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成蛇
上古,黃帝欲選護衛(wèi)稱為「生肖」,設下試煉,宣告只要通過試煉的動物便可為生肖。一林有大小二蛇,是相依為命的兄弟,得悉此事立誓兄弟二蛇要一起成為生肖,于是報了名。來到試煉之地,史官倉頡為參選者畫畫像,以紀錄此事,也為后來造字做準備。蛇兄「站起」身子把尾巴往右邊一擺,蛇弟也「站起」身子,把尾巴擺在左邊,以免影響大哥擺姿勢,倉頡看了,大力一揮成了「蟲」和「它」。
未幾,試煉開始。第一關為湍急之流,有大半動物淘汰,但二蛇通曉水性,一舉克之。第二關為棘林,又有眾多動物止步,但二蛇穿爬而過。第三關為落石之谷,不少動物為落石擊中受傷,不能前行,連小蛇也不幸免,大蛇不愿舍棄信誓,背起小弟,負重前行,甚至后來快要支撐不住時,吐出舌頭支撐身體前行,以免小弟從其后背跌落,終以第六名通過試煉。
然而黃帝認為小蛇并非靠自己通過,取消小蛇資格,只認可了大蛇為生肖,與另外通過的十一只動物并稱為「十二生肖」。
后來倉頡造字,「它」、「蟲」成為指代蛇這一物種的「字」,只不過后者特指小蛇,去到商朝甲骨文仍沒有改變。之后,商帝命人在金文的「它」背畫上一筆,以紀念大蛇背小蛇之義,只是被后人以為是蛇吞物入腹。再后來,周天子合「蟲」、「它」為蛇以成二蛇并為生肖之愿,再改「蟲」為「虺」以紀念大蛇背小蛇之事,「虺」字前面那一撇正是大蛇支撐身體的舌頭,又稱蛇舌為「信」,以紀念大蛇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