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造紙流程
1.漫山遍野的水竹為澤雅屏紙?zhí)峁┝顺渥愕脑?,山民們就地取材,將竹葉掠去,斬成1米許長,再砸成指頭粗的小條,俗叫“刷”,然后扎成捆曬干。
2.切好的竹條放進石灰里壓上石塊浸泡,時間為3~5個月,每個池可放下1500公斤左右。
浸泡后把刷撈出,曬干,再用清水浸洗一個月,除去石灰雜質、再曬干。這道工序稱為腌竹。石灰腌竹的氣味十分嗆鼻,只要有一個腌竹坑,一大片村子都會彌漫著這種臭味,所以有的村子便把腌竹坑集中在一起。
3.將刷放進水碓坑里搗成黃色的紙絨,旁邊要有人不斷地分翻。這是既枯燥、辛苦又危險的一道工序,需要耐心和細心。這道工序稱為搗刷。
4.將黃金色的紙絨融進水里,攪拌均勻,放掉水,讓紙絨成均勻的紙絨漿。第二天,分批按比例稀解紙絨并用力攪勻。
5.用極細的竹絲編成的簾在漿池中輕輕一蕩,濾掉水便剩下一層薄薄的紙漿膜,干了以后就是一張紙了。紙張的厚薄完全取決于造紙師傅的控制水平,輕蕩則薄,重撈則厚。為得到一張薄紙,古人總結出了“柔輕拍浪”、“持簾迎浪而上”、“抄漿著簾的一瞬間震動紙簾”這三要素。這道工序稱為撈紙。幾千張紙膜疊在一起,像一堵墻,垂直整齊,稱“紙岸”或“紙墻”。
6.利用杠桿原理,把紙岸(或紙墻)就地用絞機榨掉水分,然后掰成三節(jié)或四節(jié)。
7.將黏連在一起的紙分頁。這項工作似乎很簡單,實則不易。因為紙膜潮濕,如果只是用手一張張地揭開,往往破損報廢。有經(jīng)驗的人用特制的類似于手箍的東西在紙坯上猛劃幾下,一側的紙角便翹起,借機逐張分離。分離后的紙放在地上曬干。如今干這活的多是老人和女人。
《天工開物》中指出:在芒種前后登山砍竹,截斷五七尺長,在塘水中浸漚一百天,加工捶洗以后,脫去粗殼和青皮。再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漿,放在楻桶中蒸煮八晝夜,歇火一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更用柴灰(草木灰水)漿過,再入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下,這樣十多天,自然臭爛。取出入臼,舂成泥面狀,再制漿造紙。這些記載,和后來的民間土法造竹紙過程大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