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回唐

第36章 驚變(四)

回唐 召白 3146 2013-07-10 20:32:19

  “我大唐東都城內(nèi),鬧市街頭,竟然出現(xiàn)如此惡劣的兇殺案,你這河南府尹是怎么當(dāng)?shù)?。朕如何放心把這全城的安危放于你手?!?p>  嚴安之跪在朝堂之上,叩首不已。周圍諸位大臣沉默不語,正在承受著李隆基的憤怒。

  在早朝一開始,嚴安之就第一個出列,呈上自己的奏折和昨晚上張理、張琇兩兄弟留下的狀紙,把昨晚楊汪被刺的事情稟告了李隆基,李隆基果然雷霆大怒,氣的把嚴安之的奏折摔在了嚴安之面前。

  其實楊汪的御史職位并不重要,但是這次兇殺案的性質(zhì)卻是十分嚴重的,以一己私憤而當(dāng)街殺人,并且是當(dāng)朝的御史官員。這如何讓大唐百姓覺得自己的身家是安全的,畢竟連朝中御史都能被人殺掉。

  “還有金吾衛(wèi),你們不是負責(zé)洛陽巡邏嗎?巡邏的結(jié)果呢。兩名兇手昨晚跑出承福坊都沒人發(fā)覺。大街之上,宵禁期間,又有誰發(fā)現(xiàn)了那兩名兇手的蹤跡。簡直是一群飯桶?!?p>  金吾將軍嚇了出列跪在地上:

  “臣罪該萬死。”

  “罪該萬死。哼,你倒是會推脫。朕限你三日之內(nèi)把那兇手捉拿歸案,否則朕扒了你這身皮?!崩盥』?,在朝堂上背著雙手,來回走動著。

  這時候高力士上前一步說道:

  “大家暫請息怒,身子要緊。”隨后端上一杯茶放在李隆基前面的龍案上,小聲勸道。

  李隆基坐下,略微緩了口氣,說道:

  “張愛卿,你對這事怎么看?!?p>  張九齡出列。其實在早朝開始之前,嚴安之已經(jīng)跟站在朝堂外等上朝的張九齡、裴耀卿和李林甫說了這件事情,三人也認為事情很嚴重,又都問了些事后的處理措施,隨后李林甫說道:

  “待早朝時看圣上是怎么說吧?!?p>  看著前面跪著的嚴安之,張九齡朗聲說道:

  “從嚴府丞剛才的湊對中可以看出,那兇手應(yīng)是之前準備了很長時間,沖著楊御史而去的。河南府和金吾衛(wèi)治安措施再充分,難免還是會有紕漏,那兇手這次不行還會有下次,還好兇手并沒有濫殺無辜,已經(jīng)是萬幸了。

  “當(dāng)務(wù)之急是加緊巡查,及早捉拿兇手歸案。從狀紙上看兩兇手是為父報仇,臣特請三司盡快查明原因,以便掌握線索追捕兇手。”

  “那兇手什么來歷,查明沒有?”李隆基問道。

  “兇手是開元十九年謀反的嶲州都督張審素之子張理和張琇。當(dāng)年的案件是楊御史審查的。張理、張琇兄弟二人潛入洛陽應(yīng)該就是為了刺殺楊御史?!?p>  “當(dāng)年的案件難道有什么疑問不成?”

  “開元十九年十月,有人告發(fā)張審素贓污,此任監(jiān)察御史的楊汪前去調(diào)查。后嶲州總管董元禮率七百兵丁圍住楊汪,揚言要殺楊御史,后董元禮被鎮(zhèn)壓,楊御史上奏張審素參與謀反,隨按唐律坐斬了張審素,張的兩個兒子被流放嶺南。”嚴安之說道。

  “當(dāng)時張審素謀反一案可有確切的證據(jù)證明張審素參與謀反?”

  “這……沒有,因為董元禮起兵殺害了告發(fā)張審素的人,并且威脅楊御史要求善奏張審素。所以張審素被定為幕后指使,參與謀反?!?p>  “那張審素和董元禮之間可有什么過節(jié)之類的?”李隆基問道。

  “臣不知?!?p>  “哼。不管是因為什么,都要先把兇手抓到,以安民心。河南府和金吾衛(wèi)加強搜查,千牛衛(wèi)協(xié)助,務(wù)必不能讓兇手出了洛陽城?!?p>  嚴安之和金烏將軍以及千牛將軍答了。隨后出朝堂部署去了。

  “眾位愛卿,對本案怎么看?”

  朝堂之上眾位大臣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無人應(yīng)答。

  李隆基看著下面垂直站立,一語不發(fā)的大臣們,心中微怒,說道:

  “難道就沒人對這次案件有什么看法?張愛卿,你說?!?p>  張九齡出列,拱手道:

  “圣上,案件看起來事出有因,臣以為應(yīng)該從四年前的張審素謀反一案查起。先把事情原委查清楚,才能進一步徹查此案。”

  “當(dāng)務(wù)之急還是先把兇手抓住,到時候一審自然知道緣由?!迸嵋涑隽械?。

  “緝拿兇手自然重要。但是那張氏兩兄弟從嶺南千里迢迢偷回洛陽,怕是就是為了刺殺楊汪。事情源頭還是要查清楚,看當(dāng)年張審素一案是否有所冤屈?!睆埦琵g道。

  “不管是什么原因,張氏兩兄弟當(dāng)街殺害朝廷御史,依律是要處以極刑?!崩盍指ι锨耙徊秸f道。

  “若是那張審素真是冤枉,楊汪當(dāng)年確實枉法,張理、張琇兩兄弟為父報仇,也是情有可原的。”

  “張相不是一直主張法要從嚴,倒是對昨晚刺殺案的兇手頗為偏袒。難道楊御史就能被枉殺不成。”李林甫在旁冷冷說道。

  “張某何曾對那張氏兄弟偏袒,拋開此案,兩子孝友剛烈,能為父報仇,算得上孝道罷了。況且兩子年幼,朝堂外的百姓對此兩人肯定心存憐憫,朝廷處理起來要格外小心。”

  “如果因為一個人孝敬就能對其殺人的罪過另行處理,那唐律豈不成為空談。”李林甫道,

  “更何況,更要以此為戒,免得以后有人以各種借口逃脫罪責(zé)。”

  李隆基看著下面爭執(zhí)的兩位丞相,皺了皺眉頭,隨后問裴耀卿:

  “裴卿認為呢?”

  “臣曾聞古時的賢者殺人,并不以其圣賢而免其責(zé)。唐律是為了防止殺人的事情出現(xiàn)而不是為了殺人者開脫?!迸嵋湔f道。

  李隆基聽到裴耀卿的話,想了想,說道:

  “即便二子仁孝,但國法唐律不能免其罪。兩子為父報仇,怕是早就想到生死之事,若是念起孝道就從輕處罰的話,免不了會有人效仿,以后又置國法唐律與何處。

  “眾位愛卿不要再爭了,兇手緝拿歸案后依律處理就是。

  “這件案子就交由裴卿會同有司處理。張愛卿也要安撫百姓情緒,不要因為此事而生什么事端。”

  裴耀卿和張九齡躬身領(lǐng)了命,準備處理后續(xù)事宜不提。

  朝堂之上對此案頗多爭執(zhí),最后還是唐律為大。但是在這盛唐東都的洛陽,人們的議論卻是往另外一個方向傾斜的。

  當(dāng)晚在承福坊被困一夜的人們在第二天早晨從承福坊出來以后,這起刺殺御史的案件便在城中飛快的流傳。

  緣由大致是知道的,畢竟張理在臨逃跑的時候在人群中說了為父報仇的話,依照人們的樸素的觀念認為,兩位小兒為父報仇的孝心是值得稱道的,那位御史被殺怕是罪有應(yīng)得,要不為什么這么小的孩子想著去殺了他呢?

  一開始,刺殺現(xiàn)場的人只是敘述事情的經(jīng)過,大約是兩個兇手的年紀、手段、和事情原由以及被殺者的慘狀。

  但是事情在流傳的過程中那御史的遭遇變得不那么重要的,倒是兩小兒的遭遇被人以訛傳訛的擴大開來。

  “聽說那兇手是兩個十來歲的孩子,千里迢迢就是為了天賦報仇?!便裤絺b義的人說道。

  “殺人總歸是不對的,雖說是小孩子?!庇腥祟H為理智。

  “那御史聽說也不是什么好東西,要不為什么被人殺掉了呢?!庇腥艘軠y。

  “聽說當(dāng)年兩個孩子的父親就是被那御史冤枉而死的,兩個孩子也被發(fā)配去充軍,后來逃回來的。”有消息靈通者。

  “聽聽,那人是不是罪有應(yīng)得?”

  “唉,倒是可憐的孩子?!?p>  “不知道兩人抓住了沒有?”

  “誰知道。也不是抓到以后朝廷預(yù)備怎么處理?!?p>  “能怎么處理,自然是殺人者償命了?!?p>  “可是兩人殺的是陷害自己父親的貪官污吏,如此孝心還是應(yīng)該考慮的。”

  “有什么要考慮,唐律在上,王子犯法,還與庶民同罪呢。更何況是兩個孩子,死的可是當(dāng)朝的御史。”

  “可惜了……”

  這次的刺殺事件成了整個洛陽城中的大事,承平依舊的洛陽很久沒有這樣惡劣的案件發(fā)生了,朝堂上自然是要維護唐律的尊嚴,但是朝堂外的百姓卻是同情兇手,希望寬大處理的。

  總之,這幾日的洛陽城中緊張的搜捕和紛紛的議論混在一起。

  兇手還是沒有抓到。有關(guān)案件的流言更多了起來,偶爾也有追捕的細節(jié)出來,說是兩個兇手是有武藝的,此前跟武侯遇見過,打傷了幾名武侯后又逃掉了。

  也有說兇手身高八尺,長相兇狠,手持兩把百斤巨斧的。有說兩人身材輕盈,能飛檐走壁的。流言不一而足,越來越離譜了。

  家中的丫鬟。仆人對于這些事情倒是上心,每天都會嘰嘰喳喳的聚在一起議論。李清在旁邊聽著,心中淺笑。李清偶爾會想這兩人到底會躲藏在哪里?能躲得過這么嚴密的搜索看來是有人把他們藏起來了,難道是同情這兩個孩子的人?

  其實李清好奇的是流言之中有人說張理、張琇是會武藝的,之前還打傷了幾名武侯。

  李清心里想,能打傷武侯的話應(yīng)該是有些功夫底子的,不知道是跟南霽云那樣學(xué)的是沖鋒陷陣的馬上功夫還是如傳說中那種能飛檐走逼的武功。

  雖說這時候的武侯大多也沒有什么本事,很多算的上洛陽城的混子,因為關(guān)系進來衙門做了巡邏的差事,但是能打倒幾名成年人,張氏兄弟的武功可見還是不錯的。

  有機會要見識見識啊,李清心里道。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