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擊起千層浪,自高順戰(zhàn)死之后,身為作者我所聽到的批評聲不絕于耳,這也難怪,每個讀者心目中的三國人物都是不同的,筆者構勒的是屬于他自己心中的人與事,爭論難免,在此謹向勇敢說出自己觀點的諸位反對的和贊同的讀者致謝!
說說自己起筆之初的幾點想法吧,與諸君共勉。
新野城高順700士卒對曹兵30000眾的由起:
1、凡軍事戰(zhàn)略的形成,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如文中描述,高寵在第二次出兵攻打荊州之時,準備并不充足,當時劉表新亡,劉備集團和蔡瑁集團為爭奪繼承權問題展開互斗,劉備雖然初到荊州不久,但很快的利用皇叔的身份與清議士大夫打得火熱,并收留了被高寵趕走的許靖、許邵等人,這是一股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以奉漢家為正統(tǒng)的劉備和正一步步拋棄漢統(tǒng)的高寵就象兩個無法調和的對立面,矛盾只會越來越激化,他們和依附他們的抱著各自目的的人物之間的較量是一種信仰的戰(zhàn)爭,無論是高寵還是劉備都無法回避。
2、因此,在得悉劉備回師襄陽奪權之后,高寵、周瑜都敏銳的看到了其中的關健,他們做出的回應是迅速調集可能的兵卒,對竟陵、沔陽留守的關羽部展開圍殲,這一階段是荊州戰(zhàn)事的開始,無論在兵力上、士氣上和將領的才能上,人才聚聚的高寵軍都占了上風,戰(zhàn)役的結果是關羽兵敗而亡,劉備冒險奪權的企圖由此而失敗。
3、劉備的逃亡。新三中劉備是牽線達成三家對抗江東的主要聯絡人物,在荊州、交州先后被高寵猛攻之后,劉備能夠投奔的對象只剩下了益州的劉璋。這里有必要說一下當時蜀中的狀況,在劉焉死后,其子劉璋雖然繼承了州牧的位子,但以州中大史趙韙為首的一部分實力派官員卻并不買帳,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趙韙的兵馬圍攻成都,劉璋最后是依靠了東州兵(由司隸、南陽、襄陽一帶遷入蜀中的百姓組成的流民集團)的幫助,才平定了這一次叛亂,史載趙韙的屬下中就有大將甘寧,新三中因為甘寧已提前出現,故不作論。由此,劉備在這個時候進蜀,實力上雖然弱了一些,但對于剛剛即位處在困境中的劉璋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助力,起碼在趙韙勢力沒被平定之前,劉璋無力也不會說不讓劉備進蜀的話來。
4、劉備的漢中逃亡路線。從漢中進蜀中確實有相當的難度,在寫這一段時筆者也詳細的參略了漢中地圖,米倉道和金牛道都是史載的兩條傳統(tǒng)入蜀路線(陰平路線不提),建安六年天師道張魯剛剛脫離益州的管轄,自立不到一年,在此之前劉璋遣大將龐義從巴西進攻漢中,結果慘敗,正是由于這一場決定性的戰(zhàn)役,才促成了漢中的短暫獨立,作為一個新生政權,張魯的影響和實力遠沒有后期那般的穩(wěn)固,所以,在遭到張飛的突然又迅猛的襲擊之后,張魯政權可以說有點被打檬了,匆忙中張魯誤以為劉備有圖謀漢中的意思,于是調集了所有的兵力聚攏在南鄭要與劉備決戰(zhàn),這是不得己的舉動,這時,劉備以孫乾為使陳述厲害,通過游說講明借道通過的意思,這對于張魯來說,仿佛是一頭剛剛獵獲食物的狼,突然發(fā)現有一頭獅子也在窺伺著,頓時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待最后發(fā)現獅子不過是在身邊溜達,這才松了一口氣。
5、荊州戰(zhàn)役的第二階段。關于襄陽一帶四下分兵的爭論,許多讀者都說以周瑜、徐庶的才能,一流統(tǒng)帥配一流軍師怎么可能犯這樣的低級錯誤。此話雖然有些道理,但不免還是有以歷史人物來揣度新三的嫌疑。事實上,在得到荊襄屬郡暴動的消息后,高寵或者周瑜做出的第一反應當然是派兵平叛,在這個時候如果任由各郡、縣大亂是絕不可能的。有讀者說可以募流民擴軍嘛,試問在民眾都持敵對不合作態(tài)度的時候,你就算是募兵又能夠募到嗎?聯想一下史上劉備白帝城死后,諸葛亮派兵征討蜀中各郡反叛的過程,大家就能知道其中的原因。
在這一時期劉備已西遁,高寵在以和平手段說服文聘近二萬大軍投降之后,面臨的是鎮(zhèn)壓和平復屬郡的反對勢力,盡快恢復生產的任務,這一任務其實并不比戰(zhàn)場撕殺來得輕松,在劉表勵心圖治十余年后,荊州百姓生活相當安定,他們從心底里對劉表政權是擁護的,其中不僅僅只有蔡、蒯、楊、習”等大戶,還有眾多的普通百姓,因此,劉琮勢力(蔡瑁、向朗為首)雖然退出了襄陽,他們的影響力卻無處不在,在這種情況下,民心站在敵方一邊,我明敵暗,蔡瑁等人可以輕易從高寵新占地區(qū)獲得重要的情報,包括兵力上的調動等等,而高寵一方卻很難從曹軍嚴密防守的宛城獲得有利的情報,在這個時候,唯一的情報來源越女何宗的暴露是致命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何宗的死讓徐庶一時喪失了判斷事實的能力,可惜的是,許多讀者把注意力過多的集中到了周瑜、徐庶是如何如何的有才干、有能力上,卻沒有去想一想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人的能力有時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有時卻只能發(fā)揮一半或者連一半都發(fā)揮不出來(附一句,個人以為史實中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表現出來的杰出軍事指揮才能已到達極致,正如運動員的成績有高峰也有低谷一樣,不能一直持繼下去)。
6、高寵的交州策略。這是遭眾多讀者最為逅病的地方,大家認為高寵這個時候不應該南征,還是應集中精力經營荊州。在此,我重新解釋一下,交州戰(zhàn)事其實是發(fā)生在第二次荊州戰(zhàn)役之前,當時,劉表、劉璋、士燮三家結成了對抗高寵的集團,高寵要想破除這個包圍圈,首先的選擇就是找一個突破口,交州地處嶺南,交通不便,士燮的實力也最弱,其它二家不可能直接增援士燮,拿下交州,一是可以免除后方被攻的隱患,二是可以打擊一下清議勢力的氣焰?;谶@層意思,高寵命龐統(tǒng)、呂范領兵出靈渠,在交州戰(zhàn)略中,要說唯一的問題就是龐統(tǒng)政治能力的不足,士燮是一個老江湖,龐統(tǒng)與之相比,軍事才能自是出眾,但比人心險惡、比政治反復還是差了點,加上士氏在交州經營六世,民心和根基都相當深厚,故此龐統(tǒng)失敗既是出乎意外,也是情理之中。
7、高寵的南下。在龐統(tǒng)敗后,高寵大驚之余,急往荊南尋醫(yī)救治,這其實是作者最為擔心的缺點。作為一軍統(tǒng)帥,在重要關頭離開是極為不智的,但許多讀者也放過了批駁作者的這一過失,原因是什么,龐統(tǒng)是鳳雛當然不能死了,所以高寵要去救很正常,其實不然。果然不是因為龐統(tǒng)是高寵精心樹立的招攬荊州人士的一面旗幟,就算龐統(tǒng)再有才智,高寵都不能親自去,而正因為初占領的荊襄動蕩,高寵急需要利用龐統(tǒng)的影響來分化荊州地方上的反對勢力,所以他才決定親自去。
8、對周瑜能力的評價。周瑜在鎮(zhèn)守襄陽之前,實際上還沒有真正獨立的指揮過一場大的戰(zhàn)役,孫策與高寵的爭斗他很多時候是作為一個高級慕僚身份出現的,唯一的兩次相對獨立的戰(zhàn)事是神亭嶺撤退和烏程的未遂軍事計劃,這兩次戰(zhàn)役對于周瑜來說都是被動防御式的,都是在受到高寵的重壓之后應急作出的反應。之后,周瑜在江夏戰(zhàn)役中曾單獨領兵長途行軍,這只是一支偏師,真正在后面指揮的還是高寵。因此,新三中的周瑜我希望他的能力是在一步一步中進步的,直至迎來赤壁的輝煌,而不是一出場就無敵天下、百戰(zhàn)百勝。
9、為什么是高順會出現在新野,并不得不堅守城池。關于這一點,我只能說高寵麾下他是最合適擔擋這個任務的人選。從史上和演義中反映出來高順的性格已經相當鮮明了,我不想因為自己的一枝陋筆毀壞了這樣一個歷史人物的清謄。如前文所說,高順的南歸相當程度上不是由于他本人的意愿,這一方面是當時呂布雖死,貂蟬和呂姬被高龐所救,作為一個有忠心的屬下,繼續(xù)保護主公的妻兒是應該的責任;二是郁結在他心頭的不甘,蕭關之敗嚴格來說不是高順失敗了,還是整個呂布軍的潰敗,對此,作為陷陣營統(tǒng)領的高順對于直接的對手夏侯兄弟是有一種復仇的渴望的,這雖然算不得主要原因,但作為一個軍人也是支持他活下去的一個動力。在筆者以為,高順其實是一個標準的軍人而已。
10、為什么要讓高順死。這個問題最難回答,網上三國諸文,往往殺敵人者多,敢讓自己人死的幾乎沒有,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讓一個軍人戰(zhàn)死其實對他來說,是一件相當尊嚴和榮耀的事情,現在是抗戰(zhàn)60周年紀念日,聯想及一大批為保衛(wèi)祖國而犧牲的烈士,我們難道不應該崇敬他們嗎?(個人最敬佩壯烈殉國的張自忠將軍,在此默哀已示敬意?。?p> 好了,不知不覺洋洋灑灑一大堆,也不知道說得對不對,就算與諸君共勉吧!補說一句,大家來看新三,不就是喜歡他的特立獨行,他的與眾不同嗎?如果新三和其它的一大堆書都一樣,那就不是新三了,如果新三一味去迎合YY的口味,那些真正喜愛三國故事的讀者一定會感到失望的,這也是我所不希望看到的。
晶晶亮
200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