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灣永遠不會忘記的藍
我的故鄉(xiāng),在南方的一個小村莊,依山傍海,山青水藍。只有在真正離開家鄉(xiāng)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對往常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有著多么深厚的感情。坐上大巴啟程前往求學地的那一刻,淚水竟會不自覺從眼眶掉下。那時還在想,究竟是從何而來的一股傷戚,現(xiàn)如今想來,那是內心深處對家鄉(xiāng)的眷戀。求學地的夏天無比燥熱。于是,總會懷念起汕尾那徐徐的海風,涼涼的海水,清甜的海鮮。其實算起來兩地距離也不算太遠。只是,求學之路漫漫,未來若是選擇更上一層樓,想必會越走越遠,到那黃金地去。而我那略顯偏僻的家鄉(xiāng),也會像一個常翹首盼望孩子歸家的媽媽,注視著我越走越遠的背影吧。
想了許久,要怎么描寫我的家鄉(xiāng)呢。它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鎮(zhèn),只是一個,最能給我?guī)須g愉的老地方。它也曾有過光輝的歲月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它為祖國誕下許多抗戰(zhàn)英雄子孫,是彭湃,是張威,是千千萬萬前仆后繼的英烈。它成為蘇維埃政權根據(jù)地,守護了許許多多不便透露姓名的地下黨戰(zhàn)士,也曾幫助周恩來先生渡海。我也為我的家鄉(xiāng)有過這么一段光輝歷史而自豪,我想它,也需要許許多多子孫將這些事跡薪火相傳,傳遍神州大地。
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天的汕尾,鐘靈毓秀。
滄海桑田,祠堂文化代代傳承,層層積累,成為所有陳氏家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一盞永不熄的明燈。古榕樹葉隨著微風搖曳、響動,陽光此時卻格外和煦。眼前的場景,像是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模糊卻又生動。
我沒有因為童真的嬉笑停下腳步,而是繼續(xù)參觀著這座古老又靜謐的大屋。跨入正廳的那一刻,四周只剩下燈燭燃燒的噼啪聲。腳步也不自覺放輕、放慢,像是來見未曾謀面的親人般,抬頭看見匾額上“陳氏宗祠”四個大字時,竟不由生出些歸屬感和久別重逢之意,明明我是第一次踏足這片土地啊。后殿寢堂立著四根棕色原木圓柱,恢弘大氣。上面還有顯著些歲月痕跡的已經(jīng)斑駁發(fā)灰的石刻,鼻間會有木頭和保護漆夾雜的味道。三伯跟我說,政府對這座文化遺產(chǎn)格外重視,對保留和保護二者的把握恰如其分,他們這些后代男子也將把守護宗祠的使命代代相傳下去。宗祠因供奉祖先,祭祀祖先,形成宗族內部強大的凝聚力。宗祠不僅融合了血緣、親緣的醇厚甘泉,還濃縮了建筑、繪畫、雕刻等空間藝術在民俗文化中獨特的審美取向,多層面折射出瑰麗的民俗風情、民間信仰、宗族觀念,其雋永的文化魅力是不可替代的。
宗祠是維系海內外宗親血緣關系的重要載體,也是子孫后代了解家族移民史、繁衍史、發(fā)展史的一個重要平臺,宗祠屹立,可以起到很好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后殿梁上掛著兩個白紙燈籠,年代久遠讓它們有些泛黃,上面的黑色毛筆字依舊清晰可見——是“陳氏”兩個大字,殿中間立著一塊石碑,字跡早已模糊不清,通過個別字體的辨別還能知道這是數(shù)百年前的祖訓。墻上的透明亞克力壁柜,與整座祠堂的風格大相徑庭。上面陳列著歷代族譜、縣志,還有黨章,書寫我族的姓氏和榮耀。陳氏家風像是一直在被貫徹傳承下去。就如后殿匾額上“崇德堂”,“崇德”二字,直指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取向,言明立堂的宗旨和愿景,為建設文明家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