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張銘毫不猶豫的說道,在火光的映照下,他的臉龐上顯露出輕蔑的神色,似乎對于“官府”并不當回事。
“而且此事還需及早進行,先找到廢棄的礦坑。”
張銘讓孫慎、高敏各挑幾個兄弟,和礦工一起去尋找礦坑,然后對眾人道:
“近來要做的事有很多,兄弟們多辛苦些。”
接下來,張銘便提出要在合適的地點修筑堡壘,同時建造房屋,這就需要大量的木材和石材,因此各隊進行了分工,大伙兒在張銘的鼓勵下,紛紛建言,提出了不少好建議。
就在張銘等人商議的熱火朝天時,郴州城知州衙門花廳內,也有數(shù)人正在坐談。
所談論的內容,卻也和張銘,和流民都有些關系。
郴州知州梅若甫居中而坐,左手搭在官帽椅的扶手上,右手捏著份公文,正是方才從宜章縣送到的。
他今年已五十有二,雖是知州,卻因郴州是直隸州的緣故,品級要比旁的知州要高,乃是正四品。
想當年梅若甫也是正經(jīng)進士出身,只是中進士的時候,年紀已經(jīng)不小了,且官場險惡,混到今天這個地位,殊為不易。
梅若甫年輕時儀表堂堂,如今卻早已大腹便便,臉龐愈發(fā)的圓了,精心蓄養(yǎng)的胡須垂至胸前,倒也平添了幾分威儀。
他抬起手晃了晃那份公文,對左右兩側的人問道:
“諸位對此事有何看法,不妨直抒胸臆,但講無妨!”
右側上首坐著的,是郴州州同知鄧光夏,聞言卻不急著回答,而是微微低頭做思索狀。
鄧光夏年約三十許,正值壯年,體態(tài)中等,不胖不瘦,不高不矮,五官倒也端正,只是眼睛小了些,胡須稀疏了些,在時人眼中,多少顯得有些美中不足。
不過熟悉鄧中夏的人,都不敢小覷了他。
除了鄧光夏出身世家之外,他本人也很有些手段,為人精明,頗有些與其年齡不相稱的城府,郴州官場上,吃過他的虧的人,很是不少。
鄧光夏下手坐的是郴州判官吳泰升,此人是個老官油子,向來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為官理念,對于兩位頂頭上司的明爭暗斗,也是能避則避,總之是要做個不倒翁。
在他倆對面,則是梅若甫的兩位幕僚,一個姓李,一個姓章,算是梅若甫的心腹,平日里管著印信文書等要緊之事。
李幕僚見鄧光夏和吳泰升二人都不肯表態(tài),便輕咳一聲,對梅若甫說道:
“鶴翁(梅若甫別號云鶴),以學生看來,宜章縣這份公文多有不實之處,不若先派員去宜章核查清楚,再做打算。”
梅若甫聽了不置可否,眉頭卻微微皺起。
今年真是多事之秋!
郴州地偏,轄境內雖有五縣,卻都是下等縣,本就地狹人少,偏生又遇著災年,各縣水患嚴重。
倘若只是受災也還罷了,沒想到從江西又躥出一股流寇。
先是盤踞在石含山,騷擾衡州府,后進逼桂東,這就是到了郴州地界。
原以為從廣西來的援兵,能將流寇圍剿于桂東,不成想廣西兵中伏慘敗,連千戶都戰(zhàn)死了。
郴桂兵備道道官許知寧見勢不妙,帶著殘兵敗將跑去了桂陽,還說什么要征調桂陽廣安衛(wèi)所兵,重整旗鼓后再行征繳。
結果就讓賽青龍這個渠帥,領著流寇直奔郴州。
好在郴州城墻高大堅固,且城內多是各衙門和駐軍所在,唯有南門外店鋪眾多,流寇洗劫數(shù)日后,才大搖大擺的離開。
從那天起,就有各種流言陸續(xù)傳來,但一直沒有確切消息。
直到今日傍晚時分,宜章縣丞派來的驛遞兵,才送來了這份公文。
其實一同送來的,還另有一封密信,只是梅若甫才不會拿出來給鄧光夏等人知道。
公文上說,宜章知縣何迥之在流寇來襲之前,趁夜棄官逃走,而且卷走了縣衙銀庫中的銀子若干,如今下落不明。
暴民曹三等人趁機作亂,在攻打縣衙時,典史郭某不幸以身殉職,縣丞李浩用,主簿王煊率領城內守軍拼死激斗,奪回縣衙,生擒曹三等十數(shù)人,當場格斃三十余人。
城中士紳因形勢危急,自發(fā)招募鄉(xiāng)勇以御賊寇。
另有廣西永寧衛(wèi)小旗張某,召集廣西潰兵百人,協(xié)助防守。
及至賊寇圍城猛攻,在縣丞、主簿主持下,守軍奮力殺賊,鄉(xiāng)勇及廣西潰兵亦從旁相助,終于將賊首賽青龍格殺于城頭,于是流寇逃散。
不料張某竟自作主張,出城招撫流寇,時殘余流寇尚有五千眾,縣丞迫于形勢,只得默認此事。
張某挾寇自重,以賑濟之名,向縣衙索求甚多,縣丞恐流寇反復,又使百姓陷于兵災,不得不虛與委蛇。
如今張某已帶領流寇往沿河村,如何處置,還請知州大人定奪。
落款是縣丞李浩用和主簿王煊。
至于密信,則是李浩用親筆所書,用極為謙卑的語氣,“不揣冒昧,斗膽懇請”知州大人,因勢利導,化壞事為好事,他必然會“竭盡全力,以效犬馬之勞”。
梅若甫不用李縣丞提醒,自然便想到如何利用此事,來為自己洗脫縱寇之罪,甚至以此博取功勞。
不過有李縣丞這樣的下級官員知趣配合,事情或許會容易一些。
但是幕僚提的這個建議,卻讓梅若甫有些不快。
即便李幕僚不說,梅若甫也知道,這份公文里多有不盡不實之處。
然則若是要派員核查,按道理就得是鄧光夏去。
梅若甫可不想讓他去宜章。
另一位幕僚見狀,便又說道:
“鶴翁,以學生淺見,或許讓宜章縣丞來此,當面質詢?yōu)楹谩!?p> 這時鄧光夏終于抬起頭,微微一笑,對梅若甫拱手道:
“大人,下官以為,還是去宜章縣親自訪查為好,一則眼見為實,不至于被小人蒙蔽;二則若有不決之事,可當機立斷,不至于遷延拖沓,反生變故?!?p> 他這話一說,梅若甫心頭愈發(fā)不快。
然而卻又發(fā)作不得。
“咳咳!”
梅若甫感覺胸口憋著口痰,偏偏又咳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