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日月宏圖

章二七 安置

日月宏圖 且看昨日風(fēng)華 2009 2017-12-28 12:20:00

  孫伯綸心中一驚,不過很快恢復(fù)平靜,這千余人他都親自點(diǎn)驗過,登記造冊了,定然是假不了,心道李信這是在詐自己,趕忙說:“大人明鑒,這些都是流竄到葭州的亂賊裹挾的饑民,小的都登記造冊了,大人不信可挨個點(diǎn)驗,若是有假,大人殺我的頭。”

  李信接過簿冊,看了一眼,走到人堆里,念了七八個名字,念到名字的人走了出來,在李信的訊問下報出姓名、年齡、籍貫和家庭成員,查了七八個,全都與簿冊上一樣,但李信仍然不信,又換了個地方,點(diǎn)驗了幾人,也都確信無誤。

  這也怪不得李信不相信,他追隨楊鶴久了,輾轉(zhuǎn)秦地各方,見過的饑民不下幾十萬,但如眼前這般的卻沒見過,他見過的饑民個個瘦骨如柴,餓的眼睛發(fā)綠,平日半死不活,若是見到吃食便會沒了人樣,人吃人之事尋常事。

  饑民哪像劉家寨的這般,雖說瘦些,卻也頗有精神,而且還能排成隊列,面對上官,只敢偷瞧,不敢言語。

  但事實如此,由不得李信不信,不過他本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性子,找來孫伯綸,問道:“本官來時,葭州境內(nèi)已無大股流賊,為何不把饑民放歸回鄉(xiāng),留在這里作甚,更何況,這千余饑民,無錢無糧如何養(yǎng)活,耽擱久了,就要生事了?!?p>  孫伯綸又找人拿來四本簿冊,呈送到李信手中,說:“大人,戰(zhàn)事方休,郝大人便遣下官安排流民回鄉(xiāng),但吾等清楚,不是所有流民都可以回鄉(xiāng)的?!?p>  李信拿起簿冊,看了看,對孫伯綸所言卻頗為不解,連忙詢問,孫伯綸解釋說:“大人,放歸流民回鄉(xiāng)是為了防止其聚眾生事,但流民之間也有不同,這四本簿冊上所記錄的都是放歸的流民,約有三千左右,都是籍貫在附近,且家中尚有田地房產(chǎn),這等流民回了家,來年開春種糧,尚有活路,而剩下的千余流民,要么從賊時田宅被毀,要么本無恒產(chǎn),放歸回去,沒有活路,若當(dāng)?shù)匮瞄T不救濟(jì),豈不是又要生亂?!?p>  聽了這話,李信愣住了,看簿冊句句屬實,聽意思極為有理,流民回鄉(xiāng)沒有活路再次從賊的事情這幾年屢見不鮮,但這千余流民就是千張吃飯的嘴,如何養(yǎng)活。

  由不得李信不擔(dān)心,每次剿賊完,安置流民就是總督衙門最頭疼的事,這是極耗費(fèi)錢糧的,而朝廷最缺乏的就是錢糧,陜西災(zāi)荒數(shù)年,各地都在缺糧,朝廷的主要財政又放在遼東,楊鶴除了上書朝廷,就是請當(dāng)?shù)乜N紳捐輸,甚至動用軍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些法子是不少,但事實證明根本不頂用。

  莫要說財政困難的大明朝廷,此時連皇帝的內(nèi)帑都掏了個干凈,而各地縉紳都紛紛哭窮,拿出的錢糧也是杯水車薪,如果逼得緊了,立刻聯(lián)絡(luò)朝中舊友彈劾。

  孫伯綸卻一點(diǎn)也不擔(dān)心,微笑說道:“大人,陜西連年災(zāi)荒,朝廷收不上賦稅,百姓自己都活不下去去,若說誰有糧食,怕只有各地縉紳了,所以,這錢糧之事還是要落在縉紳頭上?!?p>  “你這話什么意思......,莫不是郝世祿縱兵搶掠?”李信大驚失色,但很快又平靜下來,若是郝世祿真做出這等事,怕是縉紳們早就把狀子遞到總督衙門去了,自己怎么能不知道呢。

  “郝大人萬萬不敢有這等想法的,小人的意思是讓縉紳自愿捐輸?!睂O伯綸解釋了起來。

  剛開始,流民吃的都是剿滅流賊時候繳獲的糧食,自然不能持久,因此孫伯綸去了一趟葭州城,找到了幾個有來往的縉紳,讓其捐輸,這些鐵公雞自然一毛不拔,孫伯綸早有準(zhǔn)備,拿出了一個方案。

  方案很簡單,由孫伯綸整訓(xùn)流民,把這些饑不擇食的惡狼變成踏實肯干的勞動力,組成勞動隊,給縉紳干活換取糧食,而第一份工作就是幫著縉紳們筑造寨堡。

  俗話說,小亂住城,大亂住鄉(xiāng),縉紳都是葭州的大地主,在鄉(xiāng)下多有產(chǎn)業(yè),如今陜西的形勢大家清楚,若是真來幾個蝎子塊那樣的流賊,自己在鄉(xiāng)下的產(chǎn)業(yè)自然不得保,況且,比蝎子塊厲害的流賊多的是,而且孫伯綸還讓人散播在山西作亂的三十六營要回來了,惹的人心惶惶,縉紳們自然想到結(jié)寨自保。

  這想法不錯,可能讓流賊攻不下的堡寨可不是有個圍墻那么簡單,不僅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更需要懂行的人設(shè)計,至少老爺們可住不慣邊軍那種完全為戰(zhàn)爭準(zhǔn)備的堡壘。

  而這兩樣孫伯綸全都具備,雙方一拍即合,縉紳們出錢出糧,讓孫伯綸出人修筑堡寨,除了堡寨修筑,孫伯綸還專門為縉紳們挖溝修渠,平整土地,將荒地變良田,換取錢糧。

  流民得食,縉紳得利,雙方合作愉快,相安無事,孫伯綸居中調(diào)和,以武力壓服懶惰想跑的流民,還適當(dāng)放過一些桿子,造成局勢不穩(wěn)的假象,讓縉紳們時刻保持危機(jī)感。

  雖然合作的縉紳不多,但若完成合作,獲得的糧食可供饑民吃一年,這意味著,只要來年流民獲得土地或者再次成為佃農(nóng),他們就能安頓下來,這已經(jīng)是讓人滿意的結(jié)果了。

  聽了孫伯綸的解釋,李信感覺茅塞頓開,對孫伯綸的謀略大加贊賞。

  “孫大人,以你的韜略,小小的百戶自然不適合,我自當(dāng)向總督大人獻(xiàn)上你的撫民法子,說明你的功勞,孫大人必當(dāng)受到重用。”李信頗有些和孫伯綸相見恨晚的感覺,對他也客氣了很多,就算是郝世祿也未得如此待遇。

  孫伯綸自然是千恩萬謝,他知道楊鶴很快就會被罷官,若是能在其失去權(quán)力之前讓自己爬高一些,也是利用一下其剩余價值,況且孫伯綸更明白,楊鶴雖然倒了,但他有一個年輕有為的兒子楊嗣昌,那可是崇禎皇帝未來最寵信的臣子。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