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尼采與弗洛伊德有很大的相同之處。他們都為自己的學科,創(chuàng)造了一扇既打不開也關不上的門。人們之所以沒有像評價弗洛伊德那樣定義尼采,是因為哲學不是臨床,沒有明確kpi.
我猜他們最后大概發(fā)生了這樣的局面。他們都知道某條路錯了,然而他的高度與成就將永恒。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漫長歲月中,都不會有人有能力推翻。所以莎樂美并不滿意這樣的結局,而尼采更不滿意。
這很可能是兩個善良的天才之間的悲劇。如果尼采不是為了解決她的問題,他只是誠實地做自己的事,或許不會因為錯誤的揣測和為了別人而付出的退讓與妥協(xié),走向一個不可控的方向。
他沒有剛愎與自負,而是在以極大的同理心在付出。然而結果卻發(fā)現(xiàn)反而不對了。所以王小波不理解,他為什么會說出那樣的話,因為他是重災區(qū)。而這種悲劇,沒人有錯。這只是天才間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