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所預料的,前往永夜的道路并不困難,雖然軍方層層把守,但那是針對進入者而并非是外出者。
我現在正居住于文明三墻腳下的一座賓館當中,而這個賓館中,按我估計,至少三分之一的人準備前往永夜,三分之一的人依靠販賣求生道具并從探險者手中收購黑暗之物賺取金錢,最后三分之一的人,大概真的只是游客吧。
通行證已經在白天遞送給了邊塞管理局,大概還需要兩三天的時間才能放行,我決定利用離開前的這段時間梳理一下我對于文明三墻和永夜的認知。
和絕大部分人一樣,我也從未離開過極晝的覆蓋范圍,黑暗是危險的---這是每一位光之民從生下來就會被老師和家長教育的知識,當然了,這樣籠統(tǒng)的說法只不過是大人哄騙孩子的謊言,大致相當于黑森林中的女巫和湍流中水鬼,黑暗并不危險,這是我親身試驗過的結論。
試驗的過程不必贅述,但是在那個暗室之中,我確實注意到了一些奇特的現象,視野邊緣發(fā)生的扭曲,仿佛突然變得粘稠的空氣,但是一切似乎都停滯在了某種臨界點上,仿佛是因為缺乏了某種必要的成分而無法達成。
如今,在這靠近永夜的地方,我想要再嘗試一次,明天,明天就去嘗試一下收集材料吧,在這種不法地帶,作為試驗主料的無光水晶,恐怕也只不過是最普通的交易材料吧。
說起來有些扯遠了,讓我們重新梳理一下那些只限于書本上的知識。
從酒店的窗戶向外望,可以看到幾乎可以稱之為遮天蔽日的高墻---文明三墻的最外側,名為黃昏之墻的防護裝置,文明三墻之中,唯一肉眼可見的防御之壁,最初的建立目標是防范物理層面可能帶來的侵襲與沖擊,時至今日,聯邦仍然定期安排士兵巡回把手。
我曾經以研究學習的名義研究過那些前往高墻的士兵,遺憾的是,無論是從人員的選拔上,還是從他們歸來之后的訪談中,我都沒有得到什么有用的東西,唯一相關的內容,大概是親身接觸了他們外出時穿著的裝備,那種裝備很明顯是科技與超凡力量的混合物,卻也明顯是量產產品,防具的主力是科技側的造物,甚至可以說是很常規(guī)的探險套裝,花上四五千就可以輕松的置辦一套———很顯然秘密出在神秘側的部分。
在裝備的內部夾層中,我發(fā)現了很復雜的符文標記,從語法構成來看,應該是光明歷100年前后的產物,不過和那個年代的大部分神秘技術一樣,我懷疑這份符文并沒有被很好的傳承下來。我偷偷翻閱過官方的記錄,符文的烙印模板似乎已經有10%-15%的部分嚴重老化,即使成功烙印,這部分的符文似乎也不再發(fā)揮功能--不過值得高興的一點是,損壞的部分往往是符文基板的角落處,那些部分似乎是某種冗余結構,即使失去了這部分的符文,士兵們仍然可以在高墻附近完成巡邏任務。
剩下的兩道墻壁并不具備物理意義上的實體--或者說并不具備可以被肉眼觀測到的墻體結構,第二道墻壁是一種懸浮與高空之上的粒子裝置,老實說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這部分的原理---我的科學側知識學的并不好,哪怕知識大學的通識教育,我也只是混了個C的評分,而這個裝置又是基于科學裝置投放的特殊力場,從而使某種半永久儀式類的法術從空中覆蓋下來,形成一個特殊的遮罩。我好像聽誰說過,這層防護坐落在文明三墻的第二層,但卻是最晚落成的防御體系,因為力場發(fā)生裝置并不設立在邊界線上,而是通過極晝平原上每一座城鎮(zhèn)大教堂的尖塔將整座城市的能量匯聚起來,與圣殿的奇跡之力同調,最終形成了這道遮蔽的屏障。旅游手冊告訴我,如果發(fā)生劇烈的氣候變化,在這邊境線上空就會出現絢麗的極光,而這也就是它名字的來源---極光之墻。
最后一道墻壁是我最熟悉的---深埋地下的守望之墻,它的主體是打入土地中的一根根秘法樁,我曾經參與過秘法樁的維護以及冗余組件的制作,在核心秘法失傳的當下,聯邦高層的策士們試圖通過增加冗余部件來分擔既有主干的運轉壓力,可惜的是這部分的調查數據并不公開,導致我無從判斷這一舉措究竟是否如期產生了效果。
不過說起來的話,守望之墻的作用在于錨定住極晝平原的土地狀態(tài),避免永夜的力量順著土壤向內陸蔓延--看看這座邊塞的樣子就知道了,遠處平原上扭曲的森林,在光暗交界的灰色天幕下隱隱傳來令人不安的氣息。就連這座小鎮(zhèn)上也生長著一些灰色的荊棘,昨天逛街的時候還見過灰色的風滾草在小鎮(zhèn)中漫無目的飄蕩,看習慣了還是別有一番景致的。
我聽到酒店的服務員扣響了隔壁房間的門,已經是這個時間了,差不多該下去喝點酒休息一下,順便祈禱鄰居的動作可以快一點,畢竟這座酒店的隔音確實差了些,我也是上歲數的人了,還是需要好好休息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