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眾人紛紛辭別,封撫寧也上前向三人辭別。隨即轉(zhuǎn)頭對趙塵道:“想不到趙道友和我之間還有這樣一份因果?!?p> “我也未曾想到?!?p> 趙塵翻手又將桃枝取出。如今赤霞山的法理恢復(fù),所謂的因果,也就不像之前那般鮮明了。此時的趙塵,也只能通過靈覺感受桃枝上纏繞的氤氳水氣了。
感受著桃枝上的氤氳水氣,封撫寧輕笑道:“這應(yīng)該是和我的一位直系祖上結(jié)下的緣法?!?p> “道友身上這一身水氣,莫非水部神靈一脈出身?”
如今既然是和封撫寧的祖上有一份緣法,趙塵問起其出身就不算突兀了。
封撫寧聞言微點了點頭:“莫非道友還見過這所謂身有水氣之人?!?p> 趙塵只說曾經(jīng)在一位師兄身上感受過。
封撫寧聞言也沒有多問,而是和趙塵說起了他這一位直系祖先的事情。
如今這世間的水部神靈,大致可以分成三類。一是上古水仙一脈,二是龍族水神,三則是正真的散流出身。
上古水仙一脈,即上古時代皇庭紀(jì)人皇水正一脈出身。自皇庭紀(jì)結(jié)束,那些水正一脈的仙階互相抱團(tuán),其門下弟子、血脈,或走仙道,或走神道,或仙神同修。
神道先不去說,仙道修行,一般修行者參悟天地,所悟大道都是五行俱全,乾坤皆有的。當(dāng)然,若是向某一方面偏斜也是常有的事。
只是自天地悟道,偏一點很是正常,往一方猛偏,那不僅是天賦可以做到的,對傳承也是一個要求。
并且,自金仙階段的修行開始。五行皆有,乾坤俱全,看起來好像繁瑣,但至少有一個叫做“天地”的教科書可以參考。
可若是極端偏向某一方,看起來好像簡便了,可若是沒有一份上乘的傳承做指引,那難度……只能說你的天賦才情,已然超過了天地造化。畢竟連天地都做不到的事情,被你完成了。
而上古水仙一脈的修行者,自上古時代一路留下的積累,一條條水元之道可以參考。再加上其一般多親近水元之道,修行之路,在道的參悟上,可比一般人輕松多了。
如虞湘的父親,便是上古水仙一脈的水神。其自己,甚至也可以說是上古水仙一脈出身。走水仙之路,要比其它輕松許多。
龍族水神一脈,如荊水水神荊淵公,便是典型的龍族水神。甚至荊淵公招收的那位盧姓準(zhǔn)女婿,將來若是步入神道,走水神之路,那也會算做龍族水神一脈。
龍族水神一脈的仙道修行者,除了水元之道可以參考外,還有一條條龍屬大道可以指引。
當(dāng)然,無論是上古水仙一脈的神靈,還是龍族水神,或是純粹散流,只要領(lǐng)了神位,那便是七大仙廷,九方冥府麾下。這十六方至高帝庭,這點威勢還是有的。
當(dāng)然,封撫寧和趙塵自然不會說的這么細(xì)致,只是大致說了下那位先祖的事情。
封撫寧這位先祖,其雖然可以說一聲仙人之后。但血脈上最近的一位成仙者,再往上追溯個數(shù)萬輩,才和封撫寧先祖的的祖上合流。至于直系的成仙之祖,那都不不是這個紀(jì)元的事情了。
雖說血脈稀薄到可以說沒有了,但隨著封祖一成仙,族譜排序便可以重新計算了。
仙譜之中,一位位至少成仙的族中長輩。塵世之中,以其為首,另開一冊。
自封祖往下,開枝散葉,又是幾萬年歲月。直到封的祖父,聰明正真,受人間祭祀,朝廷冊封,死后封神。
封的父親,乃是其祖父幼子,幼慕仙道。然成就了了,四百余歲,也只有一個真人修為。后在一次游歷之中,重創(chuàng)元神,連法力都無法動用。
也不知是不是心灰意冷,竟所幸成家立業(yè),有了封撫寧。
封撫寧出生之時,正值封祖父升任六品神位。封祖父覺得這是一個好彩頭,便是其名字,也是其祖父起的。
封祖父獲六品神位,自然得到了面見封祖的機會。封祖麾下,封祖父也算難得成器之輩。愛屋及烏之下,封撫寧也算自幼長在封祖膝下了。
這一次,也是封祖指點封撫寧,告訴其赤霞山有一份機緣可蹭。便是那一件法寶,也是封祖專門為封撫寧所煉。
隨即,封撫寧便告訴了趙塵,封祖一處道場所在。并告訴趙塵,自己若不外出游歷的話,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那座道場歇腳。
便這樣一路走一路聊著,不一會兒功夫,兩人便走出了赤霞山。回首看了眼身后高聳入天,連綿不絕的山峰。兩人互相一禮,便彼此分開,各自遠(yuǎn)去。
趙塵回到丹陽觀,拜見文庸。
看著躬身朝自己做禮的趙塵,文庸點頭贊道:“不錯嘛,一步直上數(shù)重天啊。觀中如今修為在你之上的可沒幾個了。”
“不過一飲一啄,皆有定數(shù)。師侄你有此機緣,想來之前在山中也是不好過的了?!?p> 說話間,文庸將趙塵扶起,分別落坐。
“倒是讓師叔掛心了?!壁w塵隨即將山中經(jīng)歷和文庸說了一番,聽的文庸是大為感慨。
“如今你來此也算是修行有成了,不知后面是個什么打算呢?”
“這一嘛自然是自身修行,二則是真泉師叔留下的考驗?!?p> “師侄你自身的修行,我就不妄加評論了。至于道兄的考驗,依我看,難度著實不小?!?p> 隨即,文庸將真泉留下的考驗對趙塵一說。
對比當(dāng)日首座和趙塵的對話。趙塵知道,這是對自己在古仙法修行上的一段考驗。同樣,這也說明當(dāng)初首座便猜出了趙塵欲要行古仙法的想法。
想到這里,趙塵心中流過絲絲感動。
宗內(nèi)對這些所謂的、嫡傳弟子,完全一副放養(yǎng)態(tài)度,就好像搜羅出一把良種,隨手往一片肥沃土地上一撒。之后能不能發(fā)芽全看天意。等發(fā)芽之后,再不時拎出去受一下風(fēng)雨,看能不能結(jié)果。
但真到事關(guān)前路之時,無論這路再偏,其也能為之指出一點可供摸索、參考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