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珍新婚蜜月的一個月內,室女宮北山山麓,“福教”總部大樓每天持續(xù)繁忙。冉琴與慈蝴公主等人接到向珍指令,一個月后,她將出席“福教”的啟動儀式。此前,相關的所有準備工作必須完成。
于是,從云腦到帝國各大星域,福教成為皇帝大婚后的最大熱門。由于向珍的皇后地位,還有在南山廣場的現(xiàn)場表演,盲目信奉者不計其數(shù),也有哲學與科學界的人暗中了解其教義。
隨后,海量的福教宣傳資料四處傳播,教義簡潔而明確:
1,福教是圣宗教,奉遠古所有為人類誕生做出貢獻的、不知名的神或者人為始祖,總其名為福神;
2,奉室女極尊為教祖,尊敬一切已經逝去的曾為人類發(fā)展做出貢獻的極尊與至尊們,福教定期對他們進行祭拜與悼念活動;
3,哲圖皇帝為護教者,向珍皇后為教主,慈蝴公主為副教主;
4,福教認為:科學與宗教是人類前進的兩大動力,宗教唯心,精神第一;科學唯物,物質第一,是密不可分的一體兩面。它們探索的方式、手段、過程不同,但起點與終點是一致的。它們沒有高下、前后、先進落后之分。
5,福教的固定教眾集中在總部與分部,福教分部將取代原皇室代表處在各大星域的地位與一切權利;信眾可以自由進入帝國各大機構組織工作,不參加固定的拜教儀式;
6,福教分心宗與物宗,信眾可自由選擇,兩宗允許辯論,但原則上不得為世界到底是神所創(chuàng)還是自然誕生爭論,因為毫無意義,只論為大眾謀福利;
7,福教在現(xiàn)階段代行原民政部部分工作,所有有關婦女兒童、老人、傷殘,以及慈善、救災、福利院等等事宜,均由福教負責;適當時候,如果道場要追回這些權力,福教無條件退還;
8,福教以道德培養(yǎng)、心理安慰為主,將借助人類任何有益的宗教與科學知識,為大眾服務,有自己的宗教與科學研究院,經費來源為皇室與信眾贊助、科研應用等;
9,福教為室女帝國的國教,承認并遵守帝國一切法律法規(guī),尊重其他教派。
“福教九條”一出,云腦里的人類各大帝國也掀起一輪議論熱潮,有認為這是古代政教合一的,有認為是進一步加強了對國家與民眾控制的,有認為邏輯不通科學與宗教不能共存的,不一而足。
在國內,很多民眾以一種做義工的心態(tài),積極打聽如何加入福教。從地方到帝都,無數(shù)個福教的基層組織紛紛建立,慈蝴與冉琴被名單造冊、工作議程、網絡系統(tǒng)、文字與貨幣兌換等工作折磨得一塌糊涂??坪膳c阿夏等紛紛上陣救火。而達因與渾勒去了東域搞經濟特區(qū),卻是鞭長莫及。
好在向珍的蜜月終于結束。這一天,福教總部人群穿梭往來,八層高的大樓與旁邊四層高的小樓外,是一個小型廣場,圍觀群眾更是人頭攢動。福教的啟動儀式就在今天,向珍也將對全國與云腦直播講話。
上午九時,向珍與哲圖、慈蝴等帶領一群帝國要員準時到場。祭拜了室女極尊,又有數(shù)個繁瑣儀式進行,最后終于到了向珍講話。此時,蜜月過后的向珍,臉頰微紅,氣色迷人,她站在廣場的中間,對著話筒開始發(fā)言:
“感謝大家對福教的支持與關注,在此,我作為代表,對福教的源起與目標,做一個闡述。
愛因斯坦曾說:‘神秘是一切真正的科學和藝術的源頭’。宗教也是如此。早期的宗教,相信現(xiàn)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該神秘統(tǒng)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從而使人產生敬畏及崇拜。
當時,宗教承擔了對世界的解釋、司法審判、道德教化等功能。同時,宗教里,也出現(xiàn)了像儒教那樣的人宗教,他們以孔子為宗師,但相信孔子并不是先知,也不擁有超自然的力量。諸位,福教也是如此,我們以室女極尊為圣人。
福教不是神教,如果要說我們也信神,那我們便崇拜連我們自己也無法定義的某個或某群神人,因為他們,我們得以誕生,才有了今天的發(fā)展與幸福,因此,姑且稱其為福神。
說到教義與教儀,這是和今天的宗教與科學現(xiàn)狀密不可分。
(一)
首先,福教認為宗教與科學并不是對立的,我試著以部分偉大智者為例:
伏特當眾聲明說:“我曾仔細研究過天主教的基礎,看過贊成和反對的書籍,權衡過承認與否認的理由,從此我們找到了最有力的證明,使任何有頭腦的人不能不承認天主教;不能不真正熱愛天主教。”
高希:法國大數(shù)學家,“我是教友,就是說,我和哥白尼、笛卡爾、牛頓、費爾馬、萊布尼茲、巴斯噶以及一切大天文家、大物理學家、一往時代的一切哲人賢士們相信耶穌基督的天主性;而且我們和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同是天主教的信徒。人們將見到我的信念,并不是生來的一種成見,而是一種仔細考察的結果。我是個誠實的天主教信徒,猶如大多數(shù)的現(xiàn)在最杰出的人士。”
沙巴梯爾:(法國化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說:“我認為主張科學與宗教對立是毫無理由又毫無用處的。倡導這種論調的人,大概對于宗教和科學都認識不清楚?!?p> 愛迪生:“具有哲學思想的人對于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總應當接受。從萬物所表現(xiàn)的情形看來,宇宙實在是全能者意志的偉大成績。假如否認至上權能的存在,我就等于褻慢自己的知識??茖W和宗教是由同一根源而來的,其間絕不會發(fā)生沖突?!?p> 莫利森:紐約科學院院長,“我們能夠用千真萬確的數(shù)學證明,宇宙由一位超然的工程師所設計、施工。根據(jù)數(shù)學來推論,地球(其生物生存條件)確實是有一位上智者為了繁殖生命而預備的,絕非碰巧和偶然?!?p> 穆勒:“在少年時代,我認為科學與宗教互相反對。但我獨自研究時,不得不多加思索。我看出科學家的發(fā)明越多,引起的問題也越多,而我也越感到自己的幼稚和無知。在這自然的景象面前,你不能不在心中生出宇宙的奇妙之謎,你不能不覺到下面這幾句結論的需要:在這個宇宙以上,有它的創(chuàng)造者,他全能全善、是形體宇宙和心靈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p> 馬可尼:“我發(fā)明無線電,不過是在天主造的萬物當中,稍微懂得一點道理。叫我造電,我就不能,問我電是什么,我也不知道?!?p> 巴斯德:(細菌學之父):“我知道的越多,就越接近天主:如果我的知識進一步增加,我就成了一個布列塔尼人(法國最虔信天主的地方)?!?p> 林奈以植物分類著稱于世,他說“我見到上帝的足跡,使我眼花繚亂?!?p> 普朗克:“宇宙秩序和宗教的上帝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宗教和科學之間是不可能找出一個矛盾來,而對最重大的問題卻看出完全的意見一致?!?p> 普蘭斯·蘭蓋,著名基本粒子物理學權威,“我一直是個有信仰的人。我沒有喪失過宗教信仰,但我對基督的忠誠不是靜止的,也就是說,對基督的信仰不是一經接受就一勞永逸了。我愿坦率地說出,什么東西在指引我前進而不弄虛作假;我在基督給我們的信息中找到了這么多的崇高和偉大,我在福音中吸取力量以打碎我自私自利、陳規(guī)守舊、怯懦卑鄙和果敢進取的潛能,更能看到了生活的意義,這對我來說,就是真理的標志?!?p> 首次登上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歸來后宣稱:他看到了宇宙的一部分,就已驚嘆世界的壯麗宏偉,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秩序井然,沒有一位創(chuàng)造者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在經過反復研究后,最終入了天主教。
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機長安德魯.揚在邀游太空返回地面時說了一句話,“我比以往更加信仰上帝了?!?p> 1972年乘阿波羅16號飛船登上月球的宇航員查理.杜克準將自稱:直到1978年才開始讀《圣經》,遂做了一個真真實實的基督教徒。他還說“有朝一日,我盡我的可能把生命獻給基督。”
號稱“氫彈之父”的美國科學家布勞恩也自稱是信神的,他曾說,每當他感到無能為力的時候,他總是要向上帝祈禱的。
事實上,智者們對佛教的評價也很高。愛因斯坦談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話,他愿成為一名佛教徒。馬克思也說過“佛教的辯證思想最精確”,恩格斯在《世間論》中說“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想才得以成熟”。
向珍接著道:“這里我只是選取了部分智者的宗教觀念,目的是想告訴大家,科學并不能取代宗教。如果還有人對此不以為然,那么我繼續(xù)為大家介紹當今科學發(fā)展的現(xiàn)狀,以及為什么說科學與某些宗教是殊途同歸?!?p> ?。ǘ?p> 人類自從進化出高度發(fā)達的智慧,便開始好奇地尋找這宇宙的奧妙。我們從哪里來?宇宙是怎么誕生的?宇宙的中心在哪里?等等。最先給出答案的是宗教。我們知道,宗教縱然有千般謬誤,但其主教義是不變的,它就像紙牌里的梭哈,直接翻開底牌,一把定輸贏,絕不更改。比如道家與佛家關于宇宙本原的“無”,比如他們認定的“善”與“道德”,這些觀點,宗教一旦確定下來,就不再變化。
與之相反,科學是在不斷證偽中前進的,今天一個公理被大家認同,也許過了幾十年就推翻了。這個特點為科學贏得了名聲,也確實為大家不斷創(chuàng)造出高度發(fā)達的物質文明。加上我們生活在一個如此真實的世界,唯物論于是理所當然擊敗了唯心論。
但是,當科學日益逼近宇宙的真相,唯物論的兩大急先鋒,數(shù)學與物理學,卻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從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利特開始,原子論者就猜想,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永恒的磚塊,是世界過程絕對的起點和終點。物質及其性質必須獨立于人類的意識而存在,是客觀的實體。
而后,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學,繼承了古代原子論的觀點,把物質歸結為具有某些絕對不變屬性的質點的集合。把質量定義為“物質多少”的量度,是因為在任何機械運動過程中,乃至在化學反應中,質量始終如一。質量被理所當然地看成是物質本身所絕對固有的,被看成物質不滅或實體不變原理的具體表現(xiàn)。
經典物理學取得的巨大成功。然而,愛因斯坦發(fā)明的相對論開始揭示出了物質的實體觀的謬誤,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不久后,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核裂變和鏈式反應,把部分質量變成巨大能量釋放出來。
既然質量不再是不變的屬性,那種認為質量是物質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義。既然物質與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能量并非實體,物質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實體。
這時,科學家經過研究證實:原子是由電子、中子和質子組成的。30年后,一位物理學家又提出新理論:質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顆粒,它們是由一種更微小的東西——夸克構成的。
為了尋找夸克,全世界優(yōu)秀的物理學家奮斗了20年,雖然一些實驗現(xiàn)象證實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單個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們始終不識廬山真面目。
對此,粒子學家們的解釋是:夸克是極不穩(wěn)定的、壽命極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縛態(tài)內穩(wěn)定存在,而不能單個存在。
不僅如此,迄今人們所知道的300多種基本粒子中,除少數(shù)壽命特別長的穩(wěn)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電子和質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說,它們往往在誕生的瞬間就已夭折。
粒子物理學家即使利用最優(yōu)的實驗手段也無法直接測量它們,只能用間接的方法推算出它們的壽命。它們只能生活一千萬億億分之一秒左右。
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們的物質世界就是建立在這些瞬息即逝的“磚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