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跌跌撞撞也寫到二十多萬字了。開書之前我其實不像很多作者那樣看過很多資料。
只是把像三國志,后漢書這種大家通常都看過的書大略翻了兩遍而已。
所以書里其實有不少小錯誤,還是要謝過書友們指正的。
能看到這里的書友其實應(yīng)該對我的寫作風(fēng)格有些了解了,寫法上不算是傳統(tǒng)的歷史文。
相比起寫那些社會風(fēng)俗和社會變革,我更喜歡寫人,寫各種各樣的人,寫人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
而故事就需要一個背景,需要一個載體。剛好,三國很合適。
我很喜歡作者江南和烽火,喜歡江南寫出的那種不經(jīng)意間帶出的少年氣和傷感,江南的書里,我最愛縹緲錄。
如果有看過縹緲錄的書友,想來多半也是不年輕了。沒看過的,也不推薦,畢竟是有生之年。
至于烽火,我更喜歡他在人物的刻畫上,讓書中的人更像一個人。
所以我把這個故事的開端選在了青少年,此時上一代的英雄豪杰正在逐漸老去,新的亂世豪杰們正摩拳擦掌。
而主角之所以選定劉備,是因為我一直都覺得以劉備為首,聚攏在一起的那些人,是一群極好的理想主義者。所以他們是這個故事最好的載體。
我想寫的,一直都是一個少年拔劍而起,聚攏起身邊的志同道合之士,與亂世之中的豪杰共爭天下的故事。
在我看來,各種人物的登場其實就像是擺放出來的一顆顆珠子,而主角就是將他們串聯(lián)在一起的線。
看似錯綜亂麻,可總會有碰觸在一起,發(fā)出耀眼光芒的一天。
我想大概每個人的少年時分,都曾經(jīng)有過現(xiàn)在想來偶爾會發(fā)笑的理想。
少年時分多半會覺得理想能夠成真,可到了最后才發(fā)現(xiàn),理想也就是理想了,我也是如此。
所以在三國里我最喜歡劉備。
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
所以這個故事其實我不止是想寫三國,更想寫的是那些曾經(jīng)心懷理想,現(xiàn)在卻未必再有的,那些已經(jīng)不再年輕的少年們。
文青是賺不到大錢的,而我好像剛好如此。
大概會在今天中午12點上架,上架之后會爆更。(加更一章,極限了,存稿告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