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我在大宋販賣焦慮

第四十九章 我常常感覺自己是個廢人。

我在大宋販賣焦慮 墻頭上的貓1 2008 2021-11-02 17:23:50

  除夕的到來,將汴京城的喜慶氣氛推上了新的高峰。

  治平四年這一年的正月還沒有十五,英宗正月八日駕崩,汴京城便取消了元宵賞燈,之后一年,汴京城雖然沒有人人縞素,但一些大型的娛樂活動還是不允許的,對于喜歡熱鬧的汴京人來說,可算是憋壞了。

  到了年底,新的一年即將開始,這種氛圍已經(jīng)徹底解開了,于是壓抑的熱情便如同火山一般爆發(fā)出來了。

  除夕這一天,整個汴京城已經(jīng)陷入了節(jié)慶日的狂歡之中,可以預料到的是,在接下來的十五天內(nèi),這種狂歡會越來越激烈,并在元宵節(jié)那一天達到高潮。

  這也是陳家兄弟來到汴京城的第一個春節(jié)。

  不過他們已經(jīng)沒有時間去參與其中了,他們只能聽著外面喧鬧的聲音,有鑼鼓聲、鞭炮聲、歡笑聲、車水馬龍聲……在各種聲音之中,他們倔強地發(fā)出讀書聲: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陳宓一邊讀一邊看著揮舞著戒尺的張載,等他們讀完,張載便總結(jié)陳詞:“……老夫少年時候任俠好兵事,后遇上了范文正公,文正公勸我讀中庸,于是從那時候開始,老夫才開始讀中庸。

  唐初,《禮記》入選《五經(jīng)正義》,從而升格為天下士子的科考經(jīng)書,《中庸》也隨之水漲船高,備受關注。

  到了中唐,禪宗與道教高度發(fā)達,禪風道氣彌漫士林。很多文壇領袖與士林賢達都把《中庸》作為溝通儒釋道三教的一座橋梁。

  這種風氣蔓延至今,大儒們無不重視中庸,所以,這中庸需得讀深讀透,這對以后溝通道佛也有好處,老夫的學說,非局限于儒,而是通讀儒道釋三家之后的結(jié)果,所以,你們從我治學,便該從中庸開始……讀深讀透!……”

  說完了總結(jié),張載百年開始仔細給兩個弟子講解其中之釋義。

  一開始只是講解其中基本釋義,繼而便是進行延伸解讀,與其余四書五經(jīng)進行勾連解釋,將儒家之宗旨給提煉出來,先將書讀薄,之后便是進行讀厚的過程,不過這個時間需得三四個月之久。

  陳宓一開始還是有些抵觸的,但隨著課程的深入,卻是愛上了這種讀書法,這可能是張載本身就是儒家大宗師的原因,一篇《中庸》,共不過三千五百多字,按照張載的分法,卻被分為三十三章,四大部分。

  傳的是自上古大圣以來的儒家道統(tǒng)心法,其內(nèi)容涉及為人處世之道、德行標準及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

  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內(nèi)容著重從多個角度論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二十章承上啟下,從魯哀公向孔子詢問處理政務的方法一事著手,通過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與加強人自身修養(yǎng)之間的密切關系,并進一步闡明天下通行的五項倫理關系、三種德行以及治理國家的九條原則。

  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書后半部分的核心“誠”,并強調(diào)要做到“誠”的五個具體方面。

  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內(nèi)容,便是圍繞“誠”來展開的。

  作為一個后世小鎮(zhèn)做題家,陳宓是典型的九年義務教育的受益者,現(xiàn)代化的教育培養(yǎng)了陳宓在職場上的能力,依靠著教育帶給他能力縱橫職場,后來意識到了西學不能解決人生問題,便退而學國學,以尋求精神上的超脫,不過那些不過是淺嘗輒止罷了。

  到得今日由張載這個儒學大宗師,跨越三教的大師,理學的奠基人來給他講中庸,陳宓這才體會到了儒學的博大精深,原本抵觸的他,卻是嘗到了一些快樂。

  陳宓學得快樂,張載也是教得快樂。

  對于陳宓這個弟子,他原本只是因為同年的請求,也正好是閑著,便打著接觸一下的心思,如果悟性一般,也就是指點一下便是了,沒想到陳宓卻是將他一生之學說總結(jié)成為一句話,那一句話卻是足以成為天下儒者終生之座右銘!

  如此有悟性之學生,自然要收下來的。

  只是陳宓資質(zhì)高,但看起來也是悠游讀書的讀書人,與自己算不上同道中人,倒是他的哥哥陳定,讀起書來認真刻苦,倒是頗得自己真意。

  只是當真教學起來,他算是當真明白了,為什么老師還是喜歡陳宓這樣的弟子。

  ——因為教起來實在是太輕松了啊!

  同樣一個知識點,對于陳定來說,那得他將來龍去脈都給講透了,才算是吃透了這個知識點。

  但對于陳宓來說,他才起了個頭,陳宓卻已經(jīng)舉一反十,未必是他知道的、悟透的東西陳宓都懂,但陳宓悟出來的東西卻是他自己都沒有想過的。

  張載其實不太明白,為什么自己這個弟子的腦中總有那么多的稀奇古怪的觀點,有些離經(jīng)叛道,有些卻是正道而行,但仔細想想,大多實用。

  有時候他想,大約這就是天才吧。

  不過他沒想到的是,其實陳宓倒不是什么天才,就是他人生經(jīng)歷豐富了些,后世的信息龐雜了些,千年的積累厚了些罷了。

  但無論如何,陳宓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果真是璀璨而令人著迷的。

  雖然張載看出來陳宓僅僅是喜歡知識本身,而不是喜歡科舉,乃至于成為一門學說的繼承人,但陳宓的的確確是最適合傳他關學衣缽之人。

  張載其實已經(jīng)意識到了,關學要傳世,就需要陳宓這樣一個驚才絕艷的弟子。

  于是,張載更是用心教學了,他這么一用心,倒是讓陳定也受益甚多。

  對于陳定來說,這種學習很耗費心力,與弟弟陳宓的學習進度對比,他有時候也會很沮喪,有時候他不得不承認,相比起弟弟的天才,他的確是天資魯鈍。

  不過他不會嫉妒弟弟,因為弟弟從小開始,就總是讓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廢人,即便他幫著母親操持內(nèi)外也是如此。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