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周風華到秦一統(tǒng)

第三章帝師姜子牙

大周風華到秦一統(tǒng) 焚天劍祖 4470 2022-09-10 16:01:19

  傳奇千古一師。

  姓名:姜子牙

  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

  生卒:?—約前1015年

  外號:飛熊,太公望、師尚父、呂望、呂尚。

  職業(yè):太師(帝師)稱千古一師

  時代:商末周初

  民族:華夏

  出生地:河內(nèi)郡汲縣人

  成就:商末周初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勛,兵學奠基人。

  親屬成員:

  妻子:馬氏、申姜。

  子女

  兒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

  女兒:邑姜,是周武王姬發(fā)的王后。

  人物生平:

  半生寒微

  姜子牙,亦作姜尚。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所以又稱呂尚。夏、商兩代,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后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后裔。

  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jīng)敗落了,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是處,閑居在家。

  興周滅商

  姜子牙,垂釣渭水之濱磻溪(今陜西寶雞境內(nèi)),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yè)的輔臣?!?p>  姬昌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與姜子牙談論后姬昌大喜,認為姜太公是個奇才,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圣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f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jīng)很久了?!?p>  因此,稱姜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此即為“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來源。

  有人說,姜子牙博學多聞,曾為商紂做事。商紂無道,姜子牙就離開了。四處游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姬昌有人說,姜子牙乃一處士,隱居海濱。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時,姬昌之臣散宜生、閎夭久聞姜子牙之名而召請他。姜子牙也認為“聽說姬昌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姬昌,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

  雖然姜子牙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姬昌、姬發(fā)之師。

  姬昌從羑里脫身歸國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quán),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quán)謀和奇計。

   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lián)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松警惕;對內(nèi)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chǎn),訓練兵馬;所以后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quán)術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

   姬昌為政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二國的國土爭訟后,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姬昌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guī)模建設豐邑。

  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jié)果。

  姬昌死后,姬發(fā)即位。九年,姬發(fā)想繼續(xù)完成姬昌的大業(yè),東征商紂察看諸侯是否云集響應。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黃鉞,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蒼兕,統(tǒng)領眾兵,集結(jié)船只,遲者斬首?!?p>  于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紂了。”姬發(fā)說:“還不行?!卑鄮煻€,與姜子牙同寫了《太誓》。

  姜子牙引姬發(fā)入殷都朝歌,詔告天下商朝滅亡,周王朝誕生。

  封國安邦

  武王滅商后,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議,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yè)中作出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tǒng)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由于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勛卓著,而被首封于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qū))建立齊國,以穩(wěn)定東方。

  姜子牙帶領本部人馬奔營丘而來。因為長途跋涉十分疲憊,一行人行軍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們來到離營丘不遠宿營,準備明日趕到營丘。有人說“有道是機會難得。這些人睡起覺來香甜安穩(wěn),哪像個赴國建都的樣子”。

  姜子牙聽后睡意全無,急命整頓人馬披星戴月趕赴營丘。至黎明時到達淄河西岸,只見萊國軍隊正在涉水奔營丘而來,劍拔弩張,形勢危急。

  原來萊國與營丘離得很近,是商紂王的屬國,萊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穩(wěn)之際搶占營丘。兩軍在淄河西岸展開對壘,姜子牙指揮鎮(zhèn)定自若,士兵作戰(zhàn)英勇頑強,萊軍被殺得丟盔棄甲,悻悻而回。齊國就這樣正式建立起來。也就是春秋齊國霸主的齊國第一任國君。

  姜子牙建立齊國后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司寇營湯陽奉陰違,受賄害民,并妖言惑眾,宣稱要以所謂的“仁義”治齊,姜太公便令人把營湯斬首,以正政令;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guī)的事情了,混亂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僅僅五個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報政”,即向周公匯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

  強國富民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shù)貣|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tǒng)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fā)揮他們的積極創(chuàng)造性。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tǒng)思想束縛。

  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chuàng)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后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chǎn)生矛盾,不利于治國安邦。經(jīng)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fā),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且務實地創(chuàng)造了既讓齊民樂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據(jù)《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鹵,少五谷,而人民寡?!薄尔}鐵論》則說:“昔太公封營丘,辟草萊而居焉。

  地薄人少。”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fā)展黍、稻生產(chǎn)的同時,利用境內(nèi)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fā)展冶煉業(yè)、絲麻紡織業(yè)、漁鹽業(yè)等手工業(yè);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tǒng)的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商業(yè),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mào)政策。

  在這種“農(nóng)、工、商”三寶并舉的宏觀戰(zhàn)略指導下,齊國制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fā)展為雄居于東方的大國富國。

  安定周室

  姜子牙封齊建國后,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quán)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釗。

  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也沒有到臨淄治理齊國,而是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賁之職,統(tǒng)領著王宮衛(wèi)戍部隊。

  齊國開國后的三十余年,營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兒子丘穆公鎮(zhèn)守。[成王時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監(jiān)之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或坐鎮(zhèn)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東征、沖鋒陷陣;或左右呼應,東西夾攻,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再后來,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遺命,擔負起輔佐太子的重任,后又與眾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釗登位,史稱周康王。

  壽終鎬京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子丁公呂伋繼位。

  齊丁公呂伋繼續(xù)輔佐周康王,成為僅次于首輔召公奭的次輔,并掌管周王朝的精銳部隊三千虎賁,保衛(wèi)豐鎬。

  軍事韜略

  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tǒng)治者崇尚,這在《詩經(jīng)》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

  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內(nèi)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并重用姜子牙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后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于實現(xiàn)了“貞觀之治”。

  唐玄宗為求國內(nèi)安寧,需要像姜子牙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公元731年(開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

  并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fā)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

  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追謚姜子牙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圣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為抵御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姬昌之脫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quán)與奇計,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quán)皆宗太公為本謀?!边@就確立了姜子牙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立韜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fā)掘出的《六韜》殘簡,來??贝媸赖母鞣N《六韜》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韜》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韜》是古人偽托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子牙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

  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jīng)濟斗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為子孫后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產(chǎn),人們稱他是兵家權(quán)謀思想的始祖。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zhàn)策、戰(zhàn)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fā)端、形成體系、構(gòu)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圣、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

  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

  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jīng)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鑒。

  人物評價: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v觀姜子牙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jīng)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quán),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xiàn)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zhí)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quán)貴無以復加。

  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游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云,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zhàn),滅商盛周,立了首功。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chuàng)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xù),為后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姜子牙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史上,代代相傳,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昆侖山學道,后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后又奉師命發(fā)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

  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qū)邪扶正的偶像了。

  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子牙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