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鳥在妙嚴(yán)宮停靈共七日,依制到了第七日,青華便該將她的“棺槨”送回明王宮,可越鳥沒有遺體,更遑論棺槨,除了開在阿如亭前的一株孔雀翎之外,她什么都沒留下。青華是入贅的夫婿,他沒有資格為越鳥立牌位,畢方見此便湊了些先明王曾經(jīng)喜愛的衣冠,想攢出個衣冠冢來,無奈青華帝君卻不肯,可如此一來,先明王無牌無靈,發(fā)喪之日叫帝君送什么回明王宮呢?
畢方為了此事急的焦思苦慮,生怕到時候一個不慎惹佛母大動肝火,可青華卻慢條斯理歸置東西,絲毫不見焦急。到了越鳥發(fā)喪那日,青華看到了時辰,便親自從東極殿中取來了兩個泥人,一個揣在袖中,一個捧在了手里,畢方這才恍然大悟——別人不識此物,她卻認(rèn)得,那是百年前一個七夕先明王親手捏的一對泥人,當(dāng)時無非圖夫妻情長,豈料今日竟淪為遺物??蓱z先明王香魂無依,青華帝君無墳可哭,只能寄滿腔哀怨于丹青泥人,任誰看了也不免要傷心感慨。
今日越鳥發(fā)喪,青華身邊只帶四個小妖,其一便是畢方,青華早就允諾她要將她帶回明王宮,除此之外,元圣星和聞人語也是越鳥的從屬,也應(yīng)當(dāng)被送回明王宮。難的倒是九靈,青華怕自己走后它在九重天沒個好去處,因此昨日修書西王母,希望九靈往后能養(yǎng)在瑤池,往后也好有個依靠。無奈九靈卻十分不肯,無論生死,它都想陪在青華身邊,青華拗它不過,最后也只能許它與他同送越鳥入明王宮。
青華帶著四個小妖這廂正要起步,豈料白龍女卻突然闖宮,死死攔住他不讓他出宮。
“帝君留步!先明王早有旨意于小王!今日帝君萬不能進(jìn)明王宮!否則只怕性命不保!”
白龍女將越鳥的遺詔給了青華,可青華讀了卻不以為然——越鳥與他是結(jié)發(fā)的夫妻,她自然舍不得他涉險,但他心里有自己的計較,無論白龍女如何挽留逼迫,他也是一概不認(rèn)的。
眼看青華帝君固執(zhí)己見,白龍女沒了辦法,只能從喚出扶南陰劍,抵在青華心口,紅著眼睛抽著氣一字一頓地說道:“先明王耗盡心神,無非是為了保帝君一命!帝君今日若要出這妙嚴(yán)宮,便先斬了小王!從小王的尸體上踏過去!”
乍然見了扶南陰劍,青華心中五味雜陳,從前他和越鳥仗劍天下,如今她人琴俱逝,連最后的遺物都費盡心思埋成了他的掣肘。
白龍女的確堪稱忠勇,可她哪里是青華的對手?只見青華手中一點,白龍女便癱倒在地,青華從她手中收回扶南陰劍,正提腳欲行,偏趕上孟章護(hù)妻心切,也來妙嚴(yán)宮攔駕。
“帝君!今日明王宮必生風(fēng)波!先明王留下此詔就是怕帝君被小人戕害,帝君若是不領(lǐng)情,只怕先明王要死不瞑目??!”
孟章這話未免說的違心,越鳥魂飛魄散,莫說是瞑目,便是連尸骨都沒有,青華又哪里會聽信這些?他同樣用定身術(shù)定住了孟章,孟章不敵青華中了法術(shù),直愣愣地倒了下去,他夫妻面對著面,張口不能言,睜眼不能動。
白龍女眼中簌簌流淚,只盯著孟章,而孟章則無奈地閉上了眼睛——青華此去,是福是禍、是生是死,全憑天命,他與青華總算得上是至交,如今卻只能坐視青華涉險,他若是有那些個本事,便是生死不計也定要將青華攔住,可他無能,只能眼看發(fā)妻以淚洗面,坐視至交陷于水火。
玉皇大帝有旨,明王發(fā)喪之日,該由天兵開道,那一天的天庭真是一副萬年不得見的奇景——東天門外兩排守衛(wèi)的天兵站的板板正正,長街每隔三丈便立著白幡和白燈籠,送先明王的仙家們也依列排開,各個身著兇服。
眾仙知道今日多兇險,更有人早知道楊戩和李靖前腳已經(jīng)帶著天兵往蘇悉地院去了,因此少不了以為青華大帝今日往靈山去,必是要帶些人手的,豈料妙嚴(yán)宮宮門一開,九重天眾仙竟眼睜睜地看著青華大帝一身兇服戴孝,一路捧著個泥塑走了出來,身前只有九靈、元圣星、聞人語和畢方四個小妖打幡撒紙??尚ο让魍蹯`不入輪回道,那紙錢竟不知道是撒給誰的。
眾生各說各的,無人肯多聽別人半句,一心要救世的死于非命,天生的鴛鴦生死兩隔,還不清的情債再添冤孽,看不透的世情又起波瀾!這邊你才死了發(fā)妻,那邊他卻盼著加官進(jìn)爵,如此顛簸往返,無有盡頭,無有寧日,永不停息??蓱z啊,真可憐??!
在漫天如同白雪一般的哀思中,青華從東天門出,一路直奔西天境明王宮,路上萬民哭墳,百獸作揖,天地哀嘆,自不必說。
行至半路,青華突聽世間有人禱告拜佛,其聲凄切,他心有不忍,將越鳥泥塑交給聞人語,與九靈一同按落云頭,主仆化作兩個道人下看世情。
荒郊野嶺,只見一個山野莽夫懷抱著剛出生的一個女孩,正在禱天禱地,眼看青華上前,那村夫拉住他便不放,嘴里只是喜樂,并無半分道理。
“道爺啊!老漢我終于得了個孩兒!老漢我大字不識,老話說孩子若想一生平安,便得叫路過的第一個人起個好姓名!道爺是我兒見得第一個生人,還請道爺為我兒起個好名字吧!”
這些日子以來,青華早就熬得油盡燈枯,可見了那孩子,他卻心生不忍——他與越鳥當(dāng)年的孩兒未見天日便死了,而他夫妻雖然強續(xù)了百年的姻緣,無奈卻始終無有所出,今日見了這新生的女娃,他心中千頭萬緒,念及舊緣,只想起一個名字。
“阿如,便叫她阿如吧……”
那老漢高興地手舞足蹈,滿嘴只道:“阿如!阿如!這可是個好名字?。“浲臃?!多謝道爺了!這孩子長大了必有福氣!一切都是托了道爺?shù)母0?!?p> 青華乃天庭棟梁,這一個凡間的女娃,得了他的賜名,往后自然是萬事無礙,隨心如意。那老漢有此仙緣,千恩萬謝不夠,還要拉著青華和九靈用飯,九靈找了個由頭甩脫了,待走遠(yuǎn)了,二仙又騰云而上,繼續(xù)往明王宮去。
又行不到百里,還不見明王宮的飛檐,便已見蘇悉地院地界人頭攢動的妖兵,烏泱泱少說有三四十萬之?dāng)?shù)。當(dāng)年十萬天兵圍剿梼杌,九靈也是經(jīng)過了的,可今日這樣駭人的情形它可真是前所未見,因此它心里心里發(fā)了怵,嘴里咕嚕了一聲,有心勸青華返回,卻又不敢明說,嘴里只叫了一聲:“帝君……”
青華看了九靈一眼,又轉(zhuǎn)身望向元圣星一行,只道:“你們?nèi)齻€都是先明王的人,今日你們回了明王宮,以后就歸佛母了,萬事不必掛心,也不要害怕。九靈兒,你我主仆一場,今天也算是緣盡了,你若是怕了,便和他們一道,人各有命,無需強求?!?p> 畢方聞得此言,隱忍了諸多日子的眼淚終于簌簌而下,這些日子青華帝君兩耳不聞窗外事,只怕還不如她這個小妖知事,外界都說眾妖蠢蠢欲動,要在先明王發(fā)喪之日起事,今日帝君入明王宮無異于自投羅網(wǎng),妖精們不拿他祭旗就是好的,哪里還能留著命再回妙嚴(yán)宮?偏他臨死還惦記著他們這些個微末之輩的性命,實是慈悲寬厚。天下最苦就是良善之輩不得善終,這一筆孽債填進(jìn)去一個先明王還不夠,今日居然還要再填進(jìn)去一個青華帝君!世間竟沒個功過道理了!
九靈依舊頭搖得如同撥浪鼓一般,它是一心要跟著青華的,生死不計,寵辱不驚。青華嘆了一口氣,罷了罷了,難得九靈如此忠勇,既然如此,便一切隨緣吧。
明王宮大雪封山,四十萬妖兵整裝待發(fā),各個身系白綾,鴻蒙已經(jīng)帶著兩萬精銳進(jìn)了明王宮,宮外攔住青華的妖精不認(rèn)得青華,青華也不認(rèn)得它。九靈護(hù)主心切,梗著脖子便要與那妖精分辯,豈料最后居然被聞人語解了困頓——
“九重天青華大帝為先明王獻(xiàn)孝!閑雜人等,一律讓開!”
聞人語這一嗓子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直震得四十萬妖兵齊齊回首,就連明王宮里都聽得清清楚楚,莫說是給畢方九靈嚇得不輕,便是連元圣星這個娘老子都受驚了。
聞人語是瑤池之后,又得越鳥親自撫養(yǎng),自然造化匪淺。從前越鳥對青華說過,妖精們的事兒多的是神仙不懂的,豈料卻一語成讖,聞人語在她身后終于化身,在她發(fā)喪之日顯露神跡,兩件竟都叫她說中。可嘆他還以為聞人語是個繡花枕頭,卻不想它竟是個不顯山不露水的藏兵,正是:錦上添花它不來,雪中送炭才露相。
聞人語再不濟(jì)也是天庭神獸,比起眼前這烏泱泱的蝦兵蟹將不知道強到哪去了,且不說它那一聲咆哮更勝金剛獅子吼,單單是那“青華大帝”的名號,眾妖便是沒見過也聽過——原來來人是先明王的夫婿,九重天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先明王既然是死在了九重天,今日也合該這佛母的半個兒親自送先明王遺骨歸家。
于是眾妖這才開出道來,讓青華一行往明王宮去。四妖見妖兵聲勢浩大來者不善,一路上如履薄冰,不敢大意,唯獨青華一概視而不見,倒分不清他是藏著后手所以臨危不懼,還是心灰意冷有意引頸受戮。
當(dāng)年大婚之日,越鳥對青華說,從今往后,明王宮就是他的歸處,原以為不過是新婚燕爾的情話,豈料成了他一生的判詞。左右今日他是沒想著要活著離開的,妖兵也好,天兵也罷,他倒是盼著速死,若能得償所愿,又怎么不是福氣呢?
青華踏雪而上,行了不知多久終于到了明王宮。彼時佛母、西王母和東王公都立在法華殿前,玉階下還有玄武、鴻蒙和東海敖廣,再往下便是看不盡的妖兵。
穿過人群,踏盡玉階,在茫茫白雪中,青華端端正正地跪在佛母面前,捧著手里越鳥的泥胎,道:
“不孝子青華,送先明王遺像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