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漢中王!
江東的事情,劉備方面自然不清楚。
現(xiàn)在漢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為劉備進位漢中王做準備。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劉備手下眾臣勸諫劉備進位漢中王,并上表漢獻帝,請他批準。然后在沔陽設立壇場,方圓九里,分布五方,各設旌旗儀仗,三軍整齊列隊,眾臣肅穆陪同,讀罷眾臣的上表,給劉備帶上王冠,稱漢中王,治所設在成都。
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zhèn)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將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軍臣黃忠、鎮(zhèn)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yè)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奏:昔唐堯至圣而四兇在朝...
...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兇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王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制,茍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
勸進表中排名第一的是馬超,然后是許靖,諸葛亮排在第五位,關羽排第六位。其實這里邊是很有講究的,馬超在投靠劉備之前,是和劉備平級的一方諸侯;許靖作為蜀漢唯一一位頂級名士;龐羲、射援則是益州舊部,這幾位排在諸葛亮和關張之前,表示并不是劉備自己“炮制”的漢中王。
劉備進位漢中王,并大封群臣,拜羽為前將軍,假節(jié)鉞;
拜飛為右將軍、假節(jié);
拜超為左將軍,假節(jié);
拜忠為后將軍,賜爵關內(nèi)侯;
以云為翊軍將軍。
封許靖為漢中王太傅,賴恭為太常,法正為尚書令領護軍將軍。
大宴群臣,同時派人將百官勸進表送往許都,曹操看完之后大怒。
“那劉備不過是一織席小兒,也敢自稱漢中王?孤要發(fā)兵百萬討平逆賊!”曹操大罵劉備,不過還是被手下群臣勸阻了。
“魏王,不可啊,如今漢中新敗,中原不寧,關羽虎視眈眈,孫權不能不防,不如將禍水東引,讓孫權和劉備二虎相斗,魏王趁勢攻于漢中,則事半功倍,何愁劉備不定!”正是程昱所言。
曹操聞言大喜:“愛卿有國士之才!”,隨即與孫權互通有無,多次訴說劉備和關羽的威脅,并且承諾孫權如果攻破荊州就把江南都封給孫權。
孫權明面上沒有拒絕,實際上卻有些猶豫,不能確定。
荊州,南郡,江陵城。
關羽看著手里的封賞,略加沉思,“兄長進位漢中王,封我為前將軍,可是為何區(qū)區(qū)一老卒也能與關某并列?翼德自家兄弟,孟起少年英雄,黃忠不配與關某并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
宣達漢中王劉備的封賞的人是費詩,只用了幾句話就解決了這件事。
費詩勸關羽:“建立大業(yè)者所任用的都不只是一種人。當年蕭何、曹參與漢高祖劉邦自幼有交情,而陳平和韓信則是后來歸附的。
論及他們的官爵次序的時候,韓信的爵位最高,但也沒有聽說蕭何、曹參因此而有怨言?!?p> “現(xiàn)在漢中王因為黃忠一時的功勞,給予他很高的恩寵,但說到漢中王心中的地位,怎么會把黃忠與您等同起來??!漢中王與您就像是同一個整體,憂樂同享,福禍共當。我認為您不應該在意官號的高低,以及爵位俸祿的多少?!标P羽聽后大受感動并醒悟過來,當即接受了前將軍的任命。
不過關羽心中一直較著勁,漢中之戰(zhàn),張飛、趙云、黃忠、馬超都有所收獲,反而是荊州方面最多是小打小鬧,不過前些日子,中原地區(qū)的宛城發(fā)生反叛,很難說背后沒有關羽的影子。
關羽的眼睛緊緊的盯著漢水,因為很快,就到了關羽該發(fā)揮的時候。
很多人以為,襄樊之戰(zhàn)前,關羽和曹仁是對峙狀態(tài),實際上卻是互相攻擊,因為關羽總是趁秋季大雨是趁水大去攻打襄樊,等水退卻關羽撤退,而曹仁則相反,在秋季之前攻打江陵,而且最關鍵的是,關羽實際上統(tǒng)帥的應該是以水軍為主,而非步兵為主。
所以才能襄樊之前把曹仁圍在孤城,這是趁著漢江暴漲的結果,等到十月份,漢水退去,關羽自然陷入危機了。
襄樊之戰(zhàn),并非三國演義記載的,是由關羽挖開漢水,而是是一次自然災害,關羽本來就打算例行公事的打打曹仁,結果天助我也,所以關羽第一次沒有帶太多的人,甚至到了寫信要求劉封、孟達出兵的程度。
三國演義把這件事變成關羽敗走麥城時去求救,實際上在關羽圍樊城的時候,派人去找劉封和孟達要人,結果劉封用三郡新復,境內(nèi)不穩(wěn)為由拒絕。
就因為人手不夠,沒有辦法攻破樊城,最終不得不調(diào)動江陵和公安的軍隊,才有了呂蒙白衣渡江的操作。
當然,曹仁的堅守也很重要,因為堅持的時間非常久,關羽圍困了兩個多月都沒有攻破,隨后,水位下降,曹魏反攻,孫權背刺,注意,這時候孫權已經(jīng)趕到了武昌,指揮戰(zhàn)斗,當然我猜測應該是調(diào)配后勤,審批呂蒙和陸遜的調(diào)兵文書而已。
關羽就此隕落,說句實話,孫權不背刺,關羽的結局就是退守南郡,襄樊是拿不下來的。
當然,關羽現(xiàn)在沒有發(fā)動襄樊之戰(zhàn),一切都是未知數(shù)。
江東,眼看著劉備自封漢中王,孫權和江東群臣,嫉恨不能,同時也令江東內(nèi)部暗潮涌動。
孫權如今,年近四十,自然清楚暗潮的源頭,江東是世家大族的天下,所以會發(fā)現(xiàn),東吳打打防御戰(zhàn)還可以,但是進攻卻少有成就。
至于為什么打荊州很厲害?那不是呂蒙在指揮的?而且以攻心為上。
而且不是沒想過進攻,關鍵是,呂蒙都已經(jīng)想好了,要把白帝城都打下來,其實呂蒙取荊州的目的是從白帝城、襄陽、江陵、武昌的戰(zhàn)略目標。
結果剛打下來江陵,呂蒙病重,和關羽去世的時間就一個月。
白帝城打了半天也打不下來。
其實在三國志里倒是記載了一件事,那就是,關羽沒有打下來的襄陽,孫權偷下來過,然后被曹仁徐晃趕跑了,吳主傳里因為襄陽得而復失,曹丕傳里因為孫權能得襄陽和曹丕有關系,所以都沒寫,只在曹仁傳里有所提及。
大概就是,襄樊之戰(zhàn)后,襄陽城池殘破,百姓流離失所,同時還有瘟疫。
曹丕覺得,孫權會占領襄陽,就下令讓曹仁燒城而走。
丞相長史司馬懿說:襄陽是水陸要沖,豈可丟棄?孫權眼看要遭到劉備的報復,巴結我們還來不及,還敢惹我們嗎?曹丕沒有聽,等得知孫權果然沒有占領襄樊,才后悔。
不久后,孫權還是派陳邵占領了襄陽。既然是曹操答應給的地方,接管名正言順。既然劉備在荊州的勢力范圍如今都姓孫了,從自家領地出兵奪取空城自然暢通無阻,也沒有交戰(zhàn)的記載。
然后曹丕大怒,派曹仁和徐晃收復襄陽。
孫權遣將陳邵據(jù)襄陽,詔仁討之。仁與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陽,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於漢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將軍。
有人說,守江必守淮,沒錯,可這個前提是先有荊州。
而且,孫權是第一個開辟了,以南御北的先列,當然僅僅只是開辟而已。
自古以來,少有以南統(tǒng)北的國家,朱元璋和蔣委員長,只有這兩個,而前提是南方的經(jīng)濟人口,發(fā)展到什么地步了,都快近代了。
反觀東吳,這是在千年前的時候,就以南御北了。
當然,東吳的滅亡也為后人提供了例子,“守江先守淮,守淮必守徐!”、“守荊必守襄!”。
其實,這個時候的南方真的很荒涼,無它,在生產(chǎn)技術沒有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
哪怕是黑土地,也是北大荒!
看看最基本的地形圖,就明白了,中原、中原的,不就是中間的平原嗎?
哪怕是孫登也不會認為,三國是可以開發(fā)出廣州、香港這樣的城市。
同時,江東的世家問題過于嚴重了,哪怕孫權也只能運用權謀之術,勉強御之,難以左右江東的政局。
別看孫權動不動就出動十萬軍隊,打個合肥總也打不下來,說實話,如果十萬大軍,全部聽從孫權的調(diào)遣的話,合肥早打下來了,可是孫權并沒有能力,控制全部的軍隊。
孫權能直接控制的軍隊有沒有五萬都不確定。
索性,不需要孫權去領兵,因為孫權帶兵打仗的水平,懂得都懂。
孫登目前,待在房內(nèi),仔細思考,接下來的襄樊之戰(zhàn),如何取得更大的優(yōu)勢。
還有人說,東吳鼠輩,為什么不趁著襄樊去打合肥。
看看曹操對于襄樊之戰(zhàn)的精細操作,就知道,曹老板還是那個曹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