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是一家試驗性質(zhì)的餐廳,名字有兩層含義,一是“粵”的諧音,二代表著“飛躍”。主廚是粵菜出身,后改學西餐,近年則嘗試中西合璧,餐廳的價位不算低廉,最低一檔價格也需800大洋。
但因四月初,網(wǎng)友VIVIN告訴我其將被派往廣州工作幾個月或半年,希望我推薦幾家餐廳,雖然素未謀面,但我一直將她視為重要的朋友,于是便打算走訪下城中幾家有特色的餐廳,“躍”餐廳是此行的第一站。
餐廳位于新港東路南豐匯四樓,我因廣州疫情有所抬頭,不敢乘坐公共交通,便只能打車前往,上車前我故作恐慌地詢問師傅近期是否接送過外賓,師傅連連擺手,表示再多錢都不敢拉,隨后又用酒精噴霧殺了殺菌,我方安心上座,花了70元才抵達山高水遠的南豐匯。
電梯直上四樓,已有三位廚師在門口等待,其中一小哥領(lǐng)我從一扇厚重的門進入幽暗的餐廳,坐上吧臺,他便告知我,今晚由他負責菜品講解,多聊幾句,原是同鄉(xiāng),該用鄉(xiāng)音,頓時氣氛融洽,小哥也適時問我是否飲酒,我答不用,他又拿出氣泡水,我便不再拒絕。
用餐流程很是西化,如法餐一般由餐前小點、前菜、主菜、甜品組成。
餐前小點獻上的是:炸饅頭配橄欖菜黃油。炸饅頭源于傳統(tǒng)點心“金銀饅頭”中的“金饅頭”,是將白饅頭下油鍋炸制而成,躍的選用的饅頭個頭不大,一分為二,顏色和控油都很到位,傳統(tǒng)的金銀饅頭是蘸煉乳食用的,躍則改用西餐的黃油,添加潮汕特產(chǎn)橄欖菜,用橄欖菜獨特的咸中帶甜平衡黃油的膩并引出鮮味,將黃油涂在平平無奇的炸饅頭上,饅頭猶如涂上口紅的女孩般艷麗,我連吃了兩塊,竟有了少許飽腹感。
而后正式的菜品共有十三道,前菜部分有:莧菜薏米湯,鹵水鵝肝魚子醬,鵝卵石白云鳳爪,白切雞,蝦餃,扣肉蒸蛋。
莧菜薏米湯是時令菜,春季的莧菜甜,薏米在濕熱的南粵又是傳統(tǒng)的祛濕佳品,用這道綠意盎然的湯作開場白,讓我想起一句臺詞:夢想開始的地方。湯只有小小一茶杯,喝起既有草本的清香,又有抹茶的醇厚,應(yīng)是用了雞湯之類的肉湯打底,使其口感不會單薄,茶杯裝的是湯,又似待客的禮貌茶,真是極好的創(chuàng)意!
鹵水鵝肝選用法式鵝肝與潮汕鹵水結(jié)合,不同于粉肝和普通鹵鵝肝的質(zhì)地,法式鵝肝有種意大利冰淇淋或半融化巧克力的順滑感,鵝肝上層則鋪魚子醬,兩者的咸與鮮,相得益彰,晶瑩的魚子醬還混入意大利黑醋球,若隱若現(xiàn),偶爾能提供一絲酸刺激味蕾。
鵝卵石從外觀看就是一盤鵝卵石,其中僅有兩顆黑瑪瑙色的可供食用,我抓起一個,在手心的感覺像是一顆鵪鶉皮蛋,咬一口,原是豬肉皮凍混合墨魚汁做成的外殼,內(nèi)里是剔骨的白云鳳爪(保留了部分軟骨),調(diào)味則借鑒廣州名菜“白云豬手”,整個入口十分特別,咬起來兼具肉凍的彈,軟骨的脆,鳳爪的韌,還伴著咸檸檬的咸酸清新,辣椒的辣,是完成度很高,口味也出眾的涼菜!
之后的白切雞與蝦餃就相對遜色了,白切雞的看點在于用蔥姜蓉做成的雪芭,常溫雞肉抹上微凍的雪芭,能提供兩種層次的口感,可惜雞肉只有薄薄三小片,脂肪香和口感都不夠,導(dǎo)致雞反而淪為此菜的配角。蝦餃精華亦在于湯,單吃蝦餃,僅比一般大路貨好,所以餐具配的勺子恰好提示了我,可以覓上一沫蝦湯與餃共食,果然鮮似龍蝦湯泡飯…這應(yīng)是法式的蝦殼高湯做法。
過了兩道相對普通的作品,扣肉燉蛋是上半場的壓軸,一點蔥油,點綴粉嫩的蒸蛋,用小勺挖地三尺,底下原是香芋,扣肉,南乳打成的泥土,溫潤的口感,咸香的滋味,伴著煙火氣冉冉升起,大口小口都是有滋有味,大概便是俗話說的:我要吹爆它!
至此前菜結(jié)束,廚師拿出沖咖啡用的虹吸壺,制作過場的是鴨屎香水鴨湯,鴨屎香是潮汕著名的茶種,但這道湯整體喝下來還是鴨湯的感覺,茶沒有喧賓奪主,只是提供了一些茶香,我想起喝茶有一個程序是聞茶,這湯便是只聞茶香,不見茶味,一杯兩杯,平淡安然地讓時間流逝,喝完三杯,茶已盡,便是四道主菜。
第一樣是護國菜海參,為了營造在海邊用餐的情境,小哥拿來一個海螺,同時餐廳中開始播放海浪聲…不過我并非容易沉浸幻想的少女,這樣的安排,于我是多此一舉,我想著快點開吃,于是一股蝦醬的咸味撲鼻而來,廚師用海參做成樹身,番薯葉打成綠汁化為樹葉,點上幾滴蝦醬充當果實,可惜海參的體態(tài)臃腫,讓果樹活像一個大肚子的孕婦,不過,這或許是有意為之吧,從開場象征春季的湯,到冰涼聯(lián)想到夏日的雪芭,主廚的套餐不知是否有意融入日料“旬”的概念,即不時不食,宴席的安排既要講究食材的時令,又得暗含四季交替。果樹或孕婦都勾勒出秋日,以及豐收的氣息。
我將海參切開四分之一,里頭釀入了黃魚子,單獨吃一塊,彈牙淡雅,但對喜愛有嚼頭的人而言,估計會軟一些,再吃一塊配上適量的蝦醬,瞬間鮮味提上一個臺階…當然要適量,若是過頭,則會變得腥臭。
豉椒牛排是主菜環(huán)節(jié)最滿意的一道,豆豉剁碎后涂抹在牛排表面,烤指出鮮嫩多汁的牛排,豆豉賦予的咸味與傳統(tǒng)的黑胡椒加鹽對比,有另一種感覺。
肉菜后上的鹽水山蘇,是臺灣地區(qū)的一種野菜,此菜脆而有嚼頭,有效清理了之前兩道的咸香。
最后一道主菜是臘味煲仔飯,說是煲仔飯,其實是將飯團微煎做出煲仔飯飯焦的感覺,搭配櫻花蝦,西班牙火腿,以及切碎混與飯中的廣式臘腸,不同類型的咸味交匯,臘味愛好者的我喜歡,隨后小哥還拿來一個黃色的物體,如同刨黑松露刨做薄片,煲仔飯的頂上,如冬日將至,黃葉飛落,這是用威士忌烘烤過的烏魚子,能進一步豐富煲仔飯的味道。
收尾的調(diào)味是椰子水和牙膏狀的椰子雪糕,廚師說靈感來自童年的水果味牙膏,80年代出生的他,小時候用過一種水果味牙膏,當時想著真能食用就好了。
我心照不宣地微笑起來,童年的我也曾買過水果味牙膏,并將其視為食物,當然那短暫的樂趣因為一件事情終止了(見前文“兒童牙膏”),想不到竟在今晚接上了童年記憶,雪糕味道僅是一般,但這道甜品主要還是在于童趣。
用餐完畢,上了滋味平庸的蘋果,還有醇厚的英紅九號紅茶,便是打道回府的時候,雖然花了不少錢,但還是很值得的一餐,就記錄下來,等著交給VIVIN吧,我想我多數(shù)是不會和她吃飯的。