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吩咐的事兒,戶部侍郎蔣德璟當然很上心。
回去之后又好生嚴密復核、讓人做實驗、精細測算。最后確認沈樹人那套糧船裝卸的技術(shù)優(yōu)化、管理優(yōu)化,確實能比目前的舊辦法,至少省掉一大半成本。
不過做實驗也要花些時間,所以蔣德璟最后來回報時,已經(jīng)是年后了。大年初六朝會之后,蔣德璟才排到時間私下求見皇帝,陳述情況。
這些日子里,他也額外做了不少功課,主要是搜集那個沈樹人的更多官場履歷信息、看看吏部那邊京察的結(jié)果、后續(xù)的安排。
蔣德璟很了解崇禎,知道這次再面君時,陛下說不定會多問一些問題,準備全面一點總沒有錯的。
果不其然,聽完這次匯報后,朱由檢心情頗為不錯,也順便問起了沈樹人的情況。
蔣德璟連忙回奏:“陛下,臣也覺得那沈林是個實干之才,特地去吏部了解了一下。這沈林之前只有秀才功名在身。
是去年七月剛剛被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吳偉業(yè)拔擢,納捐了一個舉監(jiān)生,隨后捐官入仕,為正八品蘇松河道典吏。
剛剛過去的考績,酌定其去年表現(xiàn)為上等,擬破格提拔為正七品河道庫使。陛下若是覺得沒什么不妥,吏部便會照此辦理?!?p> 正八品只干了四個月,就提拔到正七品,中間跳過了從七品,確實是非常破格的快速升遷了。
不過朱由檢顯然不是很滿意,他想到的,是這種小官都能為朝廷省下那么巨量的錢,為什么不能更不拘一格用人才呢?
“如今國難之秋,當有非常之法用人,怎能一味拘泥于成例?”
蔣德璟心中一凜,連忙中規(guī)中矩地說:
“陛下銳意進取,自是正理。不過臣以為,吏部的舉措,也是老成持重之法。此事畢竟事涉數(shù)十萬漕民、百萬兩國帑。對涉事官員循序漸進地獎勵,也是應該的。
我大明幅員遼闊,各地民風、地理都有不同。戶部小范圍試點能復現(xiàn),不代表推行全國也能如此。一項政策在江左是善政,到了民風彪悍之地,說不定就打了折扣。
陛下如果只是想拔擢幽隱、勉勵才智擅算之士為國盡忠。何不讓各地先行嘗試,待實效反饋之后,若是果然高效,再給相關人等后續(xù)加賞?!?p> 朱由檢一聽,倒確實是這個道理。
這個事兒功勞可以很大,但還沒全面驗證。那完全可以把賞賜和升遷拆分開來。
目前只是蘇松兩府相關工作卓異,就已經(jīng)給沈林升了正七品。將來推廣到整個江南,如果都受益,那就再升一級好了。
一件大功勞升兩級,也算皇恩浩蕩了。
而且這番話也提醒了他:這種革新,牽扯太多,目前第一階段可能只是報喜不報憂,后續(xù)說不定會有弊端暴露出來。
想明白之后,朱由檢便拍板:“既如此,蔣卿你立刻安排各地推廣試用,有情況及時上奏?!?p> 蔣德璟連忙謝恩退下,也松了口氣。
他作為戶部侍郎,是知道戶部和漕運總督之間的矛盾的。沈樹人這些試探,顯然是沈家漕運改革的一步投石問路。
如今這策略還沒推廣全國,朱大典的反擊也還不明顯。但一旦強推,反彈必然出現(xiàn)。
自己夾在中間,可不能因為皇帝臨時腦子一熱,就聽風是雨。得等朱家反擊完、皇帝給出最終蓋棺定論,他才好往上沖。
這是在崇禎身邊為官多年、才總結(jié)出來的“防背鍋鐵律”。
……
京城吏部、戶部在處理沈樹人升遷安排的時候,身在茫茫大海上的他,并不知道這一切。
自從元宵節(jié)次日登船出海以來,十二天的時間里,沈樹人一直處在“離線模式”,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當然,離線模式也有離線模式適合干的事情,比如可以每天窩在船艙里,跟大學霸方以智切磋切磋文章、談論一下學問。
順便打打“八股文”這個不需要用到聯(lián)網(wǎng)功能的單機游戲。
還別說,關在海船上專心做學問,那效率還真是高。
簡直可以和后世寫手被鎖了手機、電腦開啟小黑屋軟件碼字的效率媲美,日更兩萬不是夢。
十幾天的高專注度磨煉下來,身邊還是方以智這種解元級名師,沈樹人別的不說,對于八股答題應試技巧、高分套路,基本上掌握了個七七八八。
只是文筆修辭水平還略頗有欠缺,這也是沒辦法的。那些玩意兒需要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可成。
方以智并不知道今年考試的風向變化,也不知道歷史書上的時政策論真題。他本著對沈樹人文章真實實力的評估,頗有幾分泄氣。
這一日,已經(jīng)臨近山海關快靠岸了,大家也無心再寫文章,方以智就感慨地勸說他:
“賢弟,你不會真覺得自己今科能行吧?我看你也就走走過場,長長見識差不多了。反正你已捐官,還立了功,說不定很快升遷。再考下去,也不能拿到更好的官職了。
不是愚兄打擊你,這些日子看下來,你這文章就算經(jīng)我臨陣磨槍調(diào)教,最多也就勉強到舉人的水平,離進士真是差遠了?!?p> “能有實打?qū)嵉呐e人實力,我也很滿意了,不試試怎么知道。我這監(jiān)生都是買來的,說白了原先也就一個中等偏上的秀才水平,能到舉人很好了。”
沈樹人也不以為意,嬉皮笑臉地打著馬虎眼,掩飾自己早已根據(jù)《明史.魏藻德傳》知道真題這一事實。
在海上這些日子,他一邊學文章,一邊也靜下心來,忽然想明白了一個大問題,進一步堅定了他去考一次科舉的決心。
實話實說,沈樹人不是為了做更大的官,也不是為了將來“在科班出身的同僚之間,更能融入團隊、不遭人冷眼排擠”。
如果只是要升官,買官加立功絕對也夠快,考個進士只是錦上添花。
腐儒文人的認同,也不過就剩三四年有效期了,未來是刀把子硬說話就硬氣的時代。
他堅持考試的真正原因,是他想到了王莽和趙匡胤的歷史教訓——為什么歷史上漢唐武德充沛?宋朝卻慫得一逼?
這里面固然有很多很復雜的原因,但一個重要原因,是怎么也繞不過去的。
漢朝中斷,是因為王莽這個“儒家道德楷?!蓖媪艘话讯U讓、是沒有掌握軍權(quán)的高層貴族政客的和平政變。
所以王莽被推翻之后,漢朝覺得最大的威脅依然不是來自武將,而是來自貴族政治,沒必要太提防著武將。
宋朝代周,卻是靠的“陳橋兵變”,趙匡胤之前的身份是節(jié)度使、禁軍將領。再加上宋朝是第一個真正從上到下全面貫徹科舉制的朝代,文人士大夫地位空前提高,
士大夫想要打壓某個功勛卓著的武臣時,每每都可以拿“太祖皇帝當年也是大周忠臣吶”來惡心人,屢試不爽。
明朝雖然沒有宋朝那么嚴重,但以文制武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是存在的。
倒不是說防止武將叛亂不對,但關鍵是很多儒生文科階級把這個當成了排除異己、抱團結(jié)黨的工具,那就禍國了。
沈樹人是存了將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統(tǒng)一中原驅(qū)除韃虜?shù)闹鞠虻?,所以在船上這些天他想明白了:
那些腐儒不就是仗著“歷史上從沒有儒生竊取最高權(quán)力成功過”這種丟人的歷史戰(zhàn)績,對著皇帝搖尾乞憐、換取皇帝最放心重用他們么?
但這個邏輯是不通的,如果在造反問題上越無能、皇帝就越要重用科舉官,那宦官在造反方面更無能,是不是皇帝就更該重用宦官?明朝的宦官干政底層邏輯就是這么來的。
指望依靠讓最高統(tǒng)治者相信你威脅低而用你,而不是因為你能力強能做好事而用你,這邏輯本身就很無恥。
那他沈樹人偏偏就要破掉儒生兩千年來這個性無能的處,讓后世歷史書明明白白寫下:
儒生也是能奪權(quán)成功的,皇帝沒必要因為儒生特別無能、用著放心、翻不起浪來,而給他們額外優(yōu)待。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未來世界或許科技進步、連武臣都不重要了,打仗靠科技。那時候,說不定沈樹人這一世的操作,能進一步壓低那些文科生官僚仗著“我無能”而換取最高統(tǒng)治者信任的操作空間,
防止文科生壓過理科生,弄到米國人那樣“法學生當總統(tǒng)”的垃圾政體。最終實現(xiàn)“工人階級領導”的理工科生治國善政。
儒生仗著自己性無能保持了兩千年的處,他沈樹人破定了,孔子也留不住。
……
帶著這份壯懷激烈,海船隊漸漸靠近了大陸,秦皇島也出現(xiàn)在了海平面上。
遠遠的,已經(jīng)能看到山海關守軍的哨船,迎上來巡查盤問,確認是大明的軍糧運輸船隊后,守軍立刻恭敬地引導船隊到秦皇島靠岸。
明末的秦皇島,實際上已經(jīng)是個半島,與陸地之間有淤積的沙洲連接,守軍還特地夯實鋪設了一條路,便于車馬通行。
如此一來,秦皇島南岸的深水區(qū),就很適合作為港口錨地,貨物裝卸上岸后,再用牛車拉到山海關的糧倉里。
因為船隊規(guī)模龐大,裝卸交割足足需要好幾天時間,碼頭上民夫不夠用,不少山海關守軍也被將領們抓來當苦力。
沈樹人原本還以為能見到吳三桂,但最后稍微問了一下,得知吳三桂如今還是寧遠總兵,駐扎在關外的寧遠。山海關這邊只有一個監(jiān)軍太監(jiān)高起潛負責。
這也怪明末關外的各方勢力范圍變化太快,沈樹人讀史時稍微記錯也是有的。如今明軍在關外還有幾個據(jù)點,似乎要后年洪承疇徹底覆沒后,才全部丟掉。
高起潛表示,把糧食卸下來之后,他們還要另外想辦法運去寧遠。
沈樹人當然覺得這樣太麻煩,主動跟對方請示建議,讓其中一部分海船別卸貨、沿著海岸繼續(xù)往東北關外挺近,分別到寧遠錦州等地卸貨。
高起潛也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順水推舟就給沈樹人出了文書授權(quán)。
沈樹人拿著文書,又耽誤了數(shù)日,往返于寧遠等地,把所有軍糧分批運到。
反正春闈要二月下旬才考,自己還有二十多天趕回京城,絕對是來得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