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徐州勢力有三:其一,陶謙所募之丹陽兵,其二,陶謙舊部臧霸等泰山兵,其三,本地士族。
陶謙乃揚州丹陽郡人,中平五年(188),徐州黃巾復起,陶謙臨危受命,被朝廷拜為徐州刺史。
其赴任之時,于家鄉(xiāng)丹陽招募數(shù)千精兵,領(lǐng)至徐州,其后,為剿滅黃巾,又招募泰山郡人臧霸等至其麾下。
陶謙病逝前,其丹陽舊部欲以其子繼領(lǐng)徐州刺史,不想,陶謙竟要將徐州讓給劉備,令丹陽兵極為不滿。
劉備麾下兵少,其得徐州又無朝廷詔令,名不正則言不順,臧霸等泰山兵并不聽從其號令,自領(lǐng)兵馬遠遠屯于瑯琊國。
本地士族中,僅別駕從事糜竺愿追隨于劉備,另有典農(nóng)校尉陳登對劉備頗為信服,余者對其并無效忠之意。
故此,袁術(shù)來攻時,劉備只得親率士卒前去迎戰(zhàn),留張飛統(tǒng)率丹陽兵鎮(zhèn)守下邳。
丹陽兵之將領(lǐng)曹豹乃徐州士族,素不與劉備親善,張飛對此甚是不滿,與其不合。
于是,便在劉備與袁術(shù)大軍僵持之際,下邳城中,張飛又與曹豹起了爭執(zhí),一怒之下將其殺死,丹陽兵因此反叛,引呂布前來突襲。
張飛無兵可用,只得敗逃,下邳輕而易舉便為呂布所得,劉備之妻亦為呂布俘獲。
劉備聞訊大驚,麾下士卒得知此事亦紛紛倉皇而逃。
見下邳已失,劉備遂收攏余軍攻向廣陵郡,企圖以此地存身,卻又為袁術(shù)軍擊敗,只得屯于海西縣,向呂布求和。
遭此大變,縱然劉備心志堅韌如鐵,亦不免頹喪之極。
糜竺一心追隨劉備,唯恐其自此一蹶不振,便將親妹嫁與劉備為妻,并散盡家財相助,為劉備募得萬余兵馬。
劉備見此,大為所動,決意振奮精神,重整旗鼓。
而呂布并無大志,奪得下邳,便心滿意足。
此時,呂布見劉備又得重兵,不愿與其硬拼,遂應(yīng)下劉備求和之請,并歸還其妻,令劉備屯于小沛,拱衛(wèi)下邳。
冀州,袁紹見天子拜其為大將軍,頗為滿意,又對天子斥責于其有些不滿,索性不再理會。
至于詔書所言要其送工匠錢糧之事,袁紹以冀州征戰(zhàn)、缺糧少人為由,僅送五百名工匠去益州,并表奏其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
袁紹所思所想,不言自明:天高皇帝遠,我又稱雄于諸侯,天子即便心有不滿,又能奈我何?
劉表與袁紹截然不同。
劉表奉詔,遣使去袁術(shù)處討要玉璽,袁術(shù)自是不給。
只是,若要劉表去征討袁術(shù),未免太過高看其膽略。
既不能依詔書之命而為之,為免天子對其心生不滿,令蔡瑜來攻,劉表上奏請罪,并送至益州三千名工匠與錢糧若干,以表赤誠。
蔡瑜見到三千名工匠,嘆道:“荊州果然富庶,著實令人羨慕。”其近日極為喜悅,陪伴幼子多日,總算贏回蔡云之青睞。
涼州、司隸處,蔡瑜已授予顧雍、張遼諸事自決之權(quán),而二人并不因此自矜,仍將大小事務(wù)盡皆報至益州。
顧雍至長安后,招賢納士,得了不少人才,其中出類拔萃者有三人:京兆尹人杜畿、嚴象,左馮翊人張既,皆已重用。
而張遼亦提拔不少軍中士卒,有韓遂舊部成公英,吳懿之弟吳班,漢中人申耽、申儀,龐德之兄龐柔亦被任為司馬。
江州書院人才不絕,時常有人自薦為官,凡益州之士,蔡瑜便將其派至顧雍麾下,偶有外州之人,蔡瑜便將其留用于益州,皆異地為官,以免士族之力過盛。
諸葛亮年滿十五,習武已一載有余,顯得頗為英武,蔡瑜見其有任事之意,便與其約定,叫其先去張遼軍中錘煉一載,其后才能于顧雍處任事,并與其言明,緊要處乃學顧雍識人、用人之道。
蔡瑜此舉乃是對諸葛亮寄予厚望。
歷史上,縱然諸葛亮乃天縱奇才,以二十七歲之齡提出隆中策,被劉備拜為軍師。然而,觀其一生行事,軍、政、用人皆有為后人所詬病之處。
故此,趁其眼下年少,蔡瑜有意讓其隨張遼學治軍,隨顧雍學為政、用人,兩三載之后,再召其至身側(cè)聽用,研習荀攸、賈詡之謀略,如此一來,其成就必將不可限量,當能真正立于漢末之巔。
諸葛亮自是應(yīng)下,蔡瑜遂叫典韋送其至長安。
如今益州人才濟濟,又有袁渙、凌操相助,蔡瑜并不如何繁忙,其眼下正著手于兩事,造紙與棉花。
紙,自西漢時便已有之,卻粗糲不堪,直至漢和帝時,宦官蔡倫任尚方令,領(lǐng)諸工匠一同改進技藝,造出“蔡侯紙”,方才可堪一用,因其貴重,亦只為少數(shù)人所得。
蔡瑜命工匠鉆研技藝,以求增其產(chǎn)量、提其質(zhì)量,為進一步向“賤民”普及教育早作準備。
棉花,此時已傳入后世云南、新疆等地,只是其用途尚不為人知,并不常見。
蔡瑜于巡察益州時,在永昌郡偶然看到一株,驚喜若狂,因彼時尚未成熟,便囑咐張魯派人看護,待其成熟后再行采摘,送至江州。
寥寥數(shù)十朵棉桃,經(jīng)過神農(nóng)院兩年栽培,如今已有十余畝。
保暖,在任何時代,對貴人、富人而言皆是小事一樁,好比蔡瑜,府中便有數(shù)件皮裘。
但棉花,卻能大庇天下貧者俱歡顏,能得到此物,實在令蔡瑜喜不自勝。
然則,蔡瑜倒也并非事事順心,近幾日,便有一事令其頗為煩惱。
諸葛琳年滿十七,已至婚嫁之齡,其叔父諸葛玄來信,有意將其許給荊州名士龐德公之子龐山民。
蔡瑜對龐山民此人并無不滿,卻心憂諸葛琳之安危。
歷史上,龐山民與諸葛琳成婚后,二人安然度過兵亂,最終仕于曹魏,倒也不失為一段好姻緣。
只是,壞就壞在,蔡瑜已親手將歷史攪得亂作一團,彼時安然,未必此時安然,本應(yīng)死去的未死,本不應(yīng)死去的已死,不知已有多少人矣。
不過,此時婚姻之事,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諸葛琳之父已逝,其嫁與誰人,自有諸葛玄作主,豈有蔡瑜說三道四之理?
苦思冥想,終無良策,蔡瑜只好回信與諸葛玄,問其是否已然與龐氏立約,若不曾立約,不妨前來一觀益州才俊,若已立約,則只得想方設(shè)法將龐氏諸人邀至益州,以保諸葛琳無事。
不久,諸葛玄回信,言道尚未與龐氏立下婚約,其只因知曉猶女年歲已至,生出此念而已。
蔡瑜喜甚,邀諸葛玄來益州,欲引薦一人與其相見,乃是法正。
菜愚
感謝“草原上的獨狼”、“蕭一清”、“邱濟”、“倒拔五柳先生”、“書友-1026”的月票支持! 感謝“曌日天”、“恩哈恩恩哈哈”、“書友-1432”、“馭鶴真人”、“羅武勇”、“游戲動作設(shè)計”、“書友-1969”、“上官予涵”、“落寞失落”、“倒拔五柳先生”的推薦票支持! 多謝諸位的支持和鼓勵! 【建議還有新書投資額度的朋友點一下投資本書,馬上更新滿30天,上架和完本也是必然的,這三個成就妥妥的完成,能掙點起點幣,雖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