矚目,自昨日鎮(zhèn)元子大仙帶著兩童兒前去,惹得眾神不喜。
畢竟雖說鎮(zhèn)元子乃地仙之祖,輩分奇高,但也只是地仙果位。
眾神仙、天仙,皆心中不忿。
一介地仙,竟然后他們出場,憑白落了輩分,連一向不問世事的毗藍婆菩薩,也是滿臉寒霜,封閉五識,不言不語。
索性小西天主人彌勒佛緊隨其后,方才解了鎮(zhèn)元子的尷尬處境。
緊隨著彌勒佛后面來的人,可謂讓人大跌眼鏡,諸天顫抖。
竟然是南海觀音孤身前來!
那殿外的金魚靈感小怪早些時候帶著五色蓮臺,充當賀禮,眾人皆以為觀音菩薩不會親自前來。
卻沒想到觀音菩薩竟然被說動,來參加這一場明顯針對如來的龍華會。
也不知彌勒佛為了說動觀音菩薩前來,付出了何等慘重的代價。
觀音入內不久,一聲牛吼聲響徹三界,震得諸天震蕩。
眾人應聲看去,卻是一青牛踏云駕霧。
青牛背上一白衣老道手握浮塵,悠悠而來。
陳子安運轉法眼,只見入眼皆是紫氣,那青牛氣息他認得,正是七年前來黃花觀送丹的兜率宮青牛精。
那老道竟然是三清之一——太清道德天尊。
也是兜率宮太上老君。
陳子安還要細看,眼前卻一片朦朧。
這太上老君竟像迷霧一般,看不清,認不準。
還不待眾人緩下心神,只見天地色變,祥云飛舞。
有知情人露出了然之色,但更多人一臉驚詫。
陳子安正和師姐低頭細語,談論剛剛被眾人迎入佛祖殿的觀音菩薩,卻見周圍有異,下意識抬頭看天。
只見九天之上,祥云之中,仙官列列,彩旗飄飄,玉攆跨長空而來。
“那是大天尊!”
杜師姐下意識咽了咽喉頭,在陳子安耳邊提醒。
陳子安頓時恍然,瞪圓眼睛,不待細看,便被師姐扯著衣袖低下腦袋。
他沒想到第一次面見玉帝,雖說連面都沒見到,就在這龍華會上。
雖說玉帝有變化面目,下界巡游的愛好,但今日見面,著實讓他驚訝。
畢竟出發(fā)前,師傅曾信誓旦旦地說過,玉帝不會出現。
如來鎮(zhèn)守著西天門,和玉帝關系密切,不會做出這等背信棄義之事。
沒想到打臉來的如此之快,看來是師傅一向不問三界之事,心思單純,也是太過大意了。
這大天尊和如來之間,也不似師傅說的那般和睦。
陳子安在修行間隙,也曾想過以后會在蟠桃會上直面玉帝。
但也未曾料道,和玉帝的初次見面來的如此倉促,也是如此離奇,竟然就在下界的小雷音寺中。
除了寥寥幾人外,誰也沒想到,今日的龍華會,竟然會如此熱鬧,幾乎能頂得上一半蟠桃盛會了。
眾人恍惚間,卻見童子分立兩旁,彌勒佛親自拉開佛祖殿門,著黃眉童兒清掃一番。
殿內眾神順勢踏步而出,出殿門迎接大天尊到來。
“吾等見過大天尊!”
東來佛祖和太上老君并肩而行,領著眾人見禮。
陳子安余光看去,第二批人中,果然是觀音菩薩一馬當先,隱隱為眾人之首。
其次為天庭四御、文殊、普賢等眾。
師傅和那鎮(zhèn)元子雖法力廣大,但無仙籍,不是仙官,倒是站在后面。
大天尊率領眾仙官恭賀彌勒佛祖一番,后同王母當先跨入佛祖殿,在眾人的恭敬聲中,消失入內。
陳子安心神激蕩,這大天尊不愧為三界共主,不管臺下斗的如何厲害,在明面上,連道祖太上老君,也要以臣子之禮相待。
結合師傅說過的話語,陳子安更能直觀的感受到大天尊的威勢,以及三界內的森嚴等級。
在此地,明面上玉帝最大,其次道祖、如來、以及觀音菩薩。
其余眾人皆要排在后面,那東來佛祖此刻能和道祖并肩,也只是占了一個本地主人的便利。
在三界內,法力高強者數不勝數。
單憑法力,是很難分出地位高低的,畢竟都是修煉了無數年,度過無數劫難的大神通者。
若說法力神通誰高誰低,誰也不能明確辨析,故而以各自的勢力、法寶、手段、徒子徒孫、修行資源等來分個高下。
這點倒是讓陳子安想起了前世的內卷,每個人都很厲害,卻仍舊要比個高下,那只好另辟蹊徑了。
玉帝乃大天尊,同西王母共掌三界至寶蟠桃園。
三界修行之人要長生,必須仰人鼻息。
大天尊地位尊崇,不難理解。
太上老君乃道祖,煉丹之術三界無人能出其左右,九轉金丹更是人人想要的至寶。
更何況道祖煉制的護身至寶,如各種葫蘆、鈴鐺等,也是眾人防身的必要手段。
可惜道祖只有一人,分身乏術,九轉金丹雖好,但產量有限,比不過天地生養(yǎng)、數量繁多的蟠桃樹。
總不能讓道祖一直待在兜率宮為他人煉丹吧?
故而地位稍次之。
如來法力高強,坐擁西牛賀洲,雖如今還未肅清勢力,但門下聚集弟子眾多,堪比天庭眾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