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本源
耳邊念誦經(jīng)文的聲音漸漸清晰,
伯謙“啊”的一聲驚叫,猛的醒來,兩腿酸麻,滿頭昏暈眼中星星亂冒,下意識想抬起手時手臂不能動,肌肉里一股劇痛襲來,登時疼的“哎呦”一聲冷汗直流。才發(fā)覺自己被繩索纏綁,除了頭部可以轉(zhuǎn)動,身體腿腳被緊緊縛牢在一棵大樹上,渾身無處不痛。
打量四周即見到亂草中白雪雪堆滿骨殖,都是些山禽野獸遺骸,堆積滿地,間或有幾個人的頭骨混雜其中,真正稱得上骷髏若嶺骸骨如林。
伯謙心中驚懼,猛然想起自己被那狼頭人身的怪物抓來,現(xiàn)在必是在妖邪洞府中。
想起那些野獸兇猛殘忍,自己身陷此處,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被活活吃掉,到時候的下場只怕也要像這些被吃過的人和野獸一樣,只剩下骨頭丟棄在這里。又想到老母雙目失明,一個人在這深山中必然孤苦無依,只怕也難活命,不由更是悲上心頭,“嗚嗚”痛哭起來,
忽聽到旁邊有人說道:“生死有命,皆是因果,施主勿需太過悲傷恐怖”。
伯謙絕沒想到此處還有別人,猛的抬起頭往傳來聲音方向看去,卻是個光頭和尚也被綁在樹上,正低著頭喃喃自語,不由叫道:“長老,你也是被抓進(jìn)來了的嗎?
那僧嘆口氣,抬頭道:“沒想到遭此劫難,施主為何也被抓來?”
相貌清秀,雙目炯炯似若晨星,伯謙一呆,心道這世上竟有這樣豐姿溫雅的人?
見這僧人雖處險境卻神態(tài)自若,窘迫之間,蕭疏軒舉,自己從未見過如此氣質(zhì)人物,不由心折。
忙回道:“長老,我本是山中的樵子,被這山里的精怪拿來綁在此間,不知什么時候就要吃我,是以心中悲苦忍不住哭起來了,我膽小怕死卻讓長老見笑了”。
那僧人道:樵哥,人在生死之間表現(xiàn)的都是真性情,那有什么好笑話的?就是貧僧也不知道何時也會喪生在這些山精鬼怪之口,化為這地上的一堆枯骨,到時候種種慘像只怕更是不堪,樵哥何必慚愧?貧僧也只是看樵哥悲傷過甚是以勸解一二罷了。
伯謙聞言,眼中墮淚道:長老,男人頂天立地,只我一個死了就死了,我就是掉一滴眼淚也是平白墜了名聲,只是我自幼家貧,兄長父親先后離去,家中老母年邁,雙目失明行動多有不便,只靠我一人打柴為生贍養(yǎng),前日外出砍柴不想遭了這些妖怪畜生的毒手,若我在這里身喪,誰與她老人家埋尸送老?我在九泉之下如何面對亡父家兄?”
想到母親的難處,止不住又落下淚來。
那僧聽的默默無言,良久嘆氣道:可憐,可憐!現(xiàn)今陷在此處卻為之奈何?
見伯謙悲凄一時難止,又道:“樵哥,一切皆有定數(shù),哭之何益?貧僧也和樵哥一般心有牽掛,想我萬里迢迢來此,本是要去了斷一場偌大的人間功果的,今若在此喪了性命,過往種種艱辛,一生志向都盡化作風(fēng)塵,貧僧又如何能夠甘心?施主勿要悲傷,貧僧現(xiàn)在雖救你不得,但觀你容貌福祉綿綿,必然可脫此磨難。
伯謙見這和尚此等境遇下依然安慰自己,慈悲善良,想到他萬里跋涉何等艱難?卻也要損命在此,心中敬佩,雖是悲苦,還是忍住淚嗆聲道:“謝長老良言開導(dǎo)”。
那僧人見伯謙情緒略好些,說道:樵哥,聽你說話言語中帶著中土口音,只怕不是此方人士吧?
伯謙回道:是是,我父母原是前隋大將軍麾下軍士,因伐突厥而隔絕于中土,數(shù)十年里不能回返,無奈落魄飄零到這里安家,我自小在山中長大,學(xué)的都是漢家風(fēng)俗言語,看長老穿著說話,想來也是漢人吧?
那僧面色舒展,道:貧僧自東土而來,不想萬里之外還能遇見漢家一脈。
伯謙道:聽家母說起過,往東土道路遙遠(yuǎn),兇險極多,我父母多年前也嘗試返回故土,一是擔(dān)憂我年幼二是實在難走,所以一直沒能成行,后我父亡故,就一直沒有再想回去,長老孤身一人,這是要走多久?受多大的磨難才來到此地的?卻如何在這里也遭此毒手?
那僧道:貧僧有三個徒弟,一路上甚是虧他們保護(hù)才能歷遍兇險游走諸邦,到的此地已經(jīng)過了一十四遍寒暑,其中磨難不可計數(shù),不想功虧一簣,陷在了這里。
伯謙感嘆之余,不由想起幼時闔家三口其樂融融光景往事,心如刀割,眼淚又不覺流下。
那僧人見了說道:想貧僧一路走來可謂是九死一生,又多得神人相助,方到此間地界,你父母一介凡人如何也到的此處的?
伯謙幼年卻也聽父母講些過往故事,強(qiáng)打精神就將父母經(jīng)歷學(xué)著說了些,當(dāng)年劉父力戰(zhàn)被擒,受辱十年不屈,后力殺數(shù)名匈奴兵逃出,因緣巧合躲進(jìn)北周和親公主營賬,識的母親馮氏,見公主倒行逆施幫助匈奴反傷害漢人,遂一同叛出公主大營。
帶著佰十名或是被強(qiáng)擄或是作戰(zhàn)被俘,飽受虐待的漢家兒女,沿路苦戰(zhàn)。當(dāng)實形勢急迫,眾人又少器械,多被追兵屠戮,危急時刻眾人將短刃綁牢在桿棒上,長一丈二三,列成陣勢數(shù)十人持械并排推進(jìn),擋者披靡,方脫離險地,后輾轉(zhuǎn)殺到的哈咇才的逃出。
又如何行走千里過數(shù)國,預(yù)從海路返隋,在海上遇見惡龍打翻船只,海上飄零,百死一生才僥幸到的這里。
那僧聽的動容道:樵哥,你父母真是忠勇之人啊,可敬可佩,雖為前朝人,卻都屬漢家豪杰,貧僧雖是出家人亦是心中佩服。若能僥幸逃出此地,必到舍下去拜訪。
伯謙道:我父母流落此地是百般無奈,長老有什么因果讓你不遠(yuǎn)萬里來這里呢?
那僧人道:先年大唐國君蒙仙人顯身指引,要超度萬千幽冥中無主的孤魂,唐王遂派遣貧僧去天竺國求取真經(jīng)真言,貧僧奉君命來走這漫漫功果路。
伯謙道:原來如此,長老,此處原本承平,野獸多在深山,從沒有下山禍害莊稼人口的,不知道這段時間為何頻頻傷人,又出現(xiàn)了獸頭人身的怪物抓人來吃,到底都是些什么妖魔鬼怪?
那僧人沉默一會,抬頭看著伯謙說道:樵哥,此事說來貧僧也略知一二,卻是因上古有真神,才有盤古開天辟地,后鴻鈞護(hù)萬靈,真神欲俘化眾生,而托靈于世間萬物,萬物生智,反弒其身,真神怒,滅世七次,后女媧造人,人族大興,真神欲滅之,指鯤化日月光華以開靈,世間萬獸有得之的即為妖,人間因此紛爭亂起,乾坤顛覆,后女媧奮起補(bǔ)天,羿射金烏,雖驅(qū)神于天外,但遺祝融共工禍亂域間,三皇降世,五帝俘魔,歷盡萬苦而成就現(xiàn)在人間界,但世間獸靈難滅時有遺漏,綿延現(xiàn)在任在為禍人間,妖得靈往往以人為食,大妖著禍亂蒼生動蕩天下,小妖著役使萬獸滅人國定鼎涿鹿,此山中獸頭人身著都為得獸靈的妖物,所以嗜血狡智殘忍暴虐。
伯謙聽到這,不由罵道:長老,這什么真神真不是個好東西。造這些妖物害人?這神仙不是都救苦救難的么?怎么這個真神就這么壞?
那僧人道:此神非彼神,卻不是這方世界精華生成的,不知從哪處天外星域而來,浴化天地,原也是有功的。但俘萬物而滅世,殺戮過重,為此方元靈不容,貧僧此趟功果修行也是多涉其中。
伯謙道:長老,這天上的神仙不都是歸玉皇大帝管的么?難道神仙也是分派的?也會有紛爭困擾?
那僧人道:宇宙之大不可想象,所含星域不計其數(shù),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所轄不過這一方世界,如何能盡掌星空?且每方世界均自不同,如水火不能相融一樣,若相遇,性靈不一必然相斥。頓一頓又道:人間也好天上也罷,原就一體,只所求不同,如何沒有紛爭?就是人神劈碎虛空也需飛升七重界才能融于宇宙之本源,且每重虛空界均有不同歷練,若都不爭何以修持向上?
伯謙聽的迷糊,道:長老,你說什么我卻聽不太懂,以前一直聽說神仙都能長生,無憂無慮,逍遙于世,凡人卻生老病死,煩惱憂愁,短短數(shù)十載就入了黃土,現(xiàn)在聽長老這么一說,反覺的這天上的神仙也沒什么好的,和人間的人一樣沒什么不同。
那僧人道:樵哥說的也不無道理,人之一世繁衍后代,教化發(fā)展,天上神仙也需庇護(hù)天地,施行宇宙,具被本源所拘,確實沒什么不同。
伯謙道:如此說來世人都說神仙好,卻都是假的了,什么無拘無束?不一樣全被老天管著?
看那僧人點頭,伯謙道:那豈不是說做神仙也和做人一樣?有好神仙有壞神仙,就像那個什么鳥真神就是個壞的,總想心心念念的都是在害人,但說來就一點不同,人不做好人有神仙和閻王爺可以管,但是神仙卻沒人管。
那僧人道:“不然不然,天規(guī)地律如何能不管?若違本心必受天譴?!?p> 伯謙說道:“本心若是不好又怎么辦?那個什么真神就只有想害人的真心,沒有違背本心就可以不受懲罰了?看來這神仙也要有人給他們訂些條律管管心才好,他們是神仙能耐又大,心管的不好,干起壞事來只能比凡間的人破壞的更多更大?!?p> 那僧人抬頭看伯謙一眼,道:人間條律卻是不成的,沉思一會說道:心無掛礙無有恐怖,仙佛妖魔皆在自心,人也好仙也好若溝通天地,善為仙惡為魔,為善為惡皆是自心,何為仙魔?心之正反焉。
那僧人嘆道:沒想到和施主一番話,竟讓貧僧于學(xué)理上有所進(jìn)益,正是山人尚有悟空意,空教貧僧會念經(jīng)啊!。
伯謙忙道:這卻是家父母教的。
那僧人道:善哉善哉。施主有慧根,可喜可賀。又說道:你我二人命在即刻,多說無益,值此無依無靠的時節(jié),貧僧這里有個管心的頌子可消魔瘴,施主也一同念念但保心安吧”。伯謙點頭應(yīng)是。
那僧人遂口誦念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寂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yuǎn)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伯謙說的一會話也是口干,只是全身疼痛稍減,耳聽長老慢慢誦念經(jīng)文,聲音不大,心中漸漸清明,不由慢慢閉上眼睛,耳邊誦經(jīng)聲不絕,意識慢慢空去,跟著默默念誦,慢慢記憶,漸覺神思清明,不覺沉浸在經(jīng)文中,無知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