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進忠正與賈艾說話,
忽然門外傳來一聲贊:“師弟,說得好!”
魏進忠眼皮一翻,看著屋頂,不說話了。這世上唯一一個比他年紀小,但敢在他面前稱哥的人,走進房間。
“師弟,沒想到你竟有如此覺悟,”劉時敏笑著對魏進忠道。
“嗯,二師兄來啦,”魏進忠有些陰陽怪氣的回道。
“怎么,瞧著我來不高興?”
“哪敢吶,您是二師兄嘛?!?p> “嘿,潑猴,敢罵師傅了……”
賈艾在一旁憋笑憋得難受,兩人卻故意逗著嘴。逗了一會還是說回正事。
“俺要上疏萬歲爺,你先給草擬個奏疏。就寫……”
“交代你最近辦的事?”劉時敏問道,“對了,你代為催收一事,恐怕不行嘍,有人愿出百萬替蘇松完逋……”
魏進忠冷笑一聲:“哼!開弓沒有回頭箭,俺如今就是叫他們停,也不可能!”
劉時敏慫了慫肩,無所謂道:“我倒沒別的意思,只是提醒你,以防言官上疏彈劾?!闭f罷,便走到桌案前坐下,取出筆墨,公文紙鋪好,準備就緒,就道,“開始說吧?!?p> ~2~
京城的春夏秋,
一如德勝門外的水田。德勝門東,水田有數(shù)百畝,溝洫澮川之上,堤柳行植。與畦中秧稻分露同煙。春綠到夏,夏黃到秋,都人望有時。望綠淺深,為春事淺深;望黃淺深,又為秋事淺深。
望際,聞歌有時,春插秧歌,聲疾以欲;夏桔槔水歌,聲哀以囀;秋合酺賽社之樂歌,聲嘩以嘻;然不有秋,歲不輒聞。
春夏到秋,就是這樣,惟冬,卻是一種心情,而非感受。
一進九月,沈一貫就病倒了。天生悲觀的他,每當身體違和時,總會自覺不自覺的產(chǎn)生一種悲觀厭世的情緒。就像冬天的人們會縮頭縮腳,把自己蜷縮在厚厚的棉衣下。盡管如此,對冷,仍不免會有一種畏懼。
五日,沈鯉、朱庚上奏,再次提及礦稅——‘乃知當今時政最稱不便者,無如礦稅二事……往中使未至,則賦有常經(jīng),藏有恒積,夫孰非皇上之財也?而今則商旅不行,貨物不聚,私橐盡滿,公帑盡虛,朝取其三,暮失其四,孰損孰益……礦額非取諸山澤,稅額非得之貿(mào)易,皆有司加派于民以包賠之也。有司既加之,而稅使又攫之。加征者有數(shù),攫取者無極……’
幾日后,戶部尚書趙世卿又上疏言——‘國家設鈔關仿古譏市征之法(出自《周禮。王制》:市廛而不稅,關譏而不征),內(nèi)供賞賚,外濟邊疆,法至善也。
臣蒞任以來,備查崇文門、河西務、臨清、九江、滸墅鈔關,揚州北新、淮安等鈔關,會計錄載原額本折每年共計征銀約32萬550余兩,于萬歷二十五年增銀8萬2千兩,此定額也。
查萬歷二十七年以后,歲減一歲,至二十九年,各關解到本折約只有26萬6千8百兩。比原額過縮,臣不勝驚訝,隨查各關監(jiān)督預呈文案,河西務關則稱稅使怔斂以致減少。先年布店計160余,今只30余家;
臨清關則稱,向來緞店32座,今閉門21家,布店73座,今閉門45家,雜貨店今閉門41家,遼左布絕矣;
淮安關則稱,河南一帶貨物多為儀真、徐州稅監(jiān)差人挨捉,其畏縮不來矣。其他各關告窮告急之人,無日不至。不敢一一陳瀆……
人情熙攘競尺寸之利,今乃視為畏途,舍其重利不通往來,無乃稅使之害尤有甚于跋涉風濤者。則苛政猛于虎之說也……
上虧錢鈔之數(shù),下缺九邊之餉,即此一項則各項錢糧種種通欠皆可例推。今使行旅蕭條,課程虛匱……誠思四方商賈何故舍重利而不行各關,課額何故至今而不足?稅使當罷之急自洞悉于圣衷?!?p> 朱翊鈞的桌案上擺著一摞奏疏,是趙世卿這幾個月來,他所上的奏疏,有留中也有批答過的。但他眼前擺著的是魏進忠所上的奏疏和密奏。
司禮監(jiān)的掌印田義、秉筆陳矩、隨堂成敬,太監(jiān)刑銳,侍于一旁,因田義身患振掉之病,立則抖動不已,朱翊鈞皆賜四人座。
司禮監(jiān)作為第一衙門,下轄文書房、六科廊東西兩房、內(nèi)書堂、經(jīng)廠、新房、皇史宬等,既掌文書章奏,又總理內(nèi)府庶務,如此復雜且職能眾多,按道理只有秉筆與隨堂能參預機務,承負樞輔之職。
一來朱翊鈞頗看重田義、陳矩的意見,二來有魏進忠的上疏,所涉內(nèi)容又關乎內(nèi)府及內(nèi)帑,朱翊鈞干脆讓司禮監(jiān)的堂上官皆來此會議。
朱翊鈞沉吟不語,只聽刑銳道:“進忠疏中提到登萊的金銀課和青州鐵課,因為涉及蓬萊船廠,那微臣就說兩句……”
早先魏進忠提議將蓬萊船廠歸于司禮監(jiān),后來刑銳便是提督蓬萊船廠的提督太監(jiān)?!疤扑我詠?,國家金銀課大體以什二為率,到了元朝,大約因地而各有不同,所以什一到什三皆有之……
“對于我朝的礦課,較前代是略高于什三之率,微臣比較主張,對于山東境內(nèi)礦山的開采,官、商皆有最好。已開采的金銀礦以官辦為主,而對于未采礦的開采,初期可以商辦為主……
“山東地下金銀礦藏,其儲量未可知也,也一直有新礦開采成功的傳言。與其全部官采,不如放開一些商采。當然無論何種,其課都莫超過什三。這樣,船廠才會有持續(xù)的供給,加上內(nèi)府各庫房的物料供給,以及遼東的木料等,以造船、修船盈利,便不遠矣?!?p> 其實朱翊鈞對此并無多少反對意見,“進忠如今不還是山東的礦稅使嗎?朕當時就答應過,有他自己決定。”
陳矩趕忙接過話道:“那么臣就此奏直接擬票?”
“嗯?!敝祚粹x應了聲。
“遵旨,”陳矩又道,“進忠所題屯田一事,臣以為還是先下部議吧。至于青島港嘛……”
朱翊鈞想起趙世卿的奏疏還擺在案上,于是伸手翻了翻那一摞,抽出幾本。“朕記得趙愛卿早幾個月前就提過好像……”他攤開這幾本奏章,雖是留中的,但又細看了起來。
~3~
而與此同時,
趙世卿正在內(nèi)閣大堂里,臉上隱隱有怒氣,對閣老道:“國家稅收已有定數(shù),開源無從措手,難道不是只有保證收入按時按量完解?”
朱庚看了他好幾眼,仿佛猜到他為何一臉嚴肅,“我都理解,但那位主事找上魏進忠代收,我看也是不得已之法,象賢不必老是耿耿于懷?!?p> 趙世卿自然是因催逋官居然求上魏進忠,而有些不悅。他看著朱庚不解道:“閣老何意?”
朱庚道:“如今這情況,已經(jīng)不單單是‘民欠’,或者糧里、胥吏的中間侵蝕這么簡單,而很大可能是源自地方官府對于已征在官,和尚未解赴中央的這些賦稅,大肆拖延甚至挪借。你想是不是這樣?”
趙世卿皺著眉頭不說話了。
“即便已征在官的,但未能按時按量解到指定地點,這也算是逋賦,對于這類欠逋,主要還在地方官府。要么就虛報錢糧,虛報或為了考成,用以救急于目前,再慢慢補輸于以后。江南本就糧重輸苦,每個接任者都面對前任的爛攤子,他們能怎么做?署更一署,令更一令,計無復之,最后不得不襲其套而為虛。”
“我何嘗不知,如今國儲告匱,是人都會焦勞,三吳郡縣皆如此,那軍國之需就只是紙上空言,再上下相瞞,何時是頭?”
朱庚還是安慰道:“這次既有人愿出錢糧替吳地完逋,也是好事。我看不如這樣,你按郡縣數(shù)分攤了這筆錢,就算抹平在任者,或者前面三年之內(nèi)的虛報錢數(shù),也好讓其安心過了考成?!?p> “此次尚可這樣處理,以后呢?難不成年年都會有一二個出錢之人,來替地方官府繳納賦稅?”
“那象賢有沒想過,既然稅收已有定數(shù),何不從開源著手?”
“自然考慮過,否則也不會一再上疏皇上,請榷青島海關之稅。”
朱庚笑著道:“我以為象賢思考的方向是沒錯,但方式或可再推敲一下?!?p> “如何推敲?”趙世卿疑惑道,“閣老不如明示,若是能行,未嘗不可一試。”
“雖然魏進忠是皇上派遣的稅使,至少目前為止,他在山東的表現(xiàn)可圈可點。比如臨清鈔關,其實他去年就已不再額外加征稅收,也撤了以前馬堂的參隨。臨清關的商業(yè)蕭條,原因多半是因為青島通了海運,以及漕運至今都不通暢,而非關稅濫征。至于礦稅,他不也改回了十稅三嗎?”
“如今太倉重開市舶,那么滸墅關的稅收,你不妨與他‘合作’一盤。孫隆已經(jīng)不再代征蘇松等府稅課,他只是欽差蘇杭等處提督織造……”
趙世卿若有所思地看著他:“合作……閣老之意,比如他此次的上疏,我另外上疏一封以表支持?或者疏中順帶多夸他幾句做的好?”
“哈哈,怎么不可?順帶再請皇上表彰他,并以他為天下稅使之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