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武當山
接下來幾日,何維同住在一休和尚家中,看著他們忙活善后事宜。
那小王爺在何維同解決掉皇族僵尸后的第二天,沒有任何意外的尸變了。
一休和尚雖然萬般不忍,但還是看著四目一劍斬殺掉了小僵尸,最后還在火堆前對著橫死的眾人念起了經(jīng)文。
期間還遭到了四目的嘲諷,因為僵尸是不可能有投胎機會的,死了就死了,魂飛魄散不入六道輪回。
所以一休和尚所做的事情,只是在安慰他自己的無用罷了。
一休老和尚對于四目的嘲諷,并沒有做出什么反應(yīng),他已經(jīng)習慣了,他只是安靜的坐在大火前念經(jīng)。
那個時候,何維同就站在一旁,看四目焚燒尸體,看一休老和尚念咒。
那一刻他腦海里想的是,自己一定要有自保之力,這個世界太過于危險,死亡隨時都可能到來,這個世界對他有威脅的東西太多了。
看著熊熊大火,何維同心中的向道之心愈加堅定,他不想將來的自己也如同大火中的僵尸哪般死了還不得安寧,他要掌控自己的命運,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掌控強大的力量,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
“師父,都弄好了,該燒的都燒了。”
“師父,一休大師這是?”嘉樂從后院走來,看著大火前的一休和尚疑惑問道。
“別管他,他吃飽了沒事做?!彼哪款H有些嫌棄的說道。
說罷,四目便轉(zhuǎn)身進了木屋。
“百草師叔,這是?”嘉樂回頭看了一眼自己的師父,然后又看向何維同。
何維同搖了搖頭,然后也進了木屋,只剩下嘉樂與一休和尚在原地。
………………
何維同接著又在一休和尚家中住了幾天。
本來何維同是準備在解決完皇族僵尸后的第三天就走的,但是因為四目與一休和尚的挽留,他硬是又住了兩天。
何維同在這里已經(jīng)住半個月了,他覺得已經(jīng)足夠,這期間他長了見識,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再次加深,而且如今距離武當大會的時間只剩寥寥數(shù)天,他如果再不走怕就趕不上了。
這天清晨,何維同背起箱籠在四目等人的目視中再次踏上旅途。
何維同還是那副打扮,靛藍色的樸素道袍,一個普通的古發(fā)髻,背著一個箱籠,踏著黃泥小路走在青山之間,伴隨著晨間的白霧離去。
因為時間很急,所以何維同改變了趕路方式,何維同來到了附近的縣城,然后順著官道往長江口上走。
這個時代的鐵路網(wǎng)何維同不是很了解,他不能保證武當附近就通了鐵路,所以有時候他坐船,有鐵路就又坐一截。
終于,就這樣,何維同在武林大會開始的前兩天趕到武當山。
何維同來到這里的時候,這里還是一個非常落后的鄉(xiāng)鎮(zhèn)。
很多地方都是大自然原本的模樣,何維同站在武當山腳,看著面前連綿不斷的山脈。
山門前,并沒有什么接待的人,和何維同想象的有點不一樣。
可能是何維同在后世長大的原因,因為后世如這般大的活動,主辦方都會在現(xiàn)場設(shè)置接待人員。
但是何維同也只是皺了一下眉頭,很快他就想通了。
如今是什么時代,山下的人不好過,山上的人同樣不好過。
這武當山能維持下去就已經(jīng)非常了不得了,哪里還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做這些。
站在山腳,看著高聳入云的武當群山,何維同頓生向往。
何維同作為一個修道之人,武當山作為道教圣地,當然值得來。
武當山的道教歷史非常悠久,悠久到道教還沒誕生,它就與道教結(jié)了緣。
歷史長河中,在武當上修行的隱士太多,從西周開始便是如此。
而這些人,后來又大多都成了道教的祖師。
不管是道家還是道教,或多或少都與超凡扯上了關(guān)系。
主要是這武當山曾經(jīng)有過許多的高人,春秋至漢代末期,有諸如周大夫尹喜,著名方士、煉丹家馬明生、陰長生都曾隱于此山修煉。
漢末至南北朝時,由于社會動蕩,數(shù)以百計的士大夫或辭官不仕、或棄家出走,云集武當辟谷修道。同時,出現(xiàn)了有關(guān)真武的經(jīng)書。
隋唐時期有姚簡、孫思邈、陶幼安、呂洞賓等道教高人,自李唐開國自稱老子后裔后,道教地位不斷提升,到唐末時期武當山更是正式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武當山的道教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到了宋朝,由于統(tǒng)治者極力推崇和宣揚武當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斷提高,促使武當?shù)澜痰男纬珊驮谏鐣系挠绊懭找鏀U大。
到了元朝,道教深受元朝統(tǒng)治者的恩寵,武當山成為元朝皇帝“告天祝壽”的重要道場,武當?shù)澜痰玫匠浞职l(fā)展。民間信眾越來越多,武當?shù)澜痰纳鐣绊懺絹碓酱螅洚斏匠蔀榕c天師道龍虎山齊名的道教圣地。
到了明代,武當山更是被皇帝作為“皇室家廟”來扶持,并把武當真武神作為“護國家神”來崇祀,武當山的地位從此升華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岳之上,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持續(xù)了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
只是到了后來的清朝,由于統(tǒng)治者尊崇佛教,武當山才頹弱下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如今民國時代雖然崇尚科學與民主,但是武當山數(shù)千年來的底蘊任不可小視。
如今的天地雖然已經(jīng)不再適合修行,武當山上也未必有高人,但是作為道教名山,難免不會有一二傳承。
本來何維同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練武人,但是從四目口中,他卻得知自己已經(jīng)算是一個修行人了。
他所會的道門筑基術(shù),在四目口中變成了一門修煉內(nèi)功,補足精氣的導(dǎo)引術(shù)。
猿擊術(shù)變成了一門切實可行的修行功法。
就是因為有了這個了解,他才覺得自己更加需要來這武當走一趟。
他修行的時間不長,會的也不多,正是汲取百家所長的好時候。
隱士高人能遇到固然好,若是沒有也不打緊,與武林同道切磋一下武功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