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中元
七月十五。
“孩他爹,時辰要到了?!?p> 睡眼朦朧的韓老爹頓時精神起來。
麻利的穿好衣物,從妻子手中接過一碗白粥、三個用雜面蒸的饃。
韓老爹一手拿碗,一手拿饃,吃相豪邁。
一時屋內都是大口喝粥的“呼嚕”聲。
扔下碗,一腳跨出房門,又想起幾句話。
“俺們幾個爺們去祠堂,你們幾個婆娘替我們備好中午的酒菜。”
屋外,同一甲幾戶人家的成年男丁差不多已經到齊,街道上滿是行人。
“今年真夠熱鬧的?!?p> 韓老爹感嘆道。
“人多了不是。”
眾人翹首以待的甲長終于出現(xiàn)在眼前,左手拉著孫兒,身后還跟著兒子。
“老孫,怎么還帶著小的來了?!?p> 韓老爹有些嫉妒。
按照最初的鄉(xiāng)規(guī),各家各戶只要出一名成年男丁代表即可,但不知是鄉(xiāng)民天生喜愛熱鬧,還是為了省些香錢。
約定中的一名男丁逐漸變?yōu)槿页赡昴凶印?p> 孫甲長比劃個手勢。
“八歲了,也該教他些規(guī)矩。”
隨后,孫甲長便開始點驗人數。
眾人閑聊之際,街上又走來一群年齡各異的漢子,為首的老頭向著路邊的孫甲長等人喊道。
“同去?”
韓老爹擺了兩下膀子。
“同去!同去!”
眾人笑著應道。
兩撥人加起來足足有四、五十人,浩浩蕩蕩地向祠堂走去。
“今天咱們來得可早,還能看見牌匾?!?p> 隊伍中有人感嘆道。
“三月初五那天,若不是你張三睡昏頭了,咱們能站到街面上去?”
一條街上的住戶,即便不是同一甲,依舊能聽聲辨人。
“田七,你小子好意思說我,去年咱們兩甲幾十號人可是足足等了你一炷香?!?p> 同樣的,張三根本無需轉身,也能聽出這是田七在揶揄自己。
維持秩序的禮房吏員、各保保長已經提前等候在這里。
“三保七甲二十一人?!?p> “三保九甲二十七人。”
刀筆吏一一記錄在冊上。。
“老孫,帶著他們靠左邊站?!?p> 保長提醒道。
“好嘞,放心吧。”
祠堂門前的空地并不大,小廣場兩側栽種的樹木、門口的兩座石獅呈對稱狀擺放。
按照規(guī)矩,前來祭祖的人應當每十人一為列,自左向右、自前向后排開。
兩甲人來得正巧,成了第二梯隊的前兩名。
最左邊的一列人最幸運,緊挨著樹木,過些時候也能遮些太陽。
眾人很快站定。
天氣暫時還算涼爽,一只翠綠螞蚱趴在正靜靜地站在葉上飲著露水。
“爹爹,快看蚱蜢!”
甲長的孫子拉著父親的手興奮地喊道。
孫甲長皺起眉頭,低聲說道:
“狗兒以后要記住,只要在這祠堂門前站定,就不能再出聲?!?p> 看著祖父嚴肅的面容,狗兒似懂非懂地點了頭。
天空逐漸明亮,越來越多的百姓聚集在此。
位于本隊末尾的韓老爹悄悄地扭頭看了眼,身后已經站滿了鄉(xiāng)民,其中不乏熟面孔。
實際上,不止祠堂前的這一小塊空地,臨近祠堂的街道上都已經站滿了人。
隊伍談不上有多整齊,但勉強能看出百姓們排列的也算方正,一隊一列中,倒是鴉雀無聲。
清明、中元、寒衣、除夕。
每年至少四次大規(guī)模祭祖活動都要如此整齊集隊,可不單單是為了祭奠先人。
祠堂之外,百姓等待之際,又有一隊人從衙門出發(fā)。
“人都到齊了?”
“應當差不多,街面上已經站滿。”
剛剛提拔的禮房主事神色恭敬回道。
“好!”
身穿繪熊青色官服、頭戴烏紗的趙安加快了步子。
身后跟著十來位同樣穿著官服的鎮(zhèn)撫、百戶、各房主事。
隨著領導們站到眾人之前,整個祭祀大典正式開始。
城內年紀最大的幾個老頭齊聲喊道:
“眾子弟,跪!”
雪鬢霜鬟的老人們的聲音自然達不到傳入所有人耳中的地步。
“當~”
祠堂內的大鐘適應時宜地被敲響。
悠揚的鐘聲在街道上回蕩。
自趙安雙手撩起袍子,從廣場到街面,官民齊齊下跪。
“當~”
又是一聲,按規(guī)矩得磕頭了。
無數百姓一同俯首,場面頗為壯觀。
“當~”
最后一響,眾人起身。
緊接著,便是大致以五甲為一個批次,進入祠堂。
大約過了半個時辰,該孫甲長這一甲入內。
“狗兒不許頑皮?!?p> 老孫頭鄭重提醒道。
左右兩側的各房中供奉著每一保內所有居民的祖先。
正中央的大殿內供奉的則是趙家先祖。
得益于自己親爹是個百戶,趙安還能找到族譜。
祠堂建成之初,趙安便費勁心思查閱族譜,只要能扯上一點血緣關系的先人全都被供奉在大殿中。
就連與自己素未蒙面的總兵爺爺也被搬進來唬人。
旁人走進一瞧,見到案上供奉這么多靈位,又獨占一房,下意識地便會認為這是本地傳承已久的大家族。
今年的祠堂比起清明又多了些牌位。
“這是韓老太公,娃兒給他磕四個頭?!?p> 孫甲長先是上了一炷香,又讓孫子磕頭。
“這是王太公,狗兒……”
王太公是兩個月前駕鶴西去的,靈牌還是簇新的。
也不知狗兒到最后總共磕了多少頭。
本保的前人一一拜完了,還會給其他保的先祖上炷香。
一間新建的房屋吸引了眾人的注意。
“這是……”
孫甲長目光驚愕,扭頭看向身后的韓老爹。
后者微微點頭,沒有言語。
“娃兒,這些都是保家衛(wèi)國的好漢,給他們燒些紙錢。”
這間一個多月前建成的屋子內供奉的都是戰(zhàn)死沙場英魂。
門外又響起腳步聲,百姓紛紛讓開空地。
原來是趙安帶著堡內的文武官吏到來。
趙安站在最前,領著眾人彎腰行禮,又親自奉上一炷香。
面容嚴肅,舉止莊重。
“再去給趙老太爺磕倆頭,讓他老人家保佑你出人頭地?!?p> 半個時辰后,祭祖結束,眾人自后門出。
“城北李家的兩個小子都沒了?”
孫老頭忍不住發(fā)出疑問。
“唉,兩個都丟在了朝鮮?!?p> 韓老爹搖了搖頭,同時有些慶幸自己的兩個孩兒都平安歸來,小兒子還升了總旗。
到了甲長家,婆娘們都在準備中午的飯食,漢子們都在大廳吹牛打屁。
每逢祭祖之后,一甲的軍戶、民戶會各家合資,擺上幾桌酒菜。
這幾乎成了不成文的規(guī)矩,或者說是鄉(xiāng)俗。
各家的孩童也聚在街面上玩耍。
今天是他們最高興的日子,大家聚在一起吃飯,拋開熱鬧不談,最重要的是今天能吃到肉菜。
小孩們瘋耍的時候,趙大人正坐在書房中愁眉不展。
對著桌上的空白紙張,剛提起毛筆,一番糾結之后,又惱怒地摔在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