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想明白的很快
朱橞沒辯駁過秦鋒,卻是想明白了另外一個事情。
燕軍使者能于李景隆這里如此自由,那李景隆怕已是從了朱棣的...正義之師了。
同守金川門,李景隆昨日還說誓死守城,今日投了朱棣招呼都不打一個,這是要把他至于何地,未免也太不夠意思了吧?
他不敢把燕軍使者怎樣了,還不敢找他李景隆算賬?
朱橞緊了緊手中的佩劍,冷聲問道:“行,暫且先不說這個,李九江,本王親兵是你殺的吧?”
這朱橞腦袋被驢踢了是咋地,都什么時候了,怎還糾結(jié)這個問題,他在意親兵性命還能勝于他自己不成?
秦鋒瞅了一眼李景隆,李景隆穩(wěn)坐釣魚臺就像沒聽到一般。
他娘的,即便他主動承接了此事,李景隆他說句話能死啊。
難道李九江不是他的表字?
“請長孫殿下移步吧?!鼻劁h輕咳一聲喊道。
指望不上別人,只能靠自己了。
喘息之間,朱瞻基面帶微笑,從屏風后面緩緩走出。
朱橞的親兵都認識朱瞻基,朱橞不可能認識。
見到朱瞻基,朱橞大大吃了一驚。
現(xiàn)在朱瞻基不過才七八歲歲的樣子吧,朱棣這就讓朱瞻基擔當這么大的事情了?
秦鋒自不會說朱瞻基是偷跑進城的,在朱橞的吃驚中緊接著又道:“至于曹國公為何要殺谷王親兵,其中原因還得從長孫殿下這里說起來的,今天秦某隨長孫殿下進城沒多久便被谷王的親兵發(fā)現(xiàn)了。
被追出好幾條街,秦某沒辦法也只能帶著長孫殿下翻進了曹國公這里,谷王親兵依舊誓不罷休,在門口吵鬧著要讓曹國公交出長孫殿下。
不是秦某說,當下燕軍進城不過指日之間,若谷王親兵真從曹國公這里帶走了長孫殿下,一旦這些親兵把長孫殿下交給了朝廷,那燕王殿下要找報仇之人只是曹國公一人嗎?”
朱瞻基若有個三長兩短,李景隆只能算是幫兇,真正的主謀可就是他朱橞了。
朱橞與李景隆一樣,也是被建文皇帝選定為肱骨大臣的,朝廷當下的實力他也是清楚的。
他即便想到他的親兵是兩方既得利益后的犧牲品,也絕然不會再在當下這種情況下追著不放了。
他親兵都已沒了,大不了多給些撫恤。
現(xiàn)在李景隆已歸降了朱棣,他也必然是要做出些選擇了,難道為了給幾個親兵報仇置自己后半生的榮華富貴于不顧?
不管怎么說,至少秦鋒尋的這理由完美無瑕,挑不出任何毛病來的。
不過半晌,朱橞也便妥協(xié),率先收了手中兵器。
秦鋒還準備以朱橞當初為躲朱棣拉攏,自己喬裝打扮跑至應(yīng)天府之事再加一把火的,沒想到他卻是這么快就瓦解了。
看來,這谷王倒還算拎得清。
既如此,那秦鋒倒省事多了。
之后,秦鋒又拿出另外一只墊在臭腳丫子中的朱棣親筆書信遞于站著的朱橞手中。
朱橞對這份功勞的迫切遠大于李景隆,自也就沒有李景隆對這封書信嫌棄了。
才從秦鋒手中接過,便迫不及待的打開。
信中的內(nèi)容特別簡單,與朱橞論了一番兄弟情義后,便就是說什么往昔之事不再提起,只盼望著朱橞能及早來幫他,幫太祖高皇帝守住祖宗基業(yè)。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有了朱棣的保證,至少沒什么后顧之憂了。
其實朱棣將來不管是進城還是即位,都必然迫切的想要塑造自身廣納天下良才以及不對任何人秋后算賬的英明形象,不管昔日效忠建文皇帝的這些人有無功績,基本都能虛心接納。
再者說,初建新朝,對人才也是很稀罕的。
“四哥苦心本王明白的太晚了?!敝鞕B有些遺憾,有些后悔。
是明白苦心晚,還是明白實力晚,那可就說不準了。
“還需本王怎么做?”朱橞問道。
有關(guān)于這些方面的東西秦鋒已與李景隆做過詳細協(xié)商了,其實也沒什么必要再與朱橞過一遍了。
畢竟這個事情的主導(dǎo)權(quán)是在李景隆身上,這也就是他想要在這個事情上多拿些功勞,這才留下游說朱橞的。
不然的話,他直接把朱棣的書信留給李景隆,由李景隆與朱橞協(xié)商也能成事的。
大概是怕秦鋒把此事的頭功再轉(zhuǎn)交給朱橞,朱橞才出言詢問,秦鋒還沒來得及說話,李景隆當即應(yīng)承,道:“此事秦使節(jié)已與臣說過了,稍后臣與谷王殿下細談吧?!?p> 剛才朱橞直接與他說話他都當聽不到,現(xiàn)在朱橞問他,他倒回答的積極了。
這也就是此事事關(guān)重大,關(guān)系到自個兒將來的功勞。
如若不然,反正時間也還夠,他非得在此事上再重新做些操作,讓朱橞主導(dǎo)了金川門之事不可。
李景隆爭搶,秦鋒笑了笑道:“大致時間反正就定在六月十三了,還有一日時間應(yīng)是足夠二位實實在在控制金川門了,六月十三日那天,燕王殿下會打出麾蓋往金川門的,具體時間也別聯(lián)絡(luò)了,只要二位看到麾蓋,開城門就是。”
李景隆與朱棣并沒辦法坐在一塊就這些問題面對面達成一致,如此以第三方聯(lián)絡(luò)是很難確定了具體時間的,以秦鋒借鑒歷史所提供的經(jīng)驗來操作那是最穩(wěn)妥不過的。
秦鋒對李景隆的附和,讓李景隆的出言不再那么蒼白無力,也更有信服力。
其實,對李景隆的不夠意思,朱橞是有不滿的。
可惜不管怎么說,李景隆都是被朱元璋作為年輕一代將軍培養(yǎng),多次去外面練兵,加之本身兵書讀的多,能對很多兵法侃侃而談,且又是勛戚子弟出身。
種種原因結(jié)合,致使他在軍中威望很甚。
即便李景隆與燕軍交戰(zhàn)時屢戰(zhàn)屢敗,但都無法泯滅他身上的光芒。
朱橞雖是天潢貴胄,與李景隆相比卻是有些黯然失色的。
既如此,為防萬無一失,主持金川門之事只能交給李景隆,他獲些協(xié)助之功也算是可以的了。
“行吧,那就聽曹國公的?!敝鞕B應(yīng)答。
大丈夫緊要的是能取勝神,有些功勞總比一點兒都沒有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