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從朝政的發(fā)展來看,薛仁貴的選擇,才是正確無比的。
開國之初,為了安撫人心,高祖皇帝李淵,才會大肆封賞勛貴。當今國丈武士彟,就是因為起兵之初,獻金之舉,才獲得了應(yīng)國公的爵位。
但是,這種爵位,很難保留。商人出身的武士彟,盡管在為官任上,政績突出,卻一直被真正的勛貴圈子排除在外。到現(xiàn)在,如果不是有一個厲害的丫頭,恐怕誰也記不住他是誰了。
同理,因為蔭庇獲得爵位的勛貴子嗣,繼承得到爵位以后,也不是都能牢牢守住地位的。
曾經(jīng),太宗朝的國公何其之多,這些國公,戰(zhàn)功何其彪悍!
但是到現(xiàn)在,他們的子嗣,真正站在朝堂中能夠發(fā)聲的,還剩下幾個?
所以說,爵位這種東西,只是虛名而已。真正決定一個人地位的,還是政績、戰(zhàn)功。
有了政績、戰(zhàn)功,官二代就算不依靠父輩的爵位,也能順利上位。而有這兩項打底,位列朝班,也更有底氣。就算遇到一兩個想要撬位置的家伙,也能閉上眼睛,屹然挺立。
而若是沒有戰(zhàn)功、沒有政績,就算繼承下爵位又有什么用?不還是只能躺在祖宗的功勞本上過日子,稍有問題,頃刻就會傾覆?
既然這樣,還不如只繼承父輩的遺產(chǎn),遠離朝堂這個是非地,到不起眼的角落繁衍后代呢。
一直目送著薛訥離開演武場,李賢并沒有多嘴。
事實上,好多時候,父輩的囑咐都是很有道理的,只是你沒有猜透其中的用意而已。
薛訥才走,王勃就興致勃勃的跳了出來。
好為人師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遇到一點就通的學生時,就更是快樂。
換了一身衣服,李賢跟著王勃去了書房。
古代的典籍何其多也?
今天王勃搬出來的,是《太史記》。
因為太宗皇帝曾經(jīng)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的話,所以各種各樣的史書,就成了皇家子弟的必修課。
《太史記》,其實就是司馬遷的《史記》。
《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記述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國歷史。如果是初中的歷史課,李賢覺得自己早就昏昏欲睡了。
但是,這個時候的他,卻無比滴感興趣。
這個時候的人,尤其是讀書人,尤其喜歡鉆故紙堆。針對一件事兒,你要是能扯出一長溜兒的典故,就算再能說的人,也得服氣。
當講到《史記·太史公自序》的時候,李賢對一段話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jīng)傳以千萬數(shù),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p> 念到這一句的時候,李賢很感興趣,于是又念了一遍,才向王勃訊問:“王文學,這一句怎么像是在評判儒學?還有,里面的‘六藝’,指的分別是什么?”
聽到沛王對這一句話發(fā)問,王勃也是一臉的無奈。
頓了半晌,他才解釋說:“這句話確實評判了儒學,太史公認為,先秦時期儒學無法完成政治上的統(tǒng)一。但是,那是以前的說法,算不得數(shù)。不過,沛王殿下如果對‘六藝’好奇的話,微臣倒是可以為您講解一下?!?p> 說完,王勃也不等李賢答應(yīng),就開始講解六藝的具體內(nèi)容。
這種出自典籍里面,一個先賢對另一個先賢進行了批判的文章,簡直是讀書人的禁地。
因為你不管依附哪一邊,都會有人噴你。
李賢也知道王勃為何對這一點避而不談,事實上,這個問題也是他故意問出來的。
原因嘛....
自然是因為想要看看他現(xiàn)在都樣子。
此時的王勃,雖然講解著六藝的具體內(nèi)容,但是額頭上卻在不停的往外冒汗。偶爾還會嘴瓢說錯一個字一個詞的。
不過,雖然他說話磕磕絆絆的,李賢也聽明白六藝究竟是哪六藝了。
六藝,指周朝貴族教育體系中的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shù)。
禮就是禮節(jié),一個人要是連基本的禮節(jié)都沒有,還怎么混?
樂就是音樂,原本這個“樂”指的是幾首固定的曲目,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曲目流失了很多。所以,樂這一項,逐漸就演變?yōu)榱恕皹菲鳌?,指的是需要掌握一種甚至多種樂器,借以陶冶情操。
射就不用說了,射箭。雖然規(guī)定中有五個分類,但是整合下來,其實就是一個要求:準。就是準,其余的跟廢話沒什么區(qū)別。
御,原本指的是熟練地駕馭戰(zhàn)車。但是伴隨著戰(zhàn)車退出戰(zhàn)爭舞臺,這個御,目前也發(fā)生了變化,指的是騎馬的技術(shù)。高祖、太宗要求后世子孫要擅長騎射,其中的騎,也是騎馬的技術(shù)。沒有好的馬術(shù),如何縱橫沙場?
書,原本包含很多意思,書寫,識字,文字,但是最終就變成了“書法”一項。畢竟,斗大字不識一籮筐的人,也沒興趣研究什么“六藝”。
數(shù),是算數(shù)。
對于這一項,李賢連奮斗一下的勇氣都生不出來。
因為,王勃開口作為舉例的什么“韓信點兵”題目,其實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組。
甚至,就算不列方程組,就是列豎式,他也能快速計算出來。
而這,已經(jīng)是大考中最難的題目之一了。
總而言之,對現(xiàn)在都他而言,六藝中,只有前五個,是需要學習的。
王勃講完,終究是忍不住擦了擦汗。
終于是用“六藝”把“博而寡要,勞而少功”這一段給糊弄過去了。
本才子真是機智!
另一邊,李賢撓了撓頭,對王勃說:“本王覺得,這六藝對一個人而言,還是很重要的。那么王文學,你能教本王哪幾項?”
王勃一愣,隨即苦笑:“殿下,微臣不敢欺瞞您,書法一項,微臣雖有小得,但不足為人師;禮法一項,微臣不曾學習太多;數(shù)一道,微臣尚在學習;至于射御,那就更不是微臣會的了?!?p> 李賢立刻對王勃露出了鄙視的神色:“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本王要你何用?”
“噗....”
聽到這句話,窗外一直隱藏身形的某個人,終究是忍不住噴了出來。
抉望
啊,心好累,活兒快干完了,才得知,我們木寸的某個干(淦)部,大概率盤算著黑我們的工錢。如果真是這樣,他啥活不干,大爺似的躺這些天,就能白得四千起步,上不封頂?shù)腻X。雖說是給正文府打工,但也不能干義工啊。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明天我就撂挑子不干,順便把所有數(shù)據(jù)刪掉。呵,心不如你黑,還不能撂挑子? ps:如果真是這樣,明天我就解放了,開始正常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