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族學校
金政權為鞏固政治統(tǒng)治,推動經(jīng)濟恢復、發(fā)展的需要,對教育也較重視。在唐、宋教育的經(jīng)驗指導下,在北宋的教育基礎上,提倡和支持辦學,這不僅為當時的漢族地主子弟提供了讀書仕宦的途徑,也為金在北方的統(tǒng)治培養(yǎng)了一些人才。《金史》卷51《選舉志》:“金承遼后,凡事欲軼遼世,故進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其及第出身,視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若夫以策論進士取其國人,而用……終金之代,科舉得人為盛?!备爬私鹫噍^為重視教育的情況。
金的京師設有國子學和太學,屬于最高學府。海陵天德三年(1151)設國子監(jiān),管理國子學、太學。國子監(jiān)設有祭酒,正四品。司業(yè),正五品。主要任務是掌管學校。并設丞二員,為從六品。至明昌二年(1191)又增加丞一員,用來提控女真學校。國子監(jiān)是行政管理機構。
國子學內(nèi)設博士二員,正七品,負責掌握教授和生員,考其藝業(yè)。設有助教二員,教授四員,皆為正八品,以教育諸生。還設有國子??保瑥陌似?,以校勘文字;國子書寫官,從八品,以掌書寫實錄。世宗大定六年(1166),又設太學,內(nèi)博士四員,正七品,助教四員,正八品,其責任與國子學的博士、助教相同。國子學、太學是金教育大臣女真貴戚及地主子弟的學校,入學的生員要具備一定的資格?!督鹗贰みx舉志》中說:“凡養(yǎng)士之地曰國子監(jiān),始置于天德三年,后定制,詞賦、經(jīng)義生百人,小學生百人,以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親、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弟子孫年十五以上者入學,不及十五者入小學。大定六年始置太學,初養(yǎng)士百六十人,后定五品以上官兄弟子孫百五十人,曾得府薦及終場人二百五十人,凡四百人?!眹訉W和太學的規(guī)模也不算太小,是金京師中的重要學府。
各地也設府學、州學等漢人學館。府學,大定十六年(1176)設置,凡十七處,共千人。后又設州學?!胺苍囇a學生,太學則禮部主之,州府則以提舉學校學官主之,曾得府薦及終場舉人,皆免試?!保?]
學習的經(jīng)書由金政權指定,國子監(jiān)統(tǒng)一發(fā)行?!胺步?jīng),易則用王弼、韓康伯注,書用孔安國注,詩用毛萇注、鄭玄箋,春秋左氏傳用杜預注,禮記用孔穎達疏,周禮用鄭玄注,賈公彥疏,論語用何晏集注、邢昺疏,孟子用趙岐注,孫奭疏,孝經(jīng)用唐玄宗注,史記用裴駰注,前漢書用顏師古注,后漢書用李賢注,蘭國志用裴松之注,及唐太宗晉書、沈約宋書、蕭子顯齊書、姚思廉梁書陳書、魏收后魏書、李百藥北齊書、令狐德楶周書、魏征隋書、新舊唐書、新舊五代史,老子用唐玄宗注疏,荀子用楊倞注,楊子用李軌、宋咸、柳宗元、吳祕注,皆自國子監(jiān)印之,授諸學校?!保?]
對學生的管理也有較為嚴格的規(guī)定,學生要實行會課制度,三日需作策論一道,又三日要作賦及詩各一篇。三個月要小考一次,以第三個的月初,先考賦,間一日試策論,中選以上五名申報禮部。生員采取旬休、節(jié)辰放假的制度。病有病假,探親遠行則給程儀。如犯學規(guī)則給處罰,不接受教育者黜退,喪滿百日后求入學者,不得參加釋奠之禮。國子生員如三年不能貢舉,愿意充當諸局承應人員的,由學官考試,能粗通大小各一經(jīng)者,聽其就職。由于學校中的生員地位高于普通百姓,且有仕宦的出路,所以攏絡了一些讀書士人。
金政權下的教育,至金世宗統(tǒng)治時繁榮起來,章宗統(tǒng)治時昌盛。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有人建議學北宋的三舍之法,大力興辦學校。章宗將其提議交尚書省百官討論,當時戶部尚書鄧儼等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三舍法委任學官選試士人,易啟僥幸,不可仿效。他們統(tǒng)計說:“今策論、詞賦、經(jīng)義三科取士,而太學所養(yǎng)止百六十人,外京府或至十人,天下僅及千人。”建議“今若每州設學,專除教授,月加考試,每舉所取數(shù)多者賞其學官。月試定為三等籍之,一歲中頻在上等者優(yōu)復之,不率教、行惡者黜之,庶幾得人之道也?!保?]章宗同意了這個意見,因據(jù)州府的戶口,增加生員之數(shù),在世宗大定年間的京府十七處官辦學校之外,又設置節(jié)鎮(zhèn)、防御州學六十處,增加生員千人,各設教授一員主持之。這樣形成府學二十四所,學生九百零五人。這二十四所府學和擁有的生員人數(shù)如下:大興、開封、平陽、真定、東平府各六十人。太原、益都府各五十人。大定、河間、濟南、大名、京兆府各四十人。遼陽、彰德府各三十人。河中、慶陽、臨挑、河南府各二十五人。鳳翔、平?jīng)?、延安、咸平、廣寧、興中府各二十人。節(jié)鎮(zhèn)學三十九處,共六百一十五人。分布地區(qū)及人數(shù)是:絳、定、衛(wèi)、懷、滄州各三十人。萊、密、潞、汾、冀、邢、袞州各二十五人。代、同、邠州各二十人。奉圣州十五人。余二十三個節(jié)鎮(zhèn)各十人。防御州學二十一處,共二百三十五人。其中博、德、洺、棣、亳各十五人,余下十六州各十人??傆嬕磺О税偃恕_@是金政權興辦教育的發(fā)展高峰。各縣是否也興辦學校,現(xiàn)不得而知。州以上的學校為官辦學校則無疑問。
除官辦的學校之外,也有鄉(xiāng)村的私塾學館。據(jù)《金史》卷80《赤盞暉傳》:“暉體貌雄偉,慷慨有志略。少游鄉(xiāng)校?!闭f明金初鄉(xiāng)村中就有私人辦學?!督鹗贰肪?27《王去非傳》:“王去非字廣道,平陰人。嘗就舉,不得意即屏去,督妻孥耕織以給伏臘。家居教授,束修有余輒分惠人?!彼揖咏淌?,應是私塾先生。他死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說明在大定年間鄉(xiāng)村中也有私塾,非皆官學。同卷《趙質(zhì)傳》:“趙質(zhì)字景道,遼相思溫之裔。大定末,舉進士不第,隱居燕城南,教授為業(yè)?!泵鞑龝r,章宗過其私塾,見而賞之,欲賜之官,不愿。趙質(zhì)是私塾先生,其辦學之地就在金京師的城南。說明就在金教育最發(fā)展的章宗時期,猶有私人辦學。同卷《薛繼先傳》:“薛繼先字曼卿。南渡后,隱居洛西山中,課童子讀書。”《王汝梅傳》:“王汝梅字大用,大名人。始由律學為伊陽簿,秩滿,遂隱居不仕。性嗜書,動有禮法。生徒以法經(jīng)就學者,兼授以經(jīng)學。諸生服其教,無敢為非義者?!边@是官吏致仕之后為私塾先生者。金政權繼承北宋教育的遺風,準許私人辦學。許多私家先生很有名氣,教出的學生也都有一定的品質(zhì)、骨氣和學問,他們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也有漢族地主興辦私塾者?!对贰肪?47《史天倪傳》中記敘其曾祖史倫辦學情況說:“金末,中原涂炭,乃建家塾,招徠學者,所藏活豪士甚眾,以俠稱于河朔,士族陷為奴者,輒出金贖之?!彼k的家塾就是私人辦的學館。由此可見,從金初至金末,在金統(tǒng)治北方之時,一直盛行私塾教育,也培養(yǎng)出一些士人。
金統(tǒng)治者進入中原之后,較迅速地接受了儒家思想,并推行儒家著作作為建立統(tǒng)治秩序一種思想教育手段,其大力興辦教育的目的,就是以此加強統(tǒng)治,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其目的,確實培養(yǎng)了一批效忠于金政權的臣子。
二女真學校的興辦
金政權建立后的天輔三年(1119)八月,完顏阿骨打方頒行完顏希尹所創(chuàng)制的女真大字,女真人才算有了自己民族的文字。但是,在文化發(fā)展落后的女真族的統(tǒng)治集團中,并不缺乏有卓識遠見的人物,一部分女真貴族在接觸了先進的漢族之后,立即為先進的封建文化所吸引,同時也吸取遼和渤海的文化。如金太祖庶長子的宗干,在輔政期間,讓其養(yǎng)子完顏亶隨韓昉學習漢人文化禮儀,命其子完顏亮隨張用直學習漢人經(jīng)史典籍。撒改之子宗翰十分信任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渤海人高慶裔,金太祖阿骨打也聽從楊璞的意見建立和形成統(tǒng)治制度,后來完顏希尹也請使臣洪皓以漢文化教授其子弟。由此可見,他們竭力地學習先進的文化,以改變女真社會的文化落后狀態(tài),適應女真族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從金太宗至海陵統(tǒng)治時期,女真人風氣漸開,隨著統(tǒng)治勢力的增強,急需培養(yǎng)出自己的民族人才,所以組織兒童研習女真文字。如紇石烈良弼、納合椿年等均是應選學習女真字的女真族猛安謀克子弟,他們后來成為女真族中著名的輔政大臣。《金史》卷83《納合椿年傳》:“納合椿年本名烏野。初置女真字,立學官于西京(今山西大同),椿年與諸部兒童俱入學,最號警悟。久之,選諸學生送京師,俾上京教授耶魯教之,椿年在選中。補尚書省令史,累官侍御史,改監(jiān)察御史?!边@說明金政權先在西京設立女真字學校,后來選擇學習優(yōu)秀者到上京學習,并任用其為官。當時納合椿年、紇石烈良弼在選中,學習成績也都優(yōu)異,納合椿年補尚書省令史,紇石烈良弼則為BJ教授,旋也為尚書省令史。以后,納合椿年官至參知政事,推薦良弼,結果良弼官至丞相?!督鹗贰肪?0《完顏兀不喝傳》:“完顏兀不喝,會寧府海姑寨人。年十三,選充女直字學生。補上京女直吏,再習小字兼通契丹文字。充尚書省令史。天德初,除吏部主事……?!庇芍芍?,在海陵統(tǒng)治之時或之前,就有組織猛安謀克子弟學習女直字的措施,其學生在學習之后,大都得到重用,深受金統(tǒng)治者的信任。當時不僅選學生學習女真字,也選學生學習契丹文字?!督鹗贰肪?1《孛術魯阿魯罕傳》:“孛術魯阿魯罕,隆州琶離葛山人。年八歲,選習契丹字,再選習女直字。既壯,為黃龍府路萬戶令史。貞元二年(1154),試外路胥吏三百人補隨朝,阿魯罕在第一,補宗正府令史。累擢尚書省令史。仆散忠義討窩斡,辟置幕府,掌邊關文字,甚見信任?!笨梢宰C明金政權先選兒童學習契丹字,又選兒童學習女真字,他們對文化的發(fā)展在需要的情況下很是重視?!督鹗贰肪?5《粘割斡特剌傳》:“粘割斡特剌,蓋州別里賣猛安奚屈謀克人也。貞元初,以習女直字試補戶部令史,轉(zhuǎn)尚書省令史。大定七年(1167),選授吏部主事,歷右補闕,修起居注?!币院螅掣钗犹刎莨侔萜秸抡?。上述諸例已經(jīng)完全能夠說明在金政權進行政治改革之中,用培養(yǎng)女真兒童學習文化的辦法,培養(yǎng)自己民族人才并委以重任,而且在這一做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是以至世宗統(tǒng)治時期,大力興辦女真學校,進一步的選拔、培養(yǎng)女真族人才。
金世宗用儒家思想統(tǒng)治人民,大定四年(1164)在鎮(zhèn)壓契丹移刺窩斡起義之后,政權鞏固,乃下詔以女真文字譯漢人儒家經(jīng)典、史籍?!督鹗贰肪?9《徒單鎰傳》:“大定四年,詔以女真字譯書籍。五年(1165),翰林侍講學士徒單子溫進所譯《貞觀政要》、《白氏叢林》等書。六年(1166),復進《史記》、《西漢書》,詔頒行之”。為了學習這些書籍,“選諸路學生三十余人,令編修官溫迪罕締達教以古書,習作詩、策。鎰在選中,最精詣,遂通契丹大小字及漢字,賅習經(jīng)史”?!督鹗贰みx舉志》:“后擇猛安謀克內(nèi)良家子弟為學生,諸路至三千人。九年(1169),取其尤俊秀者百人至京師,以編修官溫迪罕締達教之?!薄督鹗贰肪?05《溫迪罕締達傳》:“以女直字出身,累官國史院編修官。初,丞相希尹制女直字,設學校,使訛離剌等教之。其后學者漸盛,轉(zhuǎn)習經(jīng)史,故納合椿年,紇右烈良弼皆由此致位宰相。締達最號精通?!庇缮鲜隹芍旱谝唬鸬奈幕l(fā)展至大定時期尤為成熟。在此基礎上各路因女真人學習漢人經(jīng)、史,多有成績;第二,各路猛安謀克皆以子弟入學,當時各路女真學生人學數(shù)較大,總計達到三千人。第三,金政權給女真族人的學習文化提供諸多有利條件,學校大肆辦女真字學校。第四,選百余兒童入京師(今BJ市)學習漢、女真字,以翻譯過來的女真字儒家經(jīng)典、史籍作為課本,以溫迪罕締達為教師,以學習深造。這是女真族學校正式開辦前的諸多準備工作。
大定十三年(1173),始于各路興辦女真學校?!督鹗贰みx舉志》:“十三年,以策、詩取士,始設女直國子學,諸路設女直府學,以新進士為教授。國子學策論生百人,小學生百人。府州學二十二,中都、上京、胡里改、恤頻、合懶、蒲與、婆速、咸平、泰州、臨潢、BJ、冀州、開州、豐州、西京、東京、蓋州、隆州、東平、益都、河南、陜西置之。”女真族的國子學和府州學的設立,標志著女真族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但是、這個發(fā)展起步也很艱難,仍然從識字開始?!督鹗贰肪?1《選舉志》:“始大定四年(1164),世宗命頒行女直大小字所譯經(jīng)書,每謀克選二人習之?!庇门嫖淖肿g漢人儒家經(jīng)典、史籍,本意是提供懂女真文字的女真人閱讀,但當時女真人懂得本族文字的人并不多,是以選人學習。后來要廣泛推廣閱讀,“尋欲興女直字學校,猛安謀克內(nèi)多擇良家子為生,諸路至三千人”。[4]這三千人是學習女真文字者,并且都能直接學習翻譯之書籍。直到大定九年(1169),方始由諸路學生中,選拔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百人,送至京師深造,以女真著名的學者溫迪罕締達為師教育學生以古書,作詩、策。后來,又對這些學生進行復試,得出以徒單鎰為首的學習優(yōu)等者三十余人。這百余得薦于京師的學生,在學習期間都享受膳廩的待遇。金政權對教育人才是極端重視的。至大定九年(1169),樞密使完顏思敬上疏論五事,其首就是建議女真人可依漢人以文理選試。大定十一年(1171),金政權開始議行對女真讀書人的策選制度,到了大定十三年(1173),方制定女真人參加策選的制度,同時,世宗下詔在京師設立女真國子學,諸路設女真府學,以新進士充當教授,教育女真子弟,女真族中的士民子弟愿意學習者,皆可入學學習。等待學校辦的時間久遠,就和漢人讀書人一樣,舉行三年一試進士的制度。國子學所收的女真學生,與收漢人的詞賦、經(jīng)義生要求相同。各府州女真之學,可能有的女真子弟不愿學習,因此規(guī)定“每謀克取二人,若宗室每二十戶內(nèi)無愿學者,則取有物力家子弟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者充”。學生也有會課制度,規(guī)定:“凡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季月私試如漢生制。”這是對女真舊日習俗的重大改變,原來他們根本沒有學習文化的做法,因之,他們不愿意放棄原有的民族習俗而去耐心研讀經(jīng)史,所以金政權規(guī)定相應的強制性的制度,他們方能接受。女真人至此有了學校的教育,文化得到相當?shù)匕l(fā)展和提高,這在女真社會發(fā)展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大定二十九年(1189),金政權又規(guī)定:凡京府鎮(zhèn)州諸學、各以女真、漢人進士長貳官提控其事,加強了對地方各種學校的領導和控制,使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三學校經(jīng)費供應及人員待遇
金代的官辦學校雖然分漢人學校和女真人學校兩種,辦學的層次和規(guī)模也有所不同,但是學校的經(jīng)費來源卻基本相同,都來自于學田,由官府供給土地和糧食。
辦教育必須得有一定的經(jīng)費保證。金政權所辦的京師及地方學校,既屬官辦,其教職員都依據(jù)官品的高低,支給俸祿,以保證生活,外地的諸教授且有職田二頃。學校中的生員也給一定的田粟,以保證其安心學習,這是金代興辦教育的長處和特點。
大定二十九年(1189)七月,章宗“詔京府、節(jié)鎮(zhèn),防御州設學養(yǎng)士。初設經(jīng)童科”。[5]金世宗及其太子顯宗允恭皆注重文化教育,章、宣宗等自幼就以完顏匡和仆散訛可等二人為教讀,每日教漢字及女真文字。是以章宗重視儒學教育?!督鹗贰肪?1《章宗紀》:在承安四年(1199)三月,金在北方興兵,財經(jīng)極端困難之時,“乙卯,尚書省奏減親軍武衛(wèi)軍額及太學女直、漢兒生員,罷小學官及外路教授?!币怨?jié)省開支的建議。章宗則“詔學校仍舊,武衛(wèi)軍額再議,余報可”。應該說當時的太學生員就有一定的物質(zhì)待遇。至泰和元年(1201)九月,“更定贍學養(yǎng)士法:生員,給民佃官田六十畝,歲支粟三十石;國子生,人百八畝,歲給以所入,官為掌其數(shù)”?!顿爩W養(yǎng)士法》既稱更定,則原來就有,這時明確規(guī)定下來,以保障生員和國子生的學習,這是一個花費很大的重要措施,也可以證明金政權對教育極端重視。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女真重臣都同意這種做法的?!督鹗贰肪?2《徒單克寧傳》:
“尚書省奏猛安謀克愿試進士者聽之,上曰:‘其應襲猛安謀克者學于太學可乎?’克寧曰:‘承平日久,今之猛安謀克其材武已不及前輩,萬一有警,使誰御之?習辭藝,忘武備,于國弗便?!蓖絾慰藢幈硎玖斯_的反對??墒?,這種反對并沒有影響到金的興辦學校。
宣宗南遷后,由于蒙古兵的搶掠和攻擊,西夏的擾邊,金兵又侵南宋,戰(zhàn)爭連綿不斷,河朔地區(qū)相繼淪落,金政權財政危機日益嚴重,為解決財政經(jīng)濟的困難,興定元年(1217)二月“壬戌,尚書省以軍儲不繼,請罷州府學生廩給。上曰:‘自古文武并用,向在中都,設學養(yǎng)士猶未嘗廢,況今日乎?其令仍舊給之。’”[6]宣宗在經(jīng)濟不敷用的條件下,依然不廢對學生的供養(yǎng),可以說是對學生的特殊優(yōu)待。當時軍儲不足,官吏減俸,而學生廩食不缺,金之對教育重視始終不衰,于此更見。
《遺山集》卷32《壽陽縣學記》:
“近代皇統(tǒng)、正隆以來,學校之制,京師有太學、國子學,縣官餼凜生徒常不下數(shù)百人,而以祭酒、博士、助教之等教督之,外及陪京總管大尹府節(jié)度使鎮(zhèn)防御州亦置教官,生徒多寡則視州鎮(zhèn)大小為限員,幕屬之,由左選者率以提舉系銜,刺史州則系籍生附京府,各有定在。外縣則令長司學之成壞,與公廨相授受,故往往以增筑為功,若仕進之路則以詞賦、明經(jīng)取士,預此選者多至公卿達官,捷徑所在,人爭走之。文治既洽,鄉(xiāng)校家塾弦誦之音相聞。上黨、高平之間,士或帶經(jīng)而鋤,有不待風厲而樂為之者,化民成俗,概見于此。”
此說出自元遺山。遺山身經(jīng)金代學校教育,所概括敘述的情況當無虛言,他充分肯定了金代興辦學校的成績,特別指出生徒享有廩給,常不下數(shù)百人,這是金教育發(fā)展的經(jīng)濟基礎。但是,這生員的廩給只能維持學生的學習費用,而不足以提高生活水平,是以生員中也有生活困難者?!督鹗贰肪?10《雷淵傳》:“淵庶出,年最幼,諸兄不齒,父歿不能安于家,乃發(fā)憤入太學,衣弊履穿,坐榻無席,自以跣露恒兀坐讀書,不迎送賓客,人皆以為倨。其友商衡每為辯之,且赒恤焉?!眲⑵睢稓w潛志》卷1也說:“公幼喪父,以孤童入太學,讀書晝夜不休。雖貧甚,不以介意。”雷淵(希顏)以太學生讀書貧甚,至于“衣弊履穿”無法更換,“坐榻無席”,不能置辦,也確實貧困。之所以能終讀,主要應靠廩給。
金代的教育,中后期可謂發(fā)達,其養(yǎng)士達近萬余人,所費也大,且一經(jīng)興辦則堅持不衰,它是中原教育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官辦學校一但解決經(jīng)費供應問題,私塾教師受學生的束修。女真學校一律官辦,由國家供應經(jīng)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