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將莫邪(gān jiāng mò yé)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最早出自出漢代劉向《列士傳》和《孝子傳》中,后來由歷史上諸多著作摘錄和引用。
干將,春秋時吳國人,是楚國最有名的鐵匠,他打造的劍鋒利無比。楚王知道了,就命令干將為他鑄寶劍。后與其妻莫邪奉命為楚王鑄成寶劍兩把,一曰干將,一曰莫邪(也作鏌铘)。
由于知道楚王性格乖戾,特在將雌劍獻與楚王之前,將其雄劍托付其妻傳給其子,后果真被楚王所殺。其子成人后成功完成父親遺愿,將楚王殺死,為父報仇。此一傳說贊頌了劍工高超的技藝,寶劍文字的神采和少年的壯烈,批判了統(tǒng)治者的殘暴。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劍在戰(zhàn)爭中起著重要作用,各國的鑄劍技術(shù)迅速發(fā)展,其中,尤以吳越地區(qū)為代表,吳越之劍制作精良,形狀合理、質(zhì)地優(yōu)良,總體水平高于其他各地。
而“弒君”是春秋時期存在的史實。“鑄劍”和“弒君”“復(fù)仇”的演繹,串聯(lián)成了最為讀者熟悉的干將莫邪傳說的基本情節(jié)。
干將莫邪的故事,是從春秋戰(zhàn)國諸侯群雄激烈紛爭的歷史背景中逐步虛飾演化的結(jié)果。
《列士傳》:干將莫邪為晉君作劍,三年而成,劍有雌雄,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劍獻君,留其雄者。謂其妻曰:“吾藏劍在南山之陰,北山之陽,松生石上,劍在其中矣。君若覺,殺我。爾生男以告之?!奔爸辆X,殺干將,妻后生男名赤鼻,具以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劍,思于屋柱中得之。晉君夢一人,眉廣三寸,辭欲報仇,購求甚急。乃逃朱興山中。遇客欲為之報,乃刎首。將以奉晉君。客令鑊煮之頭三日,三日跳不爛,君往觀之,客以雄劍倚擬君,君頭墮鑊中,客又自刎,三頭悉爛,不可分別,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戰(zhàn)亂頻仍,宗教迷信思想最易傳播。腐朽的士族階級不敢正視現(xiàn)實,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樂,多信神仙道術(shù)之事;有的則信仰佛教,尋求精神的麻醉;而勞動人民渴求擺脫貧困、饑餓和死亡,在統(tǒng)治階級的愚弄下,也往往把尋求安寧、幸福和希望寄托于不現(xiàn)實的空中樓閣。社會上宗教迷信思想因之盛行,神鬼故事也就不斷產(chǎn)生。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廣大人民在極端困迫的生活里,也運用各種方式向壓迫、剝削他們的反動統(tǒng)治階級展開了英勇的斗爭。他們常常把強烈的反抗意志和對理想的追求,通過大膽的幻想,借助于神鬼故事曲折地表現(xiàn)出來。志怪小說中有不少思想內(nèi)容積極健康的作品,就是這些故事的記錄和加工?!陡蓪⒛啊繁迵榻y(tǒng)治階級兇惡殘暴,謳歌人民反抗精神志怪小說中的優(yōu)秀作品,可能是民間故事。它們雖然也染上了神異的色彩,襲用了迷信落后的形式,但思想傾向卻是與前者根本對立的。它們是借助神怪的題材,反映廣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其中有直接暴露封建統(tǒng)治者的兇殘、表現(xiàn)人民對統(tǒng)治者堅決斗爭的,如《搜神記》中的《干將莫邪》,記巧匠莫邪給楚王鑄成雄雌二劍后被楚王殺死,其子赤為父報仇的故事。不僅揭露了封建暴君殘害人民的血腥罪行,而且突出地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反抗壓迫的英雄行為。山中行客見義勇為、自我犧牲為子赤復(fù)仇的豪俠氣概,也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在反抗壓迫的斗爭中的團結(jié)友愛這個故事中所表現(xiàn)出的人民對于殘暴統(tǒng)治者的強烈的復(fù)仇精神,是中國文學中少見的。文中寫干將莫邪之子以雙手持頭與劍交與“客”,寫他的頭在鑊中躍出,猶“瞋目大怒”,不但是想象奇特,更激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志怪小說最突出的審美特征,當然是怪異,否則也就不成其為志怪小說。形成這一審美特征的原因,一是上承神話傳說的影響;二是佛、道思想的潛移默化;三是民間傳說中的奇聞異事;四是人們好奇尚怪的心理。形成一種審美傾向,既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帶有群體性審美意識的驅(qū)動,又是美的鑒賞者審美心理需求的回應(yīng)。
這些都是各處收集的資料,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