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邋遢道人的記憶
邋遢道人從鏡面中看到了自己的樣子,接下來就馬上發(fā)現(xiàn)這不是鏡面,而是太過晶瑩剔透所造成的錯覺,他看到的鏡面里面,是一朵內(nèi)有形狀奇怪的五瓣花的火紅色瞳仁。
然后,他好像意識到了什么,這竟然是個巨大的眼球,整個火紅色的瞳孔占了眼睛的百分之八十,在五瓣花的晶狀體深處,是一道豎瞳,眼睛里沒有任何情感波動,冷漠無情到像一塊冰冷的石頭,而那晶瑩的瞳孔不僅倒映了邋遢道人的身影,也映現(xiàn)著歲月的滄桑。
邋遢道人渾身寒毛炸起,恍惚間猛地急退。
可惜,一切已經(jīng)來不及了,他的眼前只看到那有著巨大眼睛的龐然大物瞬間動了,接下來就是一張血盆大口籠罩過來,沒有難聞的腥臭味道,有的只是撲面而來的陣陣熱浪。
再下一瞬間,就是無盡的黑暗來襲。
他至始至終,臨死也沒看到眼珠子的主人的全貌。
這是一條巨大的張牙舞爪的紅色巨龍,渾身火光陣陣,刺亮的鱗片閃爍著灼人的亮光,盤旋在李言蹊識海的上空,他巨大的身軀遮天蔽日,一個眼球直徑就有兩三人高。
原來,在邋遢道人警惕的發(fā)現(xiàn)盤坐在半空中的鴻鈞時,卻忽略了高懸在空中的五色龍珠,錯將它當做是人畜無害的東西,而在邋遢道人背對龍珠的時候,從珠子里就跑出了這條紅色的巨龍,它纏繞盤旋在半空,無聲的逼近到了邋遢道人身邊,當那道人發(fā)現(xiàn)它并準備逃離之時,紅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張開他的大嘴,將邋遢道人整個吞了下去。
李言蹊自己的嘴巴也吃驚的長得老大,他從沒見過真正的龍,只在皇帝、王爺?shù)囊路?、宮殿的雕欄畫棟里略窺一二,而他打死也不敢相信這條龍是屬于自己的,因為他知道龍珠是屬于自己的。
從這條龍火焰蒸騰的外表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條火屬性的龍,他漸漸明白了五色流光代表的是什么,邋遢道人心心念念的五行體質(zhì)又是什么,唯金木水火土而已,這條龍代表的就是南明離火。
那條龍吞下邋遢道人之后,在空中盤旋一周,碩大的頭顱對著李言蹊恭敬的點了點,冷漠無情的眼珠子竟然流露出濡慕依戀的感覺,之后又鉆回龍珠之中了。
一瞬間,有海量的信息傳輸?shù)搅死钛怎璧拇竽X中,讓他的臉色瞬間變得蒼白,識海下方的海浪掀起了滔天巨浪,這就是瞬間大量信息流沖擊大腦的情況。
故事其實很老套。
在龍虎山腳下,住著很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村民,因為正一道香火鼎盛,十里八方的人都很是信奉道教。
山腳下小山村里,有一個只有五六歲的小男孩,他的父母一起上山采藥,母親在采摘一株長在懸崖峭壁上的藥草時,不幸失足從山崖上摔了下去,而他的丈夫,沒有任何思考的余地,下意識的伸手去救人,沒想到一起被帶了下去,摔死在山底的碎石上,雙雙殞命。
小男孩無以為生,只能靠周圍鄰居接濟,久而久之,那些親朋友鄰也本不富裕,漸漸斷了對他的接濟,小男孩無奈之下,只能到離龍虎山二十公里外的饒州府乞討為生。
這一天,正一道掌教張彥翀下山辦事后回歸途中,在饒州府見到了那個乞討的小男孩,發(fā)現(xiàn)其根骨驚奇,是萬中無一的修煉天才,于是將其收入門下,帶回龍虎山培養(yǎng),并賜名為張永寧,
張永寧果然沒有辜負師傅的期望,不管是道家經(jīng)典的學習,還是修真法術(shù)、丹鼎符箓、齋醮科儀、踏罡斗步、溝通神人等方面都突飛猛進,成為眾師兄弟中拔尖的佼佼者。
就這樣,一晃二三十年過去了,張永寧一直在師傅的愛護和師兄弟們欽佩的目光中長大。
嘉靖年間,明世宗朱厚熜篤信道教,于是派人到正一道正朔的龍虎山來尋仙問道,掌教張彥翀年事已高,而且淡泊不愿出世,破壞了自己的道境,但又不好直接拒絕,免得給龍虎山招禍,雖然他們是修真高人,但也不愿意和世俗朝廷的暴力機關(guān)直接對抗,于是屬意讓自己的徒弟代自己去見皇帝。
而眾位師兄弟中,最為突出的自然是張永寧了。
張永寧自己也知道只是山腳下小山村的孤兒,蒙師傅不棄,培養(yǎng)成人,而正一道的掌教一直是家族世襲制,龍虎山的衣缽注定是要傳給張彥翀的兒子張永緒的。
張永寧從來不敢奢望染指掌教衣缽,所以退而求其次,想替師傅應(yīng)征。沒想到那張永緒頗有野心,既要做正一道的掌教,也要做世俗朝廷的國師。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張永寧的優(yōu)秀早就讓張永緒心神不安,妒火中燒,應(yīng)征朝廷的競爭更是讓張永緒視自己的這個小師弟為眼中釘、肉中刺。
張永緒設(shè)計將張永寧騙到龍虎山的天門山后,趁其不備將其打落山崖。沒想到山崖下幾米之外就有一塊突出的石頭,張永寧有幸的落在了石頭上,不幸的卻是聽到了自己敬愛的師傅的聲音從山頂傳來,原來張永緒的計劃、殺害張永寧的過程都在張彥翀的默許之下,同門相殘的全過程他都看在眼里。
那有什么父慈子孝般的師徒情,怎么也比不過對親生兒子的溺愛,怎么也比不過爾虞我詐的權(quán)力斗爭,心灰意冷的張永寧萬念俱滅,再沒有活的念頭,縱身從凸出的石頭上躍下。
天門山山坡陡險,谷地幽深、怪石遍布、深林茂密,巍峨壯觀,張永寧從一千多米高的山崖上跳下,本是必死無疑,怎奈一顆參天大樹的樹冠作為緩沖,卸掉了他大部分墜落的力,最后狠狠地摔在了樹下,就這樣也摔得他七葷八素,奄奄一息,要不是二十多年精修苦練,內(nèi)中元氣充盈,護的五臟六腑不致受損。
就在張永寧茍延殘喘的在樹下張開眼睛的時候,映入眼瞼的是一塊破損的石碑,斑駁破舊,綠苔遍布,藤蔓纏繞,石碑上刻著繁復的篆文和符箓,隱隱間有流光從文字間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