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秋分,隱士“天堂”白道峪
秋分(9月22-24日交節(jié))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秋分:秋分秋雨天漸涼,稻黃果香秋收忙,碾脫粒交公糧,山區(qū)防霜聽氣象。
白道峪,因有終南“小華山”之稱的嘉午臺而聞名。在西安,戶外俱樂部很多,爬山的驢友也很多,能不能說你是一個地道的資深的驢友?就看你有沒有征服過小華山的登山經(jīng)歷。因為嘉午臺西臨小峪,東近大峪,南依秦嶺,北對少陵,海拔1800余米,主峰岱頂海拔2007米,山高路長道險,不是所有人都能爬得上去,故有“小華山”之稱。
下車之后的溫度與山下面的溫度差別很大,當(dāng)時就想把棉衣拿出來穿上,轉(zhuǎn)念一想,走一走就熱了,所以就穿著短袖開始爬山之旅;
清晨,一個人走在鋪滿落葉的路上,看著樹葉從樹枝一片片地飄落下來,心緒也隨著落葉的飄落而飄落,一種莫名的惆悵和落寞襲上心頭。
山并不如我所幻想是仙家修煉的場所,它更是凡人生活的地方,在山門口販賣的商販,在涼亭內(nèi)制作小吃的居民。
在半山腰遠眺,可以看見遠處連綿起伏的群山,俯視可見秦嶺北麓的群山、深谷和廣袤的三秦大地
從白道峪入山,進入峪口,只見林木蔥郁,耳畔鳥鳴流水,感覺十分愜意。過臺溝口,在山路較陡的地方多為石階,非常古樸,行進起來很是舒適,越過大頂至雪瓦山,這些秦嶺里海拔2000米以上嘉午臺五座山峰的高山,
這是一個成熟的季節(jié),而那些核桃呀、板栗呀,得意地昂著高貴的頭顱,成熟地顯山露水,與季節(jié)交替前行,它們的成熟,將是這條山路上又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線。
欲登嘉午臺,必經(jīng)之地“小梯子”長十余米,數(shù)十級石階鑿在懸崖上,崖壁上有鐵索鏈,游人須攀索拾級而上;其最險處是“大梯子”,登山需從“破山石”穿過。這“破山石”也叫的很形象,眼前的道路就如同遇到陡峭的山脊用巨斧劈開似的,上山需攀登多處70°、80°甚至接近90°的石階,沒有路的地方,在崖壁上用窄窄的一塊塊石板搭設(shè)成棧道,正義在石階兩側(cè)串上鐵鏈,更險好是經(jīng)過一處叫“龍脊”的地方,沒有完整的通道,只夠放下一只腳,一側(cè)是貼耳的山石,另一側(cè)就是深不見底的懸崖,兩側(cè)均是萬丈深淵?!褒埣埂币粋?cè),還能清晰地看到古時候在此搭設(shè)棧道留下的孔洞。
這里就猶如攔路虎,部分人不敢通過就返回了,準備通過的人也要休整一番,吸一口氣,如履薄冰般地緩緩?fù)ㄟ^,眼睛絲毫不敢東張西望。
這就是嘉午臺為何被稱為“小華山”的原因之一。華山有“斧辟石”,最神奇的,莫過于這個“人面石”了,也叫“回心石”,提醒游人是否有膽量繼續(xù)前行。當(dāng)你站在其對面凝視時,突然感覺那個“巨人”也在凝視你,有一種很神奇的感覺和力量
佛教旅行日記作家高鶴年在《名山游訪記》一書中記述了1903年他在終南山,白道峪中嘉五臺隱居時的感受:“山勢壁峭,上摩穹宵,下臨絕澗。耳不聞雞犬之聲,目不睹塵俗之境,獨居茅棚,清靜異常?!?p> 山高路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人跡罕見,少有俗人的打擾,這里成了修行者和隱士的僻靜之地。因此成了佛道兩教的名山。
沿途會遇到多處石制建筑,山中就地取材,用石頭壘起來的石墻,有許多的石屋,很有特色,有的是廟宇,有的是清修者的居所。建有不少廟宇和道士塔,可以看見里邊的廟宇和遠方的群山沿途有新庵寺、一天門、太白廟、二天門、冷水泉、分水嶺、山神廟、舍利塔、登云梯、破山石、喇嘛洞、朝天梯、興慶寺、龍口、長空棧道等勝跡30余處,走進這些寺廟絕跡讓人生出恍若隔世之感,它們仿佛自己飛來一般矗立在大山之巔,即使是年久失修,也頗具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韻味,里面通常供奉著神態(tài)各異的神像,還有穿著僧衣道衣皮膚黝黑的老者,他們目光澄澈,面容和藹。
白道峪從古至今就是隱士的“天堂”,峪中的嘉午臺遠在唐貞觀元年(627年)前就名聞全國,在這里長期居住修煉的有印光、虛云、妙闊、定慧等40多位著名法師高僧。唐代,XZ的活佛達賴和班禪來京師長安考試時,就曾住在喇嘛洞中。
有一處懸崖的一側(cè),天然形成了一個較為平坦的平臺,刻有“神仙場”字樣。相傳古時候曾有神仙在山中修煉,常在此打坐、習(xí)武,坐一會,沾一沾仙氣,感覺自己已成為一位小仙了“蒼鷹尋食”,想到了神雕俠侶中直立行走的神雕。
山路太難行了,在路上,遇到一個挑夫,長長的扁擔(dān)壓在肩上,兩頭吊著沉沉的貨物,邁著沉重的步子,走不了三五分鐘歇一次,每次歇腳他并沒有缷下身上的重負,而是將手杖豎直了支撐在磚下,自己依靠在磚石中像一具三足的鼎,放緩了氣息換得片刻的休息。我問他挑了多少?他說110斤,我聽了嚇了跳,這還了得,等于是背了個人上山。我又問這一趟能掙多少錢?他說100元,一天二趟。我給他遞一支煙,他猛抽二口,一支煙一半就沒了。我感嘆他太辛苦了,他嘿嘿笑著說:山里人,受苦的命。
行至午后到了山腰中的一座殿宇,參觀了蒼松翠柏下被歲月腐蝕著的神祇,看完了被地震震開的屋角墻壁,正在停下來吃點東西,便看到那個挑夫蹣跚著上來了,走到一處正在施工的位置上,靜靜地缷下了身上的背負,這山上的每一座建筑的材料只能從山下一點點由人搬運上來,在現(xiàn)代尚且如此,在當(dāng)初建設(shè)這些的年代更是如此了,可以想象當(dāng)初建設(shè)這些建筑時人們的艱辛。對于建設(shè)這些而殫精竭慮的大師工匠,如果說設(shè)計者在用智慧和信仰表達自己的夢想,工匠用技巧延伸美的時空,他們巧奪天工的手筆,裝點山于不凡,會聚人性于不散,應(yīng)當(dāng)被尊敬;那些在山道奔忙的運輸者,從山下運輸?shù)模趾卧且淮u一瓦,一鐘一鼎,一經(jīng)一卷,他所擔(dān)負的分明是人的信念,人的誠實,人的堅強,人的淳樸。
在險峻的山道中叫賣水果的山民,還有簡陋的小亭子下,賣米皮和簡單的吃食,當(dāng)然也有賣礦泉水工業(yè)速食品的,都是靠山為食的。一瓶小賣7元錢,過去我嫌貴,罵他們賺黑心錢,今天我的觀念變了,買了三瓶。
在樣困難的地方將水和食物運上來,是多么的不容易。閑談中知道了在險道上賣食物的小販,很多就是住在這山上的,他們?nèi)粘_€要種植一些糧食蔬菜,他們的生活都是靠這座山,對我們以為艱險的道路,對他們早已習(xí)慣了,他們并沒有覺得這山給自己來了了困難,相反在這里獲得了安寧,只是現(xiàn)在來的人多了,他們也才漸漸地將自己種植的瓜果運到游客經(jīng)過的地方販賣,提高自己的收入。他們對于生命并沒有過多的思考,也沒有因這山的慧根而沾沾自喜,風(fēng)雨的變化對他們而言只是氣候,心情可能會因蒼翠山巒和明媚陽光而變化,卻沒有把人生投落到夕照的顏色里。
白道峪中一路,人們被山光水色所陶醉,無論山勢多么陡峭,都有踩踏堅實的山路可尋,小徑、石階,這些都表明常年有人在此行走。
看來這座山并不孤獨,它早就是凡人們生活的依靠,山民并沒有沉湎于它的靈秀,更多地看中的是對于生活的支撐,它的幽深則是被修行的人所推崇,在他們的宣揚下這座山才被標榜為仙山。傳說或者只是為它增色的手段,抑或真的有人曾經(jīng)捕獲過仙人們的蹤跡,不過在今天紛擾的氣氛里恐怕人們斷難聞道仙味了。對于那些山上的道觀,在我看來如果像今天一樣,每一座里都人聲鼎沸,道人們都忙于為人們抽簽算卦,兜售香火,還那有時間清修,仙根也就此斷送到世俗的風(fēng)雨中了;其實我所看到的道人們,也如常人般生活著,他們的臉上也如我一般混濁,“道”早不是一種狀態(tài),而是一種謀生的技能了。
山里的路程,七上八下,你眼看著山頂已在眼前,卻不知繞過山崗便是深谷,出得深谷又是山梁,處處顯現(xiàn)出道家的辯證法。
待到一行人手腳并用、氣喘吁吁地爬上嘉午臺峰頂,站定一望,頭頂蒼穹,腳下千溝萬壑,常年云霧繚繞,谷底浮云升騰變幻,從游人身邊飄然而過,如傳說中的神仙境界,故此又叫云山頂。唐開元九年(721年),曾在此建興慶寺,大磚闊瓦,琉璃滴水,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風(fēng)格,殿內(nèi)山墻上部還保存有壁畫數(shù)幅,完整清晰,是寶貴的藝術(shù)珍品。
進入白道峪深處,恰如步進歷史隧道,隨便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會勾起歷史的記憶、神話的傳說,哲學(xué)的沉思,如此山嵐豈不是修道悟禪的絕好時空?
《詩經(jīng)》里說: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終南何有,有紀有堂。自唐朝以來,白道峪就已經(jīng)成為那些致力于宗教修行的人匯集的中心。很多人在這座山中開悟,成為大師。
在白道峪的深處,我們曾經(jīng)過一座簡陋的茅棚,一位50歲上下的尼姑獨居在此已經(jīng)20多年了。據(jù)了解,這些隱居者愿意在山里度過一生。他們吃的很少,穿的很破,睡的是茅棚,在高山上墾荒,說話不多,留下來的文字更少——也許只有幾首詩,一兩個“仙方”。他們與時代脫節(jié),卻并不與季節(jié)脫節(jié);他們棄平原之塵埃而取高山之煙霞。
山色不同,就此生出不同的景致,且如終南山這座名山,——幾個小時下來,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距離,所以爬山的人問路都問“到山頂還須多長時間?”很少有人問“到山頂還有多少公里?”這就是時間與空間的轉(zhuǎn)換,正是“山隨畫轉(zhuǎn),云為詩流”。
白道峪中獅子巖還有一處名地叫虛云法師舍利塔,這個地方是許多佛教信仰者心目中的“圣地”。常年有四方信徒僧眾來此參訪拜謁,寄托思念。
《虛云法師年譜》記載,老和尚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止終南山結(jié)茅。覓得嘉五臺后獅子巖。地幽僻。為杜外擾計”。而老和尚改稱“虛云”也是自此開始。光緒二十七年歲末,老和尚“一日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覺定去”,“入定不知時日,山中鄰棚復(fù)成師等,訝予久不至,來茅蓬賀年。見棚外虎跡遍滿,無人足跡。入視,見予在定中,乃以磬開靜。問曰:‘已食?’曰:‘未,芋在釜度已熟矣?!l(fā)視之,已霉高寸許堅冰如石。復(fù)成訝曰:‘你一定已半月矣?!嗯c烹雪煮芋飽餐而去。復(fù)師去后,不數(shù)日,遠近僧俗,咸來視予。厭于酬答,乃宵遁。一肩行李,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
白道峪中也如同在此潛心修行的得道高僧,處處顯示著哲學(xué)的道行,不動聲色地啟迪人們?nèi)绾纬鋈雺m世、進退步履、觀察動靜、探索虛實、把握沉浮、掌控隱現(xiàn)、應(yīng)對淡濃、感知遠近、體味山之博大精深、川之空靈豁達。
現(xiàn)如今,仍然有很多隱士來到白道峪中修行,在云中,在松下,在塵囂外,半畝菜地,幾株果樹。他們中有僧人、道士、尼師、道姑,大部分上了年紀,也有畢業(yè)于佛學(xué)院和名牌大學(xué)的年輕人。
從白道峪進山到折回,不是強驢,勝似強驢,難忘的是路遇的幾位隱士仙姑,雖不知名姓,追蹤訪問,受益良多,這正是:
白道山峪在召喚,踏破鐵鞋不畏險。
依山而開的石道,我用清泉洗面,懷著朝圣的心情,前往主峰下的山灣中,去拜謁這兩位三千多年前的古圣人。墓碑是青磚砌就的,其間用白灰勾縫,色澤清爽,青白分明。墓碑正面自上而下陰刻有“有商逸民伯夷叔齊之墓”幾個字。一副魏碑體對聯(lián)分列兩邊,“滿山白薇味壓珍饈魚肉,兩堆黃土光高日月星辰?!弊煮w端莊秀麗,筆法遒勁,透著力道。墓碑后面,兩堆封土赫然突起,狀若饅頭。土堆之上草木葳蕤,雜花叢生。這,就是聲名赫赫的“夷齊雙塚”。墓的后方,是“清圣祠”,祠內(nèi)供奉著由著名雕塑家何鄂用玻璃鋼彩繪雕塑的伯夷叔齊雕像。雕像面容清矍,形容枯槁,但目光炯炯,神態(tài)淡泊,凜凜然望著遠方。
一陣秋風(fēng)吹過,仰頭看見陰霾的天空中,一個扇形的金黃色銀杏葉在空中飛舞,搖曳著動人的身姿,緩緩地落下……好美!當(dāng)生命隕落的那一瞬,她表現(xiàn)的是那樣的灑脫、從容、飄逸、優(yōu)雅;那一刻,我真的好感動!感動她在生命枯竭的霎那;在告別今生的一刻;還在用盡生命的力氣釋放著最后的美麗。美得醉人、悲的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