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布
當織成布后,苗家人有些就喜歡直接裁剪做衣服了,他們喜歡棉布的自然黃白色,這樣就可以省去染色的不少功夫。
當然,更多的苗家人則把織好的黃白色棉布進一步加工染繪成各種花色,這些花色更適合年青的姑娘們穿。
染布是一個復雜艱苦的過程,苗家人最喜歡也最常用的是藍靛染布。
姑娘們一般在傍晚放工時,都會從山上割來一些藍靛草,鄉(xiāng)間田野上最常見的是木藍、馬藍等,還可以隨手割一些茜草、金櫻子一起帶回家,這些染布時都要用到的,它們是用來輔助色素的。
回來后,把藍靛草放入一個大缸里,然后挑來井水把草浸泡住,泡上三五天。之后阿爸阿媽們忙著把稻草燒成灰,并將這些草灰放在大鍋里煮沸起來,就有了足夠的堿水了。把才織成的新布匹放在這堿水鍋中,也煮沸五到六分鐘,把它撈出等冷卻后,再背到山間小溪處清洗,而后回來晾在竹竿上讓它完全干透。
等布干時,藍靛草也在木缸中泡出了顏色,把藍靛草取出,撒進適量的石灰,一個夜晚過后,藍靛汁就會自動沉淀于缸底部了。
這時,姑娘們都會舀掉上面的清水,把曬干的白布丟入染缸中浸泡了。每天兩次,上午上山時把布浸在染缸里,中午回來取出掛干,兩個小時以后,又重新把它浸入染缸中,傍晚放工回來后又取出,這中途浸泡的時間每次都是四至五個小時左右,浸泡時得每天仔細觀察染缸,如果顏色變淺,就得馬上加上新鮮靛汁和白酒,還有茜草和金櫻子制成的色素液,還要加上牛皮熬制的汁,這樣一起混和。就這樣每天兩次的浸泡取出曬干又浸泡,反反復復要四、五天才能染好。
染好的布還需用一個大布袋包好,放在一個大木甑里蒸兩個小時,直到大甑冒出騰騰大熱氣方可。
有的阿媽和姑娘們喜歡把蒸好的布抹上雞蛋清,這樣,布看起來閃閃發(fā)亮更為艷麗。
這個染布過程前后準備工作加起來,足足有半月之多,有時顏料不齊還須等待直到二十多天,這個過程雖然辛苦但卻是興奮的,因為充滿著期待和驚喜,看著白布變成了自己喜歡的顏色,是多么的高興??!
苗家妹子們心靈手巧,除了以上的藍靛染布外,還很喜歡蠟染。
把一些蜂蠟放在一個瓷碗里放在鍋里加熱,當然放在烤火的火盆上加熱也行,等蠟融化了,用銅制的小刀,蘸上蠟,在白布上刻畫起來。
當然,白布也要用草木灰水漂白洗干凈,而后在布的背面涂上一些煮熟的魔芋糊糊,待曬干磨平后,才能用銅刀在上面刻畫的。
在苗族傳統(tǒng)蠟繪圖中,一般都是一些龍鳳呈祥、鴛鴦戲水之類的吉祥圖案。而蠟染的浸染方法與藍靛浸染法差不多,只是浸泡的時間更久些,當被蠟刻畫的地方被浸染后,會因為折疊而出現(xiàn)裂紋,如同天然冰絲塊一樣,這種圖案隨性、自然、獨特,俗稱“冰紋”,也很受姑娘們的歡迎。
當浸染好的蠟染布也是要清洗、煮沸、再清洗曬干去蠟的,不管是用哪一種染法,都是繁瑣勞累很不容易的。
除了蠟染,苗家人還愛用扎染。
扎染顧名思義,就是用線把布捆扎成不同的形狀再去染,有的不是用捆,而是用針縫制成自己需要的圖案,由于縫制與捆綁原因,布被浸染的程度也有了深淺之分,這樣染出的布顏色是有層次的,圖案也不規(guī)則,給人一種粗獷自由野性的美!
苗族人是勤勞的,也是很有智慧的,這些染布的手工藝法都是沿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八、九十年代時呂洞苗區(qū)還在沿用,但現(xiàn)在許多已不用也沒人學導致許多已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