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都市

咸魚的悠閑人生

第97章 見或不見,明月依舊照關山

咸魚的悠閑人生 呆萌小蘇 4182 2023-02-07 21:24:08

  “啊咧,什么意思?”

  “這兩首詩跟問題的答案有什么關系嗎?”

  “有點暈乎乎呀,理解不能......”

  “......”

  聽蘇白念了幾句詩后,不知其所以然的觀眾瞬間就將彈幕刷爆了。

  而許老略微思考后,似有一絲觸動,一絲明悟,看向蘇白問道:“......何解?”

  蘇白也沒有直接答,而是先問道:“以先生之見,種花家的音樂文化最輝煌時,是在什么朝代?”

  “公認的說法是在隋唐三百余年間,尤其是在大唐盛世,種花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巔峰。”

  “是的啊,大唐盛世,盛世大唐?!?p>  蘇白感嘆道:“兩首唐詩,一首是劉長卿的《聽彈琴》,一首是王昌齡的《從軍行》,這兩人前者是‘五言長城’,后者被譽為‘七絕圣手’,這兩人都同屬于一個時代。”

  “那是一個音樂大變革的時代,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而到了唐代后,‘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即如今的西亞兩伊一帶,外來的樂器帶來新的潮流,公眾的欣賞趣味也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來看下兩位詩人對當時的新潮音樂的看法?!?p>  “一個說,我們的古琴那么好,曲子那么高雅,只可惜世風日下呀,普羅大眾根本就不懂得欣賞啊,有君子之風的七弦琴再沒人彈就要變成古董了,啊啊啊,我們的傳統(tǒng)都沒有啦,樂之統(tǒng)的地位要崩塌啦,禮崩樂壞啦,哎呀完蛋啦完蛋啦。”

  蘇白開玩笑道:“嘖,聽起來是不是很像在抱怨發(fā)牢騷,同時又脫離了所謂的世俗,以顯得自己很清高?”

  “噗!”

  “哈哈哈!”

  “哥哥好萌??!”

  “好嘛,聽你這么一說,這詩還真的是這么回事?!?p>  “噗,因為劉長卿的詩歌一直以來給人的感覺就是愛發(fā)牢騷呀,不管看到什么都能扯到牢騷上,比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類的?!?p>  “還真的是耶,拿他跟王昌齡對比的話,同樣是表達懷才不遇的意思,劉長卿寫‘青袍今已誤儒生’,王昌齡說‘一片冰心在玉壺’,連作詩的表達手法都是一樣的,想象有人問詢,然后說出自己的想法,哈哈,確實是前者更牢騷,后者更豁達?!?p>  “慢著,啥啥啥?我們的傳統(tǒng)樂器琵琶居然是外來的?”

  “對,從波斯傳過來的,就是現(xiàn)在的兩伊那邊,唐人稱其為龜茲琵琶。”

  “嚯!我突然有點懂哥哥的意思了!”

  “......”

  觀眾被都蘇白的解讀逗得哈哈大笑,彈幕沸騰不已,同時在了解了時代背景后,隱隱的開始有些明白蘇白想表達的意思了。

  “當然了,沒有貶低劉長卿的意思,不要誤會,而且我覺得他像這樣直抒胸臆,露骨直接也挺好的?!?p>  蘇白笑著繼續(xù)說道:“他的觀點很明確,反正我就傳統(tǒng)了,我就保守了,我就古板了,我就清高了,我就要跟時俗格格不入,但同時我也不會因為今人不彈,而放棄我的古調(diào),完全沒問題,真挺好的?!?p>  “而同樣面對新生的燕樂,我們再看王昌齡是怎么說的,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p>  “羌笛吹奏一曲《關山月》,軍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聲,但不管怎么翻新,每每聽到《關山月》的曲調(diào)時,總會激起邊關將士的鄉(xiāng)愁?!?p>  “我想,如果當時讓這兩個性格迥異,意見嚴重不同的人待在一起,大概會打得不可開交,難分難解吧?但是在我們今天看來,誰勝誰負是一目了然的?!?p>  稍稍解讀對比了一下兩人的詩歌,開了個小玩笑后,蘇白就直接停了下來,沒有再說話了。

  事實上,也不需要再多說什么了,話到了這個份上,懂的自然都懂了。

  正如蘇白所言,要如何看待如今傳統(tǒng)樂器、民間藝術沒落的現(xiàn)狀,乃至于要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下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更好的發(fā)展下去,其實歷史早已經(jīng)給了我們答案。

  時至今日,古琴還是古琴,而外來的新潮樂器琵琶隨后引領風騷千余年,最后成了我們的傳統(tǒng)樂器。

  至于為什么?

  總是關山舊別情??!

  大唐盛世之所以是公認的種花家音樂最輝煌的時期,是因為盛世,是因為在吸收了外來的優(yōu)秀樂器,外來優(yōu)秀的文化進行了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當然還有許多的其他的有利因素,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找出一萬個有利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未忘其根魂,不失其本心!

  一曲《關山月》,用古琴彈也好,換成琵琶彈也罷,千年之后回首看,明月依舊照關山!

  談古再論今,當年琵琶已古琴,時下最興是鋼琴,那用鋼琴彈的《關山月》,難道就不是《關山月》了?

  不可能不是,因為歸根結底,藝術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表達了人類的某種共性意識,內(nèi)涵是相同的,差異也只有形式和技巧上那些外在的東西,玫瑰不叫玫瑰,換個名字,它照樣芬芳。

  再者,音樂屬于藝術,藝術屬于文化,但并不能代指文化,音樂藝術只是民族文化的一個載體,它所承載的是民族精神和人文思想的發(fā)展。

  從鈞天廣樂到江南絲竹,從寄托文人雅士志向的古琴到琵琶到悠揚四方的竹笛,綿延千年的國樂是民族文化的音樂化呈現(xiàn),而無論用何種樂器,何種藝術形式來演繹,勾勒出來的都是源遠流長的氣韻風華,彰顯著的都是包容并蓄的文化風骨。

  載體我們可以換,但精神內(nèi)核不能丟,根魂風骨不能丟,這就是歷史所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這個道理想必是人人都懂的,但讓人難受的地方就在于,這個斷了弦的世界,丟掉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如今大家正面臨的就是“關山月不再”的局面,具體情況還需具體分析。

  就單拿南音來講,在蘇白的上一個時空里,南音作為粵方言區(qū)一種獨立的主流說唱曲種,大概也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戛然而止的了。

  但蘇白就從未覺得南音說唱的傳承就完全斷絕了,因為在此后的粵曲界中,小明星的“星腔”就有明顯的瞽師鐘德的韻味,粵劇名伶白駒榮的魅力,很大程度源于他對瞽腔南音的繼承,陳鑒的“平腔南音”之精髓也轉生在他的女兒演唱的粵曲之中。

  瞽師時代終結,女伶時代降臨,這是個很自然的歷史興衰交替,即便再往后推,在最早期的粵語流行歌壇里,哪個歌手不都多多少少都帶點粵曲唱腔的?

  某種程度上,這就是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嘛。

  這里倒好,有點“啪”一下直接全斷檔的意思,真的就跟斷弦一樣,搞得蘇白自己每每想及,也同樣是懵比又懵比。

  總是要先繼承,才能去聊發(fā)展,去談創(chuàng)新的,根都沒了,一切就無從談起,除非你愿意一刀把自己割了,上下5000厘米啊,你割?

  此時此刻,許老的憂愁與糾結,無非就是如今好不容易將遺失的東西尋回來了一點點,但由于長期的斷檔與隔漠,又已經(jīng)使得它很難再“返魂”融回今人的血脈之中了。

  他赫然發(fā)現(xiàn),“得到”跟“失去”似乎沒有差別啊,這才是他陷入迷茫,患得又患失的真正癥結所在。

  而蘇白講這個例子,當然也不是為了要講明白什么傳統(tǒng)藝術傳承發(fā)展的大道理,因為在這方面許老指不定比自己看得更通透呢。

  講這個更多的只是為了勸他看開一點,別鉆進強行要“振興”南音的死胡同里罷了,這是不可行的。

  蘇白的觀點其實也已經(jīng)明確的給出來了:任何一種藝術的興衰自有其勢,非一時一地一人力所能扭轉。

  古琴再美,劉長卿的牢騷再多,也改變不了燕樂的大潮流,古琴被琵琶淘汰是歷史自然的選擇,是必然發(fā)生的。

  同理,地水南音也是這樣,它一種很美的本土民間藝術沒錯,但它的缺陷也很多,別的都不說,僅是那緩慢的演唱節(jié)奏,就已經(jīng)能把很多人給折磨死啦。

  如今的生活節(jié)奏這么快,你給我一個七字句唱八拍,那你不淘汰誰淘汰?

  南音如此,粵謳就更是如此了,“桃花扇,寫首斷腸詞,寫到情深,扇都會慘悲”,美到不要不要的對吧?

  但你如果按照原版粵謳的節(jié)奏來,一個“桃”字就要唱四拍了,一句唱完三十多拍......

  適應不了這個時代了,就算再續(xù)費復活一萬次,該被淘汰的還是會被淘汰。

  任你怎么哀嘆,沒有魚蛋就是沒有魚蛋,沒有粗面就是沒有粗面,這是個我們必須要面對的現(xiàn)實,總不能自欺欺人吧?

  “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聽君一席話,如沐春風,受教了?!?p>  許老拱手感概,又頹然苦笑的問道:“那你覺得,現(xiàn)狀如此,那南音該何去何從?那些優(yōu)秀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又該何去何從?道理我都懂,但卻愈發(fā)迷茫了啊,明知道它必死,但卻又......”

  “別別別,不敢當不敢當,我們就隨意閑聊探討罷了,在我看來,如果改變不了現(xiàn)實,就改變心態(tài)唄,而且我覺得還遠遠沒到那個地步呢,您根本就不需要有任何的迷茫,更不需要有任何的戚戚然?!?p>  蘇白淺笑著問道:“先生以為,將我們這個時代對比大唐盛世,如何?”

  “......我認為,我們還遠遠沒達到大唐那種高度,唉,誠然,我們的生活水平是更高了,更好了,但許多人仍是跪著的,我們丟掉了太多的東西,骨子里的自卑未滅,氣質上就被我們的先輩碾壓了,又談何盛世?”

  許老略微思考后,唏噓的說道。

  “是的,要對標盛世大唐,我們多了很多,但始終都還差點東西,可我們離得也不遠了,不是么?”

  “我們正在處于一個偉大的變革的時代,我們正在崛起,正在追趕,正在走向盛世,并且我們也正在努力的把以前迫不得已要暫且丟掉的一些好東西,再一點點的撿回來?!?p>  “雖說丟東西容易,找東西難,這件事情可能是我們一輩子都干不完的,但我們此時此刻就正在做,這是沒錯的吧?而既然我們一直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您又憑什么要迷茫呢?”

  “人生區(qū)區(qū)百年,將我們這個時代放進種花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里,也只不過是短短數(shù)分鐘罷了?!?p>  “在今時今日,我們討論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文化傳承,乃至整個種花民族的復興,它是一個很宏大的歷史敘事,而要推動歷史車輪的前進,是需要巨大的空間和時間尺度的?!?p>  “讓您感覺迷茫,是因為我們?nèi)祟惖奶攸c,那就是往往只糾結在某一短暫時刻的感受,而忽視了歷史進程越復雜、需要的時間和空間也就越多,然后很容易就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迷失自我,得到的結果,自然就是同樣的錯誤在不斷的循環(huán)往復?!?p>  “也因此,歷史才經(jīng)常讓人感概,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但我覺得,任何教訓都沒吸取到是不至于的,我認為它可能更像是一首卡農(nóng),雖然不斷的循環(huán)往返吧,但好歹也是螺旋上升的嘛?!?p>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當我們超脫于眼前的短暫的一瞬,從一個更加宏大的角度、從更大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上去看問題時,不就豁然開朗了嗎?”

  “前人因各種原因弄丟的好東西,作為他們的后輩,我們今天正在一點一點的撿回來,眼下,雖然這些東西看起來是不合時宜了,但我們就當只能把它擺在博物館里當標本又如何?”

  “我們該做的事情我們做了,這是我們的歷史使命,再往后,咱們的子孫要是需要,自己隨時都可以前來認領,要是后世選擇丟棄不要了,那我們就算發(fā)牢騷,也不該說什么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而是應該說,”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來不去?!?p>  “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p>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棄?!?p>  “見或不見,明月依舊照關山!”

  “......”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